让宝宝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关在实验室笼子里的小猴子,虽然会在饥饿的时候爬到凉冰冰的金属猴子身上吮奶(模拟乳头),但在其他时候,小猴子都爬到另一只毛茸玩具猴子的身上,依偎在它的怀里。猴子尚且如此,人类更不必说。从生到死,每个人都渴望着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的爱与关注,体贴与肯定,有的时候还希望听到夸赞和美誉之辞。依此类推,每个人也就应当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去爱周围的人们。
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但是对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却缩手缩脚,生怕有什么地方做“过火”了,不当心成了“教唆犯”。其实您大可不必这样担心,“爱”是很广博的:爱社会、爱人类、爱动物、爱大自然。宝宝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会了与人交往。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样,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么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在宝宝面前的亲情表露,正是你们在宝宝面前亲切自然的感情流露,使得孩子觉得广博的爱是身心健康的一种标志,而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正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健康。这种“教育”本身也正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呢!
在气氛温馨的家庭中,宝宝不仅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而且还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的爱。这样的宝宝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所应该建立的感情联系,并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有些家长在宝宝面前亲昵有顾虑,他们怕给宝宝带来负面的影响。的确,在表达感情上,中国人所受的教育一直比较保守和含蓄。我们会不自觉地拿着这一套去教育宝宝。实际上,父母的亲昵是哺育宝宝的精神养料,它不仅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并且会让宝宝觉得拥抱和亲吻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宝宝,他们会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友情,和周围的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当然,这样的孩子也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愉快。
仅仅吃饱穿暖是不够的,人类都渴望着亲情、爱抚。爱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因此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行动给宝宝的心灵以爱的滋润。很简单,在宝宝面前大大方方的,当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个带着孩子做了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时,另一位不妨就欣喜地说:“好样的!来,爸爸(妈妈)亲你们每人一下!”
成长不是脚面水(下)
(接上文)
在我离开期间,又有其他的工作人员和大营员不断和宁宁谈,依然未果。这又增加了一个要求宁宁和小营员一起睡的理由,即:威信成本。如果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都努力的尝试引导她,但最后却还是向她妥协,这意味着什么?
可能意味1 从结果论断,大人们的主张是不合理。
可能意味2 这个“胜利”对宁宁来讲太大了,既可能增加她在与大人发生不同意见时,不管大人怎么说一味坚持自己的倾向。
可能意味3 大人的威信大大降低,说话变得没什么分量。
简而言之,这个威信成本太高了,简直是付不起。更本质的是,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呀,所谓“没分开睡过”、“不喜欢”、“不习惯”是应该被克服的困难才对!再有,孩子体质不好,固然应该多加照顾,可是这个照顾不是没有界限的,超出了这个界限就变成了迁就和纵容。孩子的执拗除了天生个性较强之外,与家人照顾的界限不清是否也有关系呢?
最后我决定不妥协,不退缩,迎难而上。但是和宁宁表态之前,有两件事要做,其一,倘若孩子不能和妈妈一起睡也不愿回小营员的房间睡,宁愿在天台站一宿,会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其二,自己的决定应该征得家长的同意。
经过和当地组织人员沟通,得知晚上不会有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只是天气可能变凉,以及蚊子比较凶。宁宁妈妈平时对我就很信任,尽管我猜她心里肯定也在打鼓,但她还是没有犹豫的赞同并支持我的做法。
接下来就简单了。我从容的走到宁宁面前,没有任何亲密的动作,只是平静而坚定的说:宁宁,今天和妈妈一起睡肯定是不可能了,要么和小营员一起睡,要么就在外面待着。然后,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好了,我们让宁宁自己静一静吧。然后,我就离开去和宁宁妈以及几个大营员朋友吃夜宵了。
餐桌上,当我把刚才的情况告知宁宁妈妈后,很明显的看出她很揪心,我们一直在讨论如果孩子宁愿在外面站一宿怎么办。过了一会儿,宁宁妈妈有点坐不住,于是我们大家也就都回来了。
可是回来之后,发现宁宁不见了!这一下让我也紧张起来。好在很快当地的组织人员走过来说刚才一名成长工作人员和宁宁一起回小营员的房间了。
结果呢,孩子回房间后很快就睡着了,估计是想通了也真累了。此后,接下来的几天就一直和小营员们一起睡,虽然对妈妈在白天依然很依恋,但是再也没有拒绝过回小营员房间睡。
感触1、底线和态度越tuLaoShi.com清楚,事情就越容易解决。大人如果没有想清楚,和孩子沟通就会犹豫,很难有好的效果。
感触2、 孩子真的在外面露站一宿的可能几乎是没有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确认不可能和妈妈一起睡的前提下,会小营员房间躺在暖暖的床上睡,比站在外面,腰酸腿疼,蚊叮虫咬,被凉风吹,要好上太多了。如果没有激起极大的逆反情绪,孩子没有这样做的理由。
感触3、 成长不是温习,不是驾轻就熟,是跨越、突破,如同动物的蜕皮。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挣扎、失败、疼痛和冒险,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拒绝成长,一辈子也没长大。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拒绝成长,那么我们也就必须愿意饱尝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和煎熬,愿意承担各种必要的风险!
感触4 、如上所言,很多人因为不愿意或者不能忍受成长蜕变过程中的煎熬与挣扎,而拒绝成长。这个时候外在的压力就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压力,人在某一方面的成长就会后延,甚至关闭。一些成年人依然出现很幼稚、很狭隘、很脆弱、很固执甚至很不懂事的表现,就是他们拒绝成长的结果。
所以,有时候,我们给孩子压力也是很必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是合理的。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成长不是脚面水(上)
题记: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歇后语,叫做脚面水——平趟,形容很容易。“成长”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可实现起来,却从来不是脚面水。对于“亲子专家”而言,在报告会上自说自话极为容易,在面对咨询时能分析到位并提出恰当建议,就需要有点真本事,而在现场直接面对一个棘手的教育问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地考验。
这次说的是新戴河的“分睡风波”,参加航海营的朋友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宁宁。
航海营的第一个晚上,睡前,我从房间里出来,看到在宁宁妈正要转身进屋,她说:我不能过去,过去就坏了。我顺势看去,发现成长的工作人员正在天台的拐角处和宁宁说着什么。
于是我走过去。很快我了解了原委,六岁的宁宁在家里要么是和妈妈睡,要么是和阿姨睡,从来没有一人和陌生人睡过。而成长营的要求是,大营员(父母们)和小营员要分开睡。这就是最直接的冲突。
在我来之前,已经先后有两个工作人员做过宁宁的“思想工作”,显然未果。这时候我脑中闪过近期读的《说听》,想到第一章的内容,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于是,我先是过去抱住孩子,过会儿就蹲下来,为孩子擦泪。
情感铺垫的差不多了,我开始尝试《说听》中的技巧:
宁宁,是不是特别想和妈妈一起睡?
是!
是不是很不愿意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睡在一起?
是!(边哭边说,但能看到她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
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说听》上的建议是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但感觉这种方式现在似乎并不适合。后来逐渐确认,这种“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方法,比较适用年龄较低的孩子,以及不特别紧迫和重要的事情。对于紧迫或者重要的事情,无论你在接纳孩子这个环节做的多好,最关键的依然是如何处理面前的问题,这是不能用接纳感受、转移注意和变相满足来解决的。
事实上,当时我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试图说服宁宁进房间,比如谁谁都能睡,我相信宁宁肯定也能睡;我相信宁宁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能够克服困难等等。
但结果是,孩子只重复说一句话,我就要和妈妈一起睡。而且也不再让我抱。(老实说,这让我也有第一失落,大人和孩子一样需要被接纳,一样喜欢愉快厌恶冲突)
这个时候,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选择离开静思一会儿。我点燃一支烟,开始思考面前的两难:
是坚持原则硬要宁宁和其他小营员一起睡,还是先妥协一下,以后再说?
我必须细细的想一下两种选择各自的理由:
和小营员一起睡
理由1 和父母分开睡,适应环境的要求,这是宁宁必经的成长
理由2 有比宁宁年龄更小的营员能做到,有身体不适的小营员能做到,宁宁没有实质的原因被特殊对待。
和妈妈一起睡
理由1 孩子的个性很强,说服她很难;
理由2 宁宁属于先天性过敏体质,现在每天还在服中药,特别怕感冒,不适合在室外逗留太久;
理由3 虽然分开睡是宁宁必然实现的成长,但并非就一定在今天,缓冲一下,以后再说,会不会更好些?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下一篇:成长不是脚面水(下)
成长从模仿开始(下)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长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通常比较好动,手和眼睛能够协调动作,逐渐开始学会用词了,而且,记忆力也更强了。一般14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够回忆起几周前或者几个月前他们看到的一些行为,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也许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猛然听见孩子也轻轻地这样说。因为无论是词汇、基础语法,还是脏话,语言都是通过模仿而学会的。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肯定模仿你的发音,你的用词和你常说的口头禅。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总是把“谢谢”和“请”挂在嘴边,那么你必须自己先这样做,自己经常说这些礼貌用语才行。另外,孩子们对待周围人们的方式也是通过效仿父母而学到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这些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
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模仿,因为这是他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最终,你的孩子不仅仅是模仿了,他也会出于自己Tulaoshi.Com的愿望而这样或那样去做。他通过每天看见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让我再试一次!”,那么他就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确切地说,模仿成为了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孩子的这种“自己做”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孩子专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一个小凳子使孩子能够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给孩子准备了玩具电话,模拟厨房和用具,那么就能够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不过,孩子的一些模仿会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存在危险的因素,那么就等孩子要求帮助的时候再帮他一把。失败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自己再去尝试。那么,孩子才会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去效仿别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自己成功。
模仿能力存在问题的3个征兆
模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体现。毕竟,孩子模仿时需要很多的观察和实践。因此,15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尝试,也常常被看作是否发育正常的一个标志。研究发现,自闭的孩子和神经系统紊乱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碍。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个月至24个月的时候,他还没有以下行为,那么就必须找儿科医生来诊治了。
* 模仿你的动作,或者模仿你使用一些物品,比如电话。
* 跟随你的眼神和目光,比如,当你往一个纸筒里看的时候,你的宝宝是否也想看?
* 玩过家家的游戏,比如把小碗给娃娃让她吃饭等等。
文/萧萧
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岁):让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还有点为难,但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脱有松紧口的裤子或套上一件T恤应该不成问题。
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3岁):太早给孩子换床可能让他们睡不好,因为他在婴儿床里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时可以再睡着,可如果改让他睡在儿童床上,他可能还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动,而应该接着睡觉。
上游泳课(4岁):在这之前,他们喜欢又跑又跳,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开始最基础的游泳训练了。
学习乐器(5岁):一个很小的宝宝就能用他的小手敲响小鼓,但真要学习乐器,现在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因为孩子到了这么大,才能够理解什么是重复,并且能读懂简单的乐谱。
一起做运动(5岁):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知道,在团体中需要遵守规则和裁判,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才能进行团体运动,懂得合作。并且随着协调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他们能够在一起玩得更好,更开心。
自己穿鞋(5-6岁):此时他们小手的控制能力很好,能够完成这种需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做的事了。
独自淋浴(6岁):6岁的孩子平衡能力很强,站着淋浴也不会跌倒,但还是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浴室里,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调节冷热开关,需要你帮助他调节水的温度。
接听电话(6岁):长到这么大,你的孩子在接电话时询问“谁呀?找谁?”已经很熟练,而且很有礼貌,不会一拿起电话就说“喂,我妈没在家。”但这么大的孩子要给大人传个口信可能还不容易。
在朋友或亲戚家过夜(6-8岁):上了小学后,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了,不但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而且在与小伙伴的家长交谈时也能很自如,如果他愿意,可以在假期去同学或亲戚家住一两天。
骑两轮车(7岁):骑车是一项需要较强平衡能力的运动,太小的孩子不适宜。而到了7岁,或许只需要你稍微给点帮助,他们就能骑着小车在你周围转圈了。
看懂时钟(7-8岁):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很清楚地识别数字,所以现在他们能帮你看钟表,告诉你几点几分,不过,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差一刻八点”或“十点过十分”的概念或许还需要过一段时间。
自己准备午餐(8岁):如果他要与同学或你们一起去郊游,可以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准备午餐。不过可以悄悄地检查一下,看他是不是装了太多的巧克力。
自己过马路(10岁):一般来说,10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准确地判断汽车行驶的速度和与自己的距离,而且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绿灯并不一定代表安全。
使用锋利的刀子(12岁):这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很灵活地控制手,可以做这种带有危险性的事,而且他们很明白,如果不小心会有什么后果。
文/布布
本文由《父母》杂志授权图老师育儿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