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带给孩子的五个影响
渴望缺失的亲情 夏末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晒在川北腹地丘陵上,田间金灿灿的稻谷尽情吮吸着阳光。在西南小镇南充长乐镇三板桥村,家家户户院坝前晒着刚打好的谷粒。同往年一样,12岁的马鑫整个暑假都和奶奶待在一起。 在马鑫还没学会走路的年纪,爸妈就双双离家南下广东打工,他由奶奶一手拉扯大。在他印象中,常年在外的父母,不过是过年在家待不上几天又匆匆离去的背影,或是电话另一头让他不耐烦的几句叮嘱、唠叨。在三板桥村,还有很多像马鑫一样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正日渐松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怀着挣钱致富的梦想涌进城市务工。2010年,全国这样的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2亿人,其中,仅在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外出务工农民就达1000多万。受现实条件所限,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下”托付给亲戚,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虽然同样缺少父母的关爱,但这些留守孩子的童年生活却不尽相同。一些孩子常收到父母寄来的汇款、衣物,家里也修起了一幢幢漂亮的二三层小楼。然而还有一些孩子,却可能永远也盼不到双亲的音信。 在马鑫吹着风扇在屋里看电视的午后,同村的李超正背着和他差不多高的竹篓,弯腰握着镰刀在屋后山坡上打猪草。每天打满满一篓猪草,喂饱两头猪,赶鸭子、收割水稻是这个暑假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李超心里,每年能和爸妈呆上几天,在电话说几句话,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在李超两岁那年,父亲在广东打工因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他和妹妹、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一家四口相依为命。 和过早承担起生活重担的李超相比,马鑫常常让奶奶周玉华抱怨“不听话”。马上要升入初一分班考试,但学校两个月前发的试题他才做了不到三分之二。心情好的时候,马鑫便在家门口支起一只箩筐逮麻雀;闷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偷偷溜到镇上,在游戏室打几小时游戏。 “这娃子调皮得很,他爸妈在电话里不让他打游戏,但管不住他。”虽然周玉华对孙子寄寓了“望孙成龙”的愿望,却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孙子,“鑫儿学习成绩不好,我又没读过多少书,也指导不了他学习,干着急却没办法”。 在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长大,由此带来的隔代教育问题令人堪忧。 长乐镇派出所所长徐中军担忧地说,在对全镇2000多名留守学生的情况摸底调查后发现,这些学生的监护人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老年人对孙子辈多迁就溺爱,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使其误入歧途。在农村,留守孩子打架斗殴、喝酒抽烟、骗人行窃成为“问题少年”的数量正逐年增加。 虽然社会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但从小离开父母的这些孩子,更需要得到父母对其心理的关爱。“鑫儿爸妈出去打工,是为他赚学费钱。”满脸皱纹的周玉华无奈地说,鑫儿自己不愿意学,老是往游戏厅跑,今后怎么办呢。 “每年生日的时候,就特别想爸妈。会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不让爷爷看到。”李超说,自己已记不得爸妈的模样了,但还是经常想他们。 1234警惕卫生间带给孩子的隐患
2010年2月,昆明市某小区,一名5岁的小男孩上厕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将头卡在了马桶圈内。当时,奶奶听到孩子的叫声后,跑进卫生间一看,发现孩子的脑袋正卡在马桶的马桶圈上,整个身子靠在马桶上动弹不得。奶奶着急不已,连忙叫来了民警。但民警当时也无计可施,大家只得向消防队求助。6分钟之后,消防队员用钢锯锯断了马桶圈,孩子才得以脱险。
后来,奶奶说,家里的马桶上有2个马桶圈,孩子的小马桶圈在上面,大人的在下面。也许是孩子坐在了大人的马桶圈上,头往后靠的时候,伸进了小马桶圈中。
也许有的父母说,我家并没有装那么多马桶圈,上面那个故事只不过是个特例而已。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卫生间的危险之源还有许多,诸如烫伤、摔伤、划伤、触电、窒息、溺水……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视。
为了保证孩子在家中的安全,父母非常有必要对卫生间的整体进行调整。从布局到装饰,都要能保证不对孩子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同时,父母也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自己也要学会防范。
安全策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1.一些清洁剂、杀虫药等物品一定要放在孩子够不到、拿不着的地方。
2.要注意防滑,可以在卫生间内铺上防滑垫,以免孩子在盥洗的时候不慎滑倒。
3.孩子的一系列洗漱用具,如牙具、香皂、毛巾等等,要放在孩子伸手就能够得到的地方。
4.卫生间的台子最好做成圆弧状的,少放一些尖锐形状的物品。
5.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卫生间,更让他明白“不能独自溜到卫生间里去玩”。
6.如果卫生间中有洗衣机等电器,还要注意保护好电线、插座等通电设施,防止潮湿环境下触电事故的发生。
7.爸爸用的刮胡刀、妈妈用的吹风机,更要妥善安放,不要让孩子很容易就能拿到www.Tulaoshi.com。
8.妈妈的一些美发用品,如喱、护发素等等,要和孩子的用具分开,并且放于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9.卫生间的门最好装成那种可以从外开的,以防止孩子将自己反锁在卫生间中父母不好施救。
10.教孩子学会正确使用卫生间,告诉他香皂、洗衣粉等的用途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让他明白使用不当会发生什么危险。
11.要向孩子讲清楚马桶的用处,不要让他将马桶当成玩具,防止手、脚被卡以及被夹。同时也要讲清楚卫生纸的用途,防止孩子被卫生纸缠住或者因吞咽纸屑而造成窒息。
12.让孩子不要在卫生间爬上爬下,防止跌落事故的发生。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宝宝去卫生间的,不能忽视的,应该认真的教孩子,让孩子注意这些隐患的。
打骂教育带给孩子什么坏处?
中国人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2004年11月的一天,武汉一家医院儿科门诊部,一伙人一路跑着抬来了一位少年垂危病人,只见他头歪向一边,脸色苍白,呈昏死状。经医生检查,孩子已经瞳孔放大,四肢冰冷,心跳呼吸停止。
“尽最大力量抢救!”医护人员不忍看到这朵已经十分柔弱的鲜花在他们面前凋谢,迅速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等。
一切能够用上的抢救措施都用上了。小孩的心脏在强刺激的作用下,出现过短暂的微弱跳动,但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这个名叫陈军的孩子还是于次日凌晨死亡。
原来前天中午放学时,陈军的父亲陈明汉到儿子就读的小学接他回家吃饭。在校门口等所有的孩子都走光了,仍不见陈军的影子。一打听,陈军早上根本没有去学校。
陈明汉怒气冲冲地刚回到家,儿子也丧魂落魄地跟着进了家门。
“你到哪里游荡去了?敢不上学!”
“到……到17中……”陈军怯怯地回答。
陈明汉怒喝:“到17中去干什TuLaoShi.com么?”
“……”陈军语塞。
“你的书包呢?”
陈明汉见陈军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
“被扣在17中了。”
陈明汉大怒,命令陈军跪在地上,又用尼龙绳将儿子拦腰三道,五花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然后将门反锁,骑车到17中去找陈军的书包。半小时后,陈明汉提着儿子的书包回来了,门一打开,只见11岁的陈军脑袋歪在一边,瞳孔放大……
“儿子,你听得见吗?爸爸在叫你……”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回苗在整个门诊大厅。
“我有罪,我该死啊……”但是无论陈明汉怎么自责,都没有用了。
教育专家认为: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你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父母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因为打骂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
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另外,在很多家庭内,打骂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受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
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再打骂孩子了。要学着用心去改变孩子的错误。
音乐胎教带给孩子的好处
在胎儿的几种感觉器官中,最为发达的就是听觉系统了,受孕后19周胎儿就具备了听力,到第28周时胎儿的传音系统已发育完成,胎儿已能感受声音刺激,并做出反应。母亲自身的心跳声、血流声、肠蠕动声及轻柔的说话声,都是胎儿最初的听觉对象,胎儿能听到并分辨传入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进行“学习”,形成“记忆”,影响出生后的发育和行为。胎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悠扬的声音胎儿愉快地听,吵闹的声音胎儿不爱听,猛烈的声音则会吓胎儿一跳,连母亲的喷嚏声也会让胎儿大吃一惊。
音乐胎教就是利用胎儿敏锐的听觉,给予胎儿良好而和谐的声音刺激,促进胎儿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音乐的直接熏陶,使胎儿大脑得到充分有效的信息刺激,提升以后在时间与空间推理、注意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大脑的功能。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唯一能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就是通过声音。有益的音乐旋律,通过系统、周期性的刺激,能促进宝宝大脑发育更充分,神经网络更丰富,所以未来的情商、智商和体质都优于一般孩子。
音乐在整个孕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胎教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宝宝,还有准妈妈自身。孕期使用科学的音乐疏导方法,能帮助孕妇减轻妊娠反应,音乐能调节孕妇的心理情绪和生理机能,使她精神放松,情绪愉快,心脏血管、消化器官乃至内分泌均处于正常状态,从而有利于胎儿的发育。产前我们还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来减缓分娩前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分娩中可以用音乐来减缓分娩疼痛,产后可以用音乐帮助产妇更好地睡眠和催乳,同时促进亲子关系。整个围产期我们都可以借助科学的音乐疏导方法帮助孕妇轻松而愉快地度过。神奇的音乐,有人说是无字的诗,有人说是另外一种语言。不管如何,美妙的音乐确实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心智的启迪。
所以,我们提倡音乐胎教,并不是提倡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幸福快乐的孩子!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让我们的孕妈妈都来进行音乐胎教!
别把分离焦虑带给孩子
又是一年入园时,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暗自心焦——孩子是否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不会想家……
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眼神,家长“明知山有虎”,但为了孩子的综合发展,却不得不“偏向虎山行”。话说回来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的焦虑难免。然而,在我的工作中却发现,孩子的焦虑,除了来自于陌生的环境和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
入园第一天是半天亲子活动,爷爷奶奶带珍珠到幼儿园,两位老人仔细地检查着活动室、厕所。看看桌子的棱角是否有危险,摸摸被子是否松软,询问老师菜谱和营养搭配是否合理。之后,他们与同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活动。珍珠高兴(图老师整理)得缠着奶奶不肯走。
第二天,爷爷奶奶送珍珠到幼儿园门口。奶奶的心一下子像被掏空了似的,强忍着眼泪对珍珠说:“乖孩子,以后在幼儿园身边就没有奶奶了,你渴了就问老师要水,吃饭要是不饱要叫老师添。”
珍珠迷惑了:“奶奶,你不跟我一起进来?”
“好孩子都是自己上幼儿园的,知道吗?”奶奶说完就挪开珍珠的手准备走。
珍珠马上挣扎哭吵:“奶奶,我要奶奶!”她紧紧地抓住奶奶的手不放,老师半抱半拉地想把她带到班上。这时候,奶奶实在忍不住,紧紧地抱着珍珠也不走了,两个人都哭了好一会,爷爷吓她:“珍珠是好孩子,要听话,不然就不要你了。”说完,爷爷赶紧拉着奶奶往外走,珍珠在大哭中被老师抱进了课室。她加入了新生哭闹的行列,早餐也不吃。直到哭累了,就呆呆地坐着,两手扯着小手帕不放。
第三天,珍珠死活不肯进幼儿园,奶奶安抚她说:“珍珠乖,今天已经上了第三天,再有两天就到星期六不用上了,奶奶带你上公园划船。”珍珠一边哭一边说:“我还要去钓鱼。”一阵纠缠后,珍珠抽噎着跟老师进了课室。她怯怯地问:“老师,奶奶几点来接我?”经过老师安慰,她稍微喝了点粥,但一想起奶奶,又忍不住哭开了。
奶奶依然躲在幼儿园教室门外,一直等到听不见孩子的哭声,才舒了一口气离开。一个星期下来,爷爷奶奶发现珍珠在家经常发呆,每天情绪都非常紧张,晚上睡觉抱住奶奶不放手,梦里也哭,有天半夜醒来,哭着要回家,跟以前活泼开朗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爷爷奶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奶奶摇头叹气:“孩子被折磨成这样,不如我们还是带她回家,等大点再送吧。”珍珠爸爸马上打消了他们这个念头:“没事,个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一过程,过一段就好了。”
珍珠从小由祖父母抚养,比较娇气、任性,她不曾离开过爷爷奶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失去”亲人,内心感到恐惧、无助,表现得极为不安,是很正常的。同时,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拥抱、安抚,孩子也易出现自信心不足,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孩子较长时间出现分离焦虑,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情绪,反过来,家长的焦虑又通过他们不恰当的言行影响孩子。比如,爷爷奶奶对幼儿园考察得丝毫不漏,对幼儿园本身就不放心,这会给孩子对幼儿园造成戒备心理,影响她融入集体生活;再者,爷爷奶奶想把孩子接回家自己继续带,这样一来,孩子必会产生逃避心理,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并引发新的焦虑。此外,迁就会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态度是舍不得自己,甚至会抓住这个弱点向成人提要求。这个时候,成人若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将会加剧孩子的不良反应。
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建立信任。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样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手中。家长只有自己首先信任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也才能信任幼儿园、信任老师。家长可以透过手册或直接交流,询问孩子在园吃喝玩乐的状况,共同探讨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进幼儿园是走向独立生活、融入集体的必经阶段,既不是受折磨,也不是为了超越别人。成人不适当的看法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导致孩子对幼儿园失去亲切感。正确的方法是明确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并使用一些技巧跟孩子分别,以使开始的几天好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