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1切都不是真的

1切都不是真的

2015-12-12 11:21

到了一定的时间,宝宝会特别执着于“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穿裙子?”“妈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让家长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作答。其实,这些意味着宝

宝宝的铅从哪里来

zxl0135 的转贴: (写于9/5/2002 1:43:52 PM)

铅,是一种对人体内的许多系统都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它在人体内没有任何生理功能,所以,血铅的理想水平应该为零。然而,由于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人体内或多或少都有铅的存在。目前根据国际惯用标准,结合我国实际,一般认为血铅的相对安全标准不应超过10—14微克/分升。

宝宝的铅从哪里来?

1、大气中。
主要来自于不可避免的工业废气、含铅汽油、汽车尾气、燃煤、钢铁冶金、化学工厂排放废气。

2、土壤和尘埃中。
正常情况下'土壤含铅10~50mg/kg'但在城市地区'土壤中的铅含量可能高出数百倍甚至数千倍。室内铅尘也是儿童铅暴露的重要来源之一。

3、水中。
废水污染饮用水体可造成水中铅含量升高。自来水中铅含量虽然不高'但是'其生物利用率往往较食物中的铅为高。研究认为'儿童对铅的吸收率可高达50%以上。

4、日用品及装饰材料中。
家庭装饰材料(油漆、涂料)、香烟烟雾、化妆品 (口红、爽身粉)、含铅容器、金属餐具这一类铅污染也是目前儿童铅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用到的陶瓷类制品中,彩釉陶瓷制作的餐饮用具及水晶器皿是形成铅污染的源头之一。陶土及彩釉中可含有大量的铅及其他金属化合物,如果用这类器皿盛酒或饮料,彩釉中的铅元素就会被浸出,进而溶解于食物或饮料中“日积月累”就会引起铅中毒。水晶制品是一种更具威胁的铅污染源,若用来盛酒,酒会将水晶制品中的铅溶解出来并溶于酒中。

另外,在为婴儿购置奶瓶、水杯时'也不宜用印有各式鲜艳图案的制品。

5、玩具和学习用品中。
玩具表面油漆、铅笔、课桌、椅的棕黑色油漆层、教科书彩色封面、彩色蜡笔、油画棒等。由于幼儿常有吸吮手指和啃咬玩具的习惯'在胃液中玩具和学习用具所含的可溶性铅的吸收率可高达76%。

6、食品中。
爆米花'、皮蛋(松花蛋)'水果表皮,由于砷酸铅仍被广泛用作水果园的杀虫剂'因此水果表皮含铅量较高。

7、中药材的铅含量。
如果按每人每日服用6~10克计算'通过中药材摄入的铅在10.7~17.8微克。如果连续服药的话'铅将蓄积在体内'将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长期服用将造成铅中毒。
  
防铅护儿法

1、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要养成不吮手指和吃东西前洗手的习惯。因为婴幼儿玩耍时手上粘有大量尘土'如经常吸手指'每天通过手-口通道可食入尘土量达0.2~0.5克'而尘土中含铅量极高。

2、用食品袋盛装食品时'要防止塑料袋上的字、画或商标与食品特别是酸性食品如红果、桔子或泡菜等直接接触'因印刷字、画的彩色油墨常常含有大量的铅。

3、不要用报纸、印刷品包装食物。报纸表面的铅含量很高'特别是彩色画页。

4、不要长期服用中药制剂'以免增加铅摄入。

5、避免使用陶器或内部绘有彩色花纹的瓷器等容器盛装食品特别是酸性饮料如桔子汁等。

6、不要在家中用油漆美化墙壁。美国国会曾专门批准拨款10亿美元'用来清除涂在墙壁上的油漆。

7、教育孩子不要将涂有油漆的玩具或用具 (如铅笔杆) 放人嘴中啃咬。

8、不要携带婴幼儿在汽车来往较多的马路附近玩耍和长时间停留。因为道路两旁空气和尘土中的铅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方。食品和奶瓶的奶嘴上要加罩。

9、以煤作为燃料的家庭应尽量多开窗通风。

10、增加膳食中充足的钙、锌、铁、硒、含硫氨基酸及B族维生素的供给量'有益于减少体内铅的负荷和危害。含钙丰富的食物有:乳制品、豆制品、动物骨骼等。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动物血、肉类、蛋类等。含锌丰富的食物有:肉类、海产品(特别是贝类)等。

11、补钙莫忘防铅。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手段,补钙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佛罗里达大学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称,补钙产品中往往含有微量但可以测得到的铅,在一段时间后会对补钙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小七说早教:我从哪里来?--性别敏感期

到了一定的时间,宝宝会特别执着于“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穿裙子?”“妈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让家长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作答。其实,这些意味着宝宝性别敏感期的来临,别慌张,帮助宝宝顺利度过性别敏感期有妙招。

小七说早教第10期 总第10期 作者/小七 嘉宾/陈红艳

现象描述

3岁左右的小朋友会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除此之外,TA们还会关心为什么“妞妞能扎小辫?”“妈妈的乳房为什么比爸爸大?”“怎么涛涛是站着小便的?”诸如此类。同时,3-4岁的小朋友对异性开始表现出好感,TA们乐于和异性小朋友交往,也更愿意在异性小朋友面前表现出美好的一面。甚至有时候会在公众场合做出一些令人尴尬的举动,比如掀起妈妈衣服要求吃奶,或者大声问“你怎么没有小鸡鸡?”之类的问题。这些表现都说明孩子的性别敏感期到了,而家长此时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小七解读

性别认同是宝宝从出生就开始的学习过程,性别意识也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宝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探索并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而且一生都在持续地学习。3岁左右的宝宝到了性别角色敏感期,这个阶段里的宝宝会对不同性别的身体和功能差异产生疑问,并积极模仿同性别的成年人的行为,做符合该性别的事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对宝宝以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家庭角色定位都非常重要。孩子在生理上的性别认识一般容易掌握,但是TA们还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但是,生理上的性别和心理上的性别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孩子非常痛苦,家长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很好的认识性别和理解性别角色。

小七支招

虽然现在性教育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家长不经意间传递了错误的观念给宝宝。比如,当宝宝当众问“妹妹怎么没有小鸡鸡?”类似的问题,很多家长会很不好意思,然后会对宝宝说“丢死人了,以后不可以问这个问题。”事实上,孩子对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正是由此产生;在比如,当小朋友把喜欢的玩具,好吃的东西留给异性小朋友的时候,很多家长以此为乐,打趣或者嘲笑孩子,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家长的嘲笑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利于TA们和异性的正常交往。事实上,孩子性别敏感期的种种表现,仅仅是由于好奇,和TA们认识自己的眼睛、手臂没有任何区别,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只需要坦然对待宝宝的提问就好了。在性别敏感期阶段,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比如爸爸工作累了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完成繁重的劳动,体现男性的坚强和力量,正是父母自身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性格特征,给孩子带来终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切忌不可发出类似“做女人真麻烦”“做男人真累”的抱怨,或者由于孩子的性别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把女孩当做男孩养,男孩当做女孩养。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让孩子明白性别有差别,但是没有优劣之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嘉宾支招

陈红艳:处于性别敏感期的宝宝会对不同性别的身体和功能差异产生疑问,并积极模仿同性别的成年人行为,做符合该性别的事情。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对宝宝以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家庭角色定位都非常重要。妈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如实、清晰地回答宝宝的性问题,对宝宝要看一看、摸一摸的要求尽量满足,并趁此机会和宝宝讲解。其次,要帮助宝宝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可以根据宝宝的性别tuLaoShi.com,在玩具、服饰、活动等方面给予宝宝正确的引导,避免宝宝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错误自认”。再次,同性别的家庭成员要和宝宝多亲近。同性别的家庭成员是宝宝获得与性别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最初的、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如果父女情深,应多引导宝宝去理解母亲;当母子亲密时,应多鼓励宝宝去接近父亲。(成长阶梯:宝宝发育指标评测)

小七早教方案

给宝宝穿衣服准备两个宝宝的照片,或者画两个宝宝,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从贴画或者画报中,剪下一些典型的男宝宝和女宝宝的衣服、鞋子、发饰等。让宝宝选择女宝宝的衣服,将宝宝打扮漂亮;让宝宝选择男宝宝的衣服,将宝宝打扮帅气。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小七早教关键词:性别敏感期(3-4岁)

性别敏感期是宝宝3-4的重要敏感期。当孩子的性别观念产生以后,会对人的身体,特别是异性的身体表现出兴趣。家长如果吞吞吐吐或者躲躲藏藏,则会让孩子愈发好奇;如果用坦然的态度来面对,那么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很快就会顺利度过。图老师育儿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妈妈,我从哪里来?

  十年前,儿子提出的第一个性问题是:“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那时他4岁左右。在他6岁以前,反复问我这个问题,我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不愿意告诉他是从垃圾堆里或别的什么地方捡来的,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只好对他说:“你长大就知道了。”可儿子不依不饶,常常缠着我问。我跑遍了昆明市的大小书店,希望能够买到一本回答孩子这类问题的书,最好是一本精美漂亮的儿童漫画书,让我能够自然而又平静地“照本宣科”,把他生命的故事像童话一样讲给他听,就像给他讲其他的童话故事一样。可是,我被告之没有这类书卖,一个书店的老板对我说:“教育孩子嘛,教他读点唐诗,背点宋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讲这些了。”

  儿子6岁时,一天,我正在做饭,他又提出这个问题了,我看着他天真无邪的样子,笑着对他说:“长大了妈妈就告诉你,好吗?”晚上,我正在看一篇关于儿童性教育的文章,儿子又来了:“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你告诉我嘛”,我想了想,对儿子说:“好吧,妈妈现在就告诉你。”我到书房找出我大学时用的医学解剖书,这时,一直坐在沙发上的老公开口了:“你真要给儿子讲啊?”“是啊。”“告诉他这些,合适吗?他懂了这些会不会学坏?”“告诉他一些知识,儿子就变坏了吗?没有那么容易变坏吧,我们试试看,看他知道了后有什么反应,如果真出现了问题,儿子还小,纠正也来得及嘛。”“那就讲吧。”儿子已经迫不及待了。于是,我翻开书,找到需要的图,不管儿子能不能看懂,我第一次开始回答儿子的性问题了。

  “这是爸爸的生殖器官(我指着书上的男性生殖器图),里面有一颗种子,爸爸把这颗种子种到妈妈的身体里,你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就像我们种花种草一样,把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花和草来,对吗?”

  “我们在奶奶家种过花,我知道”

  “你长到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了,你就生出来了。”

  “从哪里生出来呢?”

  “从妈妈的生殖器官,这是妈妈的生殖器官(我指着书上的女性生殖器图),这里有你生命的通道,你就从这里生出来了”

  “什么是生殖器官?”

  “就是生小孩的器官,比如外婆生妈妈也是从这个器官,妈妈生你也是从这个器官。”

  “原来是这么回事,你早告诉我不就得了吗?!” 儿子愉快地起身离开,到他房间玩玩具去了。

  我和老公面面相觑,我们没有发现儿子“变坏”!

  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只想知道自己生命的来源,他们并不是在问我们成年人的性生活,我们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所以我们才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尴尬和无奈。
  
  有了这次突破,我和儿子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了.几个月后,儿子关于他生命的问题还在继续:"妈妈,爸爸的种子怎么种进你的肚子里啊?"我就告诉他:“妈妈上次讲的生殖器官你还记得吧,就是生宝宝的器官,爸爸和妈妈生宝宝的器官接触了,种子就种进去了呀!”儿子满意地离开了。
  
  很多妈妈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对回答孩子的性的问题会有些尴尬,其实,只要坦然地告诉孩子,就不会觉得尴尬了。

  相关阅读

  摇篮说:中国式性教育——我从哪里来?

  导读:近日,央视新闻记者随机对街头不同行业的人群针对小时候是否问过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话题进行了采访。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们多回答自己从没问过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而80、90后的孩子多被父母告知是从河里、垃圾堆捡来的,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00后回答更是花样百出如“充话费送的”令人忍俊不禁。>>[我来吐槽]

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针对我们这样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 给小孩子讲生命科学知识,是否需要有所避讳呢?

5岁的壮壮最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看着不依不饶的壮壮,妈妈着实犯了难,怎么告诉他呢?

需要回避吗?

实际上,“我从哪来”,“我是谁生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孩子们极关心的问题。但大人们总觉得难以启齿,因此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西方童话故事中告诉孩子们“小孩儿是鹈鹕用嘴衔着从温暖的国度里带回来的”;而含蓄的中国人却将同样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单,“你是树杈中长出来的”或“路边捡回来的”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传媒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孩子也经常在媒体或流行文化(如电子游戏和电影)中接触到遗传、繁殖或生殖等概念。

一方面是无限丰富的信息源(刺激),另一方面是遮遮掩掩的父母,二者间的巨大反差更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适当地为孩子们讲解一些有关生命、遗传和生殖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tulaoShi.com 孩子能明白那些遗传和生殖的知识吗?

别担心,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大部分5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知道动物和人类的子代来自同种亲代,能够判断孩子与父母在生理而不是心理特征方面相似,并且理解这种相似是由出生造成的。

一些研究也证实,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指导,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科学生物概念的发展,而且还会为他们日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如果他问:“我从哪里来?”

可以这样回答:爸爸身体里有许多小鱼鱼,这些小鱼鱼叫做“精子”,妈妈身体里有个小泡泡,叫做“卵子”。当这些小鱼鱼遇到小泡泡时,都争先恐后地冲向小泡泡。那个身体最强壮、反应最灵敏、跑得最快的小鱼鱼冲到了小泡泡的跟前,一下子钻进了小泡泡的身体里。现在,小泡泡和小鱼鱼12

孩子自信的感觉哪里来?

你大概很熟悉这样的情景:一个拥挤的游乐场里,女儿正准备从滑梯上溜下来,却被另外两个孩子挤开,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孩子一转身,小铲子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眼带愤怒、责难,却开始向你求救。你即使再讲求谦让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孩子能据理力争。“为什么我的女儿那么没自信,连对矮她半头的小孩都没辙?”“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畏缩,不敢理直气壮地把玩具要回来?”你由此会担心,孩子三岁时眼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到30岁时会不会把大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

孩子真的需要这种强悍地把别人推开、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获吗?这就是所谓“自信”?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顾推开别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许能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事业、一辆奔驰车以及足够用到下辈子的存款,但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等于自信。这样的人爱吹嘘,常表现出掌控大局的气势,实际上却经常不满足,有错时总是怪罪别人。专家说,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他坚持自我,能在重要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他讨人喜欢,很少陷入恐惧,不诉诸暴力,不易上瘾;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当然,父母不可能、也没必要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恪守这些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三大原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亲子关系的基石

人类辨识自己的第一面镜子,就是他的父母。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婴儿就从父母的脸庞和反应上,辨认出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映”。孩子发出“咿呀”的声音,父母也以“咿呀”的声音回应;孩子咧开嘴,父母就报以笑容;孩子感觉孤单,父母就把他抱起来安慰;孩子感觉无聊,父母就逗他玩,让他高兴。慢慢地孩子从这些互动中学到:“我很有价值,如果我感到无聊或是饿了,有人会来照顾我。”

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开始认识周围环境,学习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观察婴儿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觉,并做出适当的响应,就能教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表达。通过不断重复、可预期的互动,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 建立了这层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达感觉,而且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躺在摇篮中的宝宝哭了,是需要安静,是害怕,还是希望被抱起来?是尿布湿了,累了,还是真的饿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适当地反映出来,或者成人做出一种婴儿不能理解的反应,婴儿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扭曲。

“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母亲的乳头或是奶瓶堵住了嘴,小婴儿就在怀疑中学到,所有负面情绪都能以‘吃’来响应。”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提醒说。

当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图老师整理)不一定时刻相符,但是为求得片刻安宁而堵住他的嘴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郝斯娜柏建议,父母只要听从自己的同理心,花点时间,就能了解孩子的“语言”,并帮助他表达自己。儿童的发展植根于每天的练习,父母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足以影响孩子的期望、经验与情绪。 12

讲个故事回答“我从哪里来”

5 岁的壮壮最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看着不依不饶的壮壮,妈妈着实犯了难,怎么告诉他呢?

  
  需要回避吗?
  实际上,“我从哪来”,“我是谁生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孩子们极关心的问题。但大人们总觉得难以启齿,因此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西方童话故事中告诉孩子们“小孩儿是鹈鹕用嘴衔着从温暖的国度里带回来的”;而含蓄的中国人却将同样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单,“你是树杈中长出来的”或“路边捡回来的”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传媒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孩子也经常在媒体或流行文化(如电子游戏和电影)中接触到遗传、繁殖或生殖等概念。
  一方面是无限丰富的信息源(刺激),另一方面是遮遮掩掩的父母,二者间的巨大反差更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适当地为孩子们讲解一些有关生命、遗传和生殖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能明白那些遗传和生殖的知识吗?
  别担心,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大部分5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知道动物和人类的子代来自同种亲代,能够判断孩子与父母在生理而不是心理特征方面相似,并且理解这种相似是由出生造成的。
  一些研究也证实,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指导,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科学生物概念的发展,而且还会为他们日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123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妈妈,我从哪里来?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妈妈,我从哪里来?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育儿百科
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分娩疼痛从哪里来?

分娩
分娩疼痛从哪里来?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孕妇疼痛从哪里来?

孕妇
孕妇疼痛从哪里来?

揭秘:母乳究竟从哪里来

母乳
揭秘:母乳究竟从哪里来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准爸爸的十月怀胎呵护任务

准爸爸的十月怀胎呵护任务

日常饮食 给你傲人双峰

日常饮食 给你傲人双峰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