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经过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在幼儿园刻意安排的适应活动后,有的孩子已基本度过焦虑期,但有的孩子的焦虑表现仍很严重,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判别呢?看看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门外那些同样焦虑不安甚至泪洒衣襟的年轻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们的过度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过分焦虑。
专家指出,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意思是说孩子三岁时,就可以看出他未来的发展;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则进一步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都提醒年轻父母们:分离焦虑只是一种表现,它说明了幼儿三岁前教育培养中的某些失误。因此说,关注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关注素质教育。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早准备:避免宝宝入园的分离焦虑
很多春季入园的宝宝,离开家里的专人照料和熟悉的环境,会紧张、焦躁、哭闹不安等等,严重的甚至会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这可能是宝宝的分离焦虑。怎么才能化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帮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二、宝宝刚上幼儿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1.生理变化 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 (1)没有亲近人的陪伴,拒绝上床睡觉。 (2)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3)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4)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2.情绪变化 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拒睡拒吃、随地大小便、跟人、依物、乱跑、侵犯等 (1)孤独与迟钝:这种孩子常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所以表现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摸弄生殖器而致手淫等。本来吮吸动作系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又如不注意孩子生殖器及肛门的清洁而引起局部瘙痒,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之一。 3.具体言行 (1)大声哭:哭的声音很大,影响到他人,伴随有眼睛红、面红等现象,发生地点及时间不定。 (2)哭泣:哭的声音很轻或几乎听不到,不影响他人,伴随有眼睛红等现象,发生地点时间不定。 (3)默坐:把椅子搬到人不多的地方坐着或者坐着时面向无人或人少的方向,不参与活动,不关注他人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门口及窗口的方向)。 (4)依恋老师:特别依恋某位老师,要牵老师的手、衣角、裤子等,老师走到哪里跟哪里,要求坐在老师旁边,要老师喂饭或陪着午睡等。 (5)依恋自带物:主要是对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物品(玩具、书包、书籍、水杯、照片等)特别依恋,长时间地将这些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怀里、挽在手臂上、抓在手里或紧贴自己放着。 (6)不正常进餐:就餐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或者吃的极少,有些伴有哭声。 (7)不正常午睡:睡觉时间不肯睡觉,躺在床上哭(包括大声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 (8)哭闹:哭的声音很大,且伴有踢腿蹬地、胡乱挥动手臂等强烈的肢体动作或者扯住家长或教师的衣服、大腿等不放。 (9)重复句子:多次重复同一个句子且出现的时间、情境不定。 (10)独自游戏:极少出现哭、闹等行为,正常进餐及午休,偶尔参与教师组织活动,大部分时间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
三、宝宝为什么在入园初期会出现分离焦虑?
1.应对环境的表现 (1)对陌生环境的不安感和害怕 人格发展是和人与坏境相互作用,解决遇到的冲突或危机的能力相一致的。而人格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信任与不信任。人需要发展对周围环境的可预测感,这样就能够产生信任,不惧怕,这是发展自我认同需要完成的第一步。在亲人离开后,幼儿开始哭闹时,若他的照看者能很亲切地对待他,使他受到良好的照顾,感受到安全,他就会对照看者产生信任感,从而减少害怕与怀疑。 (2)对环境的不良评估 人的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是联系的,其中强调的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须经过人的评价与评估才会产生情绪。而情绪是由评估引起的。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这一环境若做出了不良的评估,则幼儿便会对此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这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那么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3)倒退 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现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这就是倒退。据上所说,幼儿入园时已达到并超过了,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应当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很多妈妈子啊离开时会明确地说“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我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就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要呆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 2.教师自身的特征 首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如对师生互动性质的认识、对建立依恋关系的态度,这是基础。 然后,在适应期上显得尤其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近来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她对教师的教育认知水平与教育行为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教育效果与儿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入园适应期,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的较高水平,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职业理性,一方面队入园适应本身做好充分的认识与教育策略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在适应期过程中,防止情境性的置业理性缺失。 3.家长养育和交往特征 (1)家长养育 幼儿的依恋特征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养育特征。而母亲的养育特征可划分为4个维度,即敏感性——迟钝型;接纳行——拒绝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视性。其中安全型儿童的母亲的表现在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个方面较明显。这类母亲倾向于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对孩子敏感,喜欢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相反,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其孩子常表现出拒绝、缺乏耐心,甚至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而拒绝型幼儿的母亲倾向于过多地干预幼儿活动以及忽视儿童,不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2)家庭的人际交往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人际交往具有开放的特征,则意味着孩子在入园前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人群与各种环境、场合。也就更有可能获得多种有关适应环境的经验,有更多机会在家庭外部获得依恋与安全感体验,这样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他用于适应的经验就相对较多,应对新环境时,大多的适应内容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同化就能解决,需要通过调节才能适应的内容的比例就相对少,适应得就比较快,在适应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相当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则在入园适应阶段,大多数适应的内容要靠调节来完成,因而往往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 4.宝宝自身的特点 儿童自身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些儿童天生很难照料,易烦躁,爱哭叫,不宜抚慰,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养育着的亲近,形成稳定依恋时间较晚。而另一种是一些儿童天生喜欢拥抱、抚慰、爱笑、与母亲积极交往、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气质决定图老师。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儿童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 儿童拥有对环境的具体“调节权”。由于儿童积极把握环境,从而减少分离焦虑;并通过追随主抚养者和积极接近他人来控制与安全基础距离。但由于与母亲的暂时分开,当儿童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时,他们就会通过寻找可靠的安全基础来调节分离忧虑,从而最终达到降低对分离的焦虑。
四、如何避免宝宝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1.培养独立能力 (1)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搅他。 (2)万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孩子开始吵闹,父母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父母有需处理的事情,等我们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 而父母则需遵守诺言,只要我们忙完了,一定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对等待具信心。当孩子脱离幼稚期,行为能力逐渐发展成熟时,会慢慢表现独立的倾向。父母如果能配合这些倾向,多方引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并且也包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缺失。 2.注重关爱行为 (1)家长平时除了要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要加强挫折商(AQ)的培养,这是教育孩子成才培养情商(EQ)的重要一课。如孩子上幼儿园前,有意带孩子去见老师,熟悉环境,并给予正面的、积极的的教育,鼓励他:"你一定是个听话守纪律的好孩子!",而要避免给孩子可能造成心理压力的语言,如:"再不听话就马上送你去幼儿园!"、"看你到幼儿园还敢调皮!老师可不象妈妈这样对你!"、"到幼儿园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2)让告别变得简单,一口袋的吻。为了缓解幼儿和家长分开时的痛苦,早上离开家之前,家长可假装在她的口袋里给她留下几个吻。家长在口袋里吹几个吻,然后,合上口袋不叫吻跑出来。这样做的话,幼儿就会不哭了。并告诉她,如果在幼儿园觉得寂寞,他可以打开口袋,爸爸妈妈的吻就在那儿等着他呢。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会认为爸爸妈妈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3)给予认同和拥抱。当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他因离别而哭得很伤心时,家长可抱起孩子,拍拍他的背,让他靠在自己的肩膀上休息一会。等到他不再哭泣时,把他交给幼儿园教师让老师抱着他与你说再见。让孩子看着你离开,而不是神秘的消失,这样对孩子很有帮助。因为,久而久之他会明白家长一定会回来的。 3.家长积极的引导 (1)多给孩子创设一些丰富并且适宜的活动环境(如:早教中心)让孩子之间多些沟通和互动,并且在此间可以寻找多种乐趣。在孩子上早教课之前要让孩子知道早教中心是个有趣的地方,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其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2)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带孩子上课前和下课后,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 (3)每当上完课后,家长不要着急带孩子回家,可以陪孩子在活动器械上再多玩一会儿,但要注意安全。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或者下次再来玩。这样,孩子可能会“怀念”玩耍的情景,下次更有了来上课的积极性。 4.入园前必修课 (1)看看幼儿园的生活: 参观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们的上课、玩耍;瞧一瞧盥洗间、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饲养角中的小动物;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 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渐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 (2)讲讲幼儿园的故事: 全家都对去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某个宝宝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宝宝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把宝宝要入园当作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进入幼儿园”。 还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比如讲一些小动物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学习本领的地方。 (3)玩玩“幼儿园游戏”: 在参观了幼儿园,了解了幼儿园里的日常要求和活动内容后,在家可以和孩子玩“在幼儿园上课”等模拟游戏。这样可以使孩子了解将要在幼儿园里面对的规则,帮助他今后更易于适应。 (4)交交新朋友: 放出去: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 请进来:常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好客人们。 在孩子正式入园前,最好帮助孩子认识一两个同一个班级的同伴,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班级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会减少很多。 (5)给爸爸妈妈的特别叮嘱: a.给孩子一份安心 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上了幼儿园以后,孩子得独自面对、处理问题,很容易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甚至会担心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爸爸妈妈要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陪孩子游戏,听孩子说话,对孩子耐心些、细心些,让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感到放心和安心,并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他的。 b.相信孩子,相信老师 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 爸爸妈妈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其次,相信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园里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良好的激励。 c.家长不可说的话: “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 “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 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入园早准备,减轻宝宝分离焦虑
大部分孩子入园都会哭,第一次分离,进入陌生情境里,多少都会有些害怕。事先准备胜于事后补救,不妨将“入园适应”看作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工作项目,纳入时间规划之中。在入园前精心准备,入园后多做工作。你付出的努力价值在于帮助宝宝跨越人生第一个成长的阶梯。
1、提前适应离开妈妈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1234秋季入园 你和宝宝该怎样面对分离焦虑?
立秋之后,3岁以上的宝宝到了秋季入园的时间。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中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尤其是初入园的小朋友更让家长们担心不已。同时,面临入园与家长分离,宝宝心理也会感到焦虑。那么分离焦虑是什么?宝宝处在分离焦虑时会有哪些表现?又有什么方法能够缓解分离焦虑?
小知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宝宝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tulaoshi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适龄宝宝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进而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宝宝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
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1、宝宝的生理变化: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幼儿分离焦虑对幼儿生理影响值得关注。
2、宝宝的情绪变化: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又一表现在情绪行为变化上。具体表现孤独迟钝、恐惧胆怯、固执任性、易怒等。
3、宝宝的具体言行: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具体言行的表现就是大声哭喊、默坐、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不正常进餐与午睡等。
能够缓解入园分离焦虑的方法?
1、提前适应离开妈妈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2、认识小伙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3、学会表达需求
如果你一向细心,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4、生活技能提前训练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面对入园分离父母更焦虑
在把宝宝送进幼儿园后,很多家长会徘徊在园外迟迟不肯离去,他们在面对与孩子分开时,焦虑的症状有时会更加明显。有的时候幼儿的分离焦虑时间的长短,分离焦虑的程度是由家长引发的。所以父母送孩子去幼儿园前,不仅要做好孩子的沟通,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父母分离焦虑的心理原因:
1、家长因不熟悉幼儿入园后的生活而产生的不安心理;
2、社会上对幼儿意外伤害的报道而使家长产生的过分紧张和担心;
3、因对教师工作质量和幼儿园生活条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担忧。
减少父母分离焦虑的方法:
1、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及生活内容,及时的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进步。
2、有计划的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情况熟悉教师从而放心幼儿在园内的生活。
3、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幼儿在幼儿园内的生活反映给家长如:照片、录制幼儿生活集锦等。
4、颁布对家长的服务措施,并加强与家长的电话联系和在网络上的沟通。
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入幼儿园。入幼儿园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幼儿的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幼儿能否比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期,将会为幼儿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宝宝的分离焦虑
托幼班新学期开学时,宝宝的分离焦虑又会开始,爸妈你可知道宝宝的这些焦虑?你知道宝宝在幼儿园里是怎么度过、老师又是如何处理宝宝的这些情况的吗?
蓝老师新近刚接了一个班,就让我们透过这位老师的视角,来看看幼儿园里宝宝的表现吧:
今天,可可来了。
她妈妈送她来的时候,她并没有哭,而是一个人去坐在椅子上。我正在给其他宝宝剪指甲,我对她说:“可可早上好!”
这时,可可的妈妈还没有走,可可开始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对她说:“可可过来,挨着老师坐,给老师讲讲你昨天怎么玩的,好吗?要不,就过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
可这下,她却哭得更厉害了,并说:“你不要管我。”
我想,她可能想自己稳定一下情绪吧,为了尊重她,我也就让她自己独自坐在那里了。
但马上,她的妈妈进来了,让她去和小朋友们玩,并帮她把椅子抬了过去。实际上,我感觉她是因为妈妈在场才去玩的,而在她妈妈陪她的时候,我们想过去和她交流,她也拒绝。最后,她的妈妈要去上班了,并对她说:妈妈就在楼下等你。然后走出了教室,并在教室外观察了很久。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试图去安慰她,可她一直拒绝我们,包括喝水、解手、吃饭、游戏等,她只管哭。
到了下午可可终于主动和我们说话了。慢慢地,我们开始引导她,她的情绪也有所好转,晚饭吃了很多,也许是饿了。但到放学的时间,她仍然是哭。
蓝老师的观察
其实,在可可生病之前来的时候,她的妈妈都是很快就离开了,她的情绪也能很快就稳定下来,可这次生完病,可可来了以后,她的家人很明显地不信任我们对她的照顾,每天都是爸妈一起送来的,而且送来以后,他们会在窗口看很久,好像不放心、舍不得似的。结果宝宝的情况就变得越来越糟糕。
爸妈一定要鼓励宝宝
1、虽然可可的家人不信任我们,但每天看着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很影响其他宝宝的情绪,我们的心里也是不太好受的。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从她的爸妈入手。我不知道当可可回家时,她的爸妈会怎么问她一些幼儿园的情况,我想说的是,无论家长对我们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在私下与我们交流和沟通,但在宝宝面前最好是不要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表情,而是要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
2、在幼儿园分离的那一刻,千万不要欺骗宝宝,不要说在楼下等宝宝之类的话语。可以直接对宝宝说:妈妈很爱你,你上幼儿园并不是妈妈不要你了,而是因为你长大了,应该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3、还有很多的家长在宝宝不听话时,没有办法阻止、控制局面,就对宝宝说:我要告诉你们老师,把你送到幼儿园去。其实说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在暗示宝宝的老师是可怕的,幼儿园是接受惩罚的地方。宝宝在这样的暗示下,还可能喜欢幼儿园吗?
4、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5、回到家里,爸妈要问一问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玩的,不要带任何的暗示,就让宝宝凭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叙述出来,爸妈再以很夸张和惊讶的表情说:幼儿园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还有老师爱你们、和你们做游戏,妈妈都想上幼儿园了。这样就可以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
但也有些宝宝会说:那好吧,妈妈你和我一起去上幼儿园吧!聪明的妈妈,你们又该怎么回答呢?
宝宝需要感受到爱
我是一名幼儿老师,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在近一个月和这些新入园宝宝的相处过程中,我时时对他们说:老师很爱你们,明天早晨你来的时候,我想要看到你的笑脸,如果你是在哭,老师就会认为你不喜欢老师了,可以吗?说完这些话,我会在宝宝的小脸上亲一亲。平常我看到宝宝有进步或是有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我会立即给予赞赏,有时间会抱抱他们,或是亲亲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他们才会愿意上幼儿园。这一招对很多宝宝很有效!
当然,宝宝因为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的气质不同,是有个体差异的,我在工作中也在不断地观察,找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让宝宝们在幼儿园过得更开心,真正地感觉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
文/蓝岚
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 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tulaoshi.com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专家答疑:如何应对宝宝入园分离焦虑
图老师育儿网专家在线访谈
访谈主题: 亲子园,宝宝和家长共同的学校
[网友] 杨越然:老师您好:我家宝宝21个月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把他送幼儿园了,送的第一天他总是让老师抱着,不下来玩还总是闹。第二天好稍好点了可以下来玩了。可是一回到家他就烦躁的跟我们闹,晚上睡觉也是睡不踏实。这几天终于适应点了,发现他吃饭可多了。而且特别的能吃。睡觉前吃得很多相当于一个大人的饭量。到了半夜里还要喝奶粉。原来不是特别的跟我亲,现在一看不见我就哭着要找妈妈。我想问一下,他是不是还在入园焦虑期呢?得多久才能过焦虑期呢?我让他让这么上早的幼儿园身心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专家] 杨多奇:孩子出现的睡觉不踏实、吃饭多、以及过多的依恋母亲,这些现象都是入园分离焦虑所产生的。作为家长,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尽可能的多和孩子在一起,让他感觉到妈妈的爱。另外给他讲一些故事,比如某个小动物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了,尽量少提孩子在幼儿园哭没哭,对孩子独自去幼儿园的行为给与鼓励、表扬,还有给孩子多喝白开水,以防孩子上火。多注意孩子心理上的变化,我想做好这些应该会没有问题。
十多年来,我们面对的孩子家长换了一拨又一拨,可育儿的问题还在不断的重复。我发现,我每次的家庭育儿讲座中都是那些最生动的案例吸引着、改变着家长们的教育行为,那何不把这些案例整理出来让更多的家长看到,让大家也从这些故事中去发现、去领悟,最后让孩子受益呢?于是《三岁看未来》这本书就这样孕育而生了。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问题和困惑,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了解相关问题的专家精彩回答,请查看更多精彩实录http://chat.yaolan.com/CompereMessage/466_1
图老师育儿网原创文章,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