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佛女孩”说不(三)
qiaoai 的回复: (写于11/15/2001 9:03:31 AM)我也看过了哈佛女孩这本书,我也大致看了卡尔威特这本书。我想,不管怎样,在卡尔威特这本书中强调的是培奍一个性格、想像力、创造力等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神童,培养孩子一种正确的处世处人的态度,一种快乐的天性,培养他的兴趣,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正确树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认为在培养孩子时,不要想像着他成为什么大人物、科学家什么的,只要他快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平和的心态就可以了。我想,这才是所有育儿书本中的精华。
may6828 的回复: (写于11/14/2001 1:07:58 PM)
真高兴现在的妈妈是理智和客观的,因为我们都初为人母,再自信的妈妈也免不了要在林林总总的育儿宝典里寻求经验和佐证。我想这也应该是妈妈们流连于摇篮的原因之一,姑且不论应不应该对“哈佛女孩”说“不”,我想一个理想型的母亲应该知道自己宝宝兴趣所在,并能因势利导,就象有的妈妈说的,知道如何发现和开启宝宝的兴趣之门,并能恒久地坚持下去,快乐当然不能压抑,但也不能无视和忽略对宝宝的引导,只因为你是母亲,你肩负着养和育双重职责。
西西妈妈 的回复: (写于11/14/2001 10:59:35 AM)
刘亦婷的母亲马上要来南昌来演讲二天,别人问我去不去,我说——不。老公很奇怪,怎么这么重视早期教育的我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我想说的是,我买了这本书,觉得有部分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们并不可以照搬。
刘亦婷可以说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就是在反抗期里也能接受母亲的教诲。你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她在说“不”之后,她母亲批评教育了她,然后她就不作声,洗澡时唱唱歌就没事了,试问,现在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
还有,刘亦婷当时生活的环境和现在的孩子也有太多的不同,她妈妈现在说带她去商店前说好什么都不买,只让看看,包括大人看了都动心的漂亮糖果。试问,我们现在有几个家长会这么做?玩具本身就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东西,至于漂亮糖果,我们总不能让孩子看着显示出一副很馋的样子吧?如果我们现在要求孩子要朴素,那么我们的孩子走到其他孩子中去,会很没信心、很自卑。我们,我会给女儿买玩具和漂亮糖果,但只要定个范围就行,我喜欢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尝试和体验。我想,现在刘卫华是说那时这样做是锻炼了孩子,可如果那时她的条件也很好的话,她可能也不会那样做的。
刘亦婷上哈佛了,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可我们要看到,她的每一步就是由母亲安排好的,可以说她母亲很成功,但我觉得刘亦婷相对来说生活得太没有“自我”了。我想,我没有刘卫华的那种远见和运气(可以说,有时候她的确要感谢运气),我也不想我的女儿什么都按我所要求的去做,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我不会把刘亦婷当做西西的榜样或目标,我希望我的女儿生活得有个性,我想她应该有个快乐的人生,而不是要按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生活。作为一个家长,我所能做的是让她不要走上歪路。
刘卫华成功了,所以她出书,说什么什么的做法是对的,我想,她的成功有一半是运气。如果今天她失败了,可以这种做法会让有的孩子精神上出问题的,她可能写出的就是忏悔了。所以说,我们的确不可以盲目地跟从别人去做,孩子确实都是不同的个体。
也有人会问我,怎么现在西西会那么多东西,你不也这在么做吗?我可以说:“我没有。”因为我教西西任何东西,都是根据她的喜好来的。比如学习认数字吧,我在墙上挂了一张挂图,她喜欢哪个我就教她哪个,不想看了就不教。我从不勉强她学任何东西,别人都教宝宝学认五官,可西西非常不喜欢学,有时照镜子时很高兴,我一教她她甚至把镜子给扔了,我用了各种方法都不成功,所以,现在她都不会指五官。我也没有因为任何事情打过或骂过她。我并不是说我的教育很成功,我想说的是:宝宝也是一个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哈佛女孩”说不(四)
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上)
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的疆界,接受他们的个体性。有家长能够平静地接受孩子的“不”字,而是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受到挑战、威胁、甚至伤害,心里也会感觉到烦恼和愤怒。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不”字训练的后果之一。
然而,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拒绝和面质的自由上。克劳德和唐森博士说,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确认他们的疆界得到认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和实践行为不会导致父母收走爱。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我们难以容忍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伤心、失望和愤怒而表现出不爱孩子了。我们不能用语言、肢体、目光或者行动来向孩子传输这样的致命信息:你听话才可爱,你不听话就不可爱。你表现得好,我就爱你,你表现得不好,我就割断咱们之间的关系!
“听话!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啦!”这样的要挟我们司空见惯,它给了孩子什么样的选择呢?不是非输既赢,更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要么继续反抗,却会失掉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关系(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死亡);要么赶快乖乖投降、表现顺从,埋没自己的感受,从而失去练习拒绝和面质技巧的机会,逐渐地变成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
从根本上讲,从孩子身上收走爱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敲诈勒索。对于孩子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为了活命,他们肯定会放弃自己的感受,跟随父母的步调。对于人类来说,跟他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被亲密的人抛弃。
一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强化自己顺从、可爱、懂事的性格特征,同时变得害怕甚至痛恨自己积极进取、敢说真话、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努力地掩盖这些特征。长大之后,他们也不敢反对或者拒绝他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那么为了维持关系,他们只能把分歧掩埋在心里,表面上做出随和的样子。
当孩子跟父母有分歧时,父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脾气温和的父母也许采取伤心的语调,或者长时间的沉默,来通知孩子“我不高兴了!”脾气暴躁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跳如雷;还有些父母则使用眼泪或者身体的不适来要挟孩子。总之,他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必须对我的情绪、身体和精神状态负责!这样,就像前边提到过的,他们把刚刚三四岁的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公开的愤怒(通过训斥、强制或者暴力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恐惧;父母掩盖的愤怒(通过沉默、伤心或者生病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内疚。出(图老师整理)于恐惧和内疚,孩子会尽量表现得服服帖帖。今后,他们也会因为恐惧对方的愤怒,或者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而服从他人。长期生活在这种小心谨慎,甚至胆战心惊的情境中,孩子会变得不独立、没有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犹豫不决、不敢直言,他们的创造能力会消蚀殆尽,也难于接受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反对、反抗和不同,如果我们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愤怒情绪,如果我们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做”、“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回去”、“我明白这是令人遗憾的情况,来,让我好好抱抱你”,等等,等等,既给共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赋予了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疆界、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疆界、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学会怎样掌握和他人的分歧、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败。
小巫 :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下一篇: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接上文)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孩子,不怕对他人说不。能够坦然地拒绝他人、提出分歧、设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即使对方发怒,他也不会糊里糊涂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或者过错,他会明白:
1、 如果对方因为自己设立疆界而生气,那是对方的问题;
2、 愤怒仅仅是对方内心的一种感受,它不会跳出来伤害自己;
3、 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 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也变得愤怒起来;
5、 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我们成年人掌握后,也会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获益匪浅。
一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我和悄悄带着两个孩子去附近的商店买毛线。悄悄挑选毛线,我给Sam挑选鞋,两个孩子在一边拿着毛线团互相打着玩儿。我把Sam带走后,商店的营业员围着虎娃说三道四,“刚才那个小孩儿真不讲理,把你的毛线团撕开了,他是坏孩子!”
虎娃义正词严地反驳她们,“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许你们说他的坏话!”
一个五岁的孩子,敢于对一群成年人说“不”,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
一次在徐浩渊博士主持的“心育心”网站的心理论坛上,一位前来咨询的网友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中国男人不喜欢个性鲜明的女性(比如《飘》里的女主角郝思嘉)而更喜欢温顺的女子?
这也是我曾经思考过很久的问题。套用这一章的理论,我初步得出一个答案来,贴到了论坛里:中国的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孩子一旦反对家长,就要冒着毁灭生命中最重要关系的危险(不听话就不要你!),这是生存不能保障的危险,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当父母意愿的奴隶。这样,孩子无法建构自我,无法建立疆界。一个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既不怕别人说No,也不怕对别人说No。但是中国的孩子们,因为家长不允许自己说No,因此也不懂怎样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女性,肯定都会对他们说No(或者提出不同看法)而不会对他们百依百顺,这时候,这些成年的男孩子们就不知所措了,因为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培训过自己怎样接受别人的个体性。
没有疆界,也就没有你、我之分。大多数人儿时“孵 没有疆界,也就没有你、我之分。大多数人儿时“孵化”期没有过好,父母不允许他们建构自我,所以他们的心理停留在婴儿最初的“共生”阶段,认为自己的感受必须是所有人(尤其与自己亲密的人)的感受,如果对方不同意,他们就没有了安全感。
小巫 :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啥时候该对宝宝说不可以?
你忍心拒绝孩子的请求吗?你舍得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求你答应吗?恐怕这个时候会有很多父母硬不起心肠拒绝孩子的。但是如果孩子的请求父母事事都会答应和允许,那么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加变本加厉。以后会跟父母提更多的不合理要求,所以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行的事情就坚决说不行。
如果神问你:“你最想教给子女什么?我可以满足你。”这时你该如何回答?赚钱的方法?获得名利的方法?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方法?决定子女人生的选择真是太难了。根据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状况来看,可能很多父母最想知道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
父母们期待孩子学习好,是因为他们坚信孩子好好学习会对他有一个成功幸福的将来有帮助。与此相比,金钱、权力和名誉只要成功都会随之而来,所以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大的意义。那么,是不是让神传授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方法呢?
也许神会反问你:“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和成功呢?说出来我就满足你。”这时你该怎么办?你认为你的孩子怎样才算是成功和幸福呢?成为富有的人?有权势的人?两袖清风的学者?还是拥有真实人生的平凡人?
你的选择决定孩子的人生,这时候你的分辨能力最重要。所以,你最应该教会孩子的能力就是分辨力,因为,你所期待的孩子的成功和幸福事实上是无数选择和判断的结果。由此来看,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拥有分辨能力最重要。
几年前,在密阳市曾经发生过一件可怕的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40多名男高中生对3名女高中学生和两名女初中学生进行长达一年的性暴行事件。这种性暴行之所以能够持续一年,是因为男同学威胁女同学,如果告发他们,他们就要将性暴行可怕场面的录像公布到网络上。
过了一段时间,一家媒体公布了之后的事情,更是令人惊讶:施暴者没有一人受到刑事处罚。施暴者的父母居然给一名女同学酒精中毒的爸爸钱,私下了结。法院没有进行翔实的现场调查就对Tulaoshi.com施暴者作了过于宽大的判决。
而被媒体公布的那个女孩子却被周围人指指点点。不只是这样,她为了躲避周围的人,去了首尔,但是很多学校都因为她是“性暴行的受害者”而拒绝接受她,她没有办法正常上学了。
判官和警察可以左右人的命运,但他们却不能够深入地了解被害者的立场和痛苦。施暴者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痛苦。施暴者的父母们只想着保护自己的孩子,居然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他们对少女所作的行为显然是“恶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回想起这件事,我就想,如果施暴者有一点点判断是非的能力,就不会发生这么可怕的事情。施暴者都是正在成长的平凡的年轻人,他们做出这样的事,究竟是谁的错?谁能保证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错误?
判断是非的能力,即分辨力,就是培养内在良心的能力,这是做人必要的基本价值观。只有能够判断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培养分辨能力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正确的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传达明确的信息。由此,孩子会知道世界上有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父母不太喜欢说“不行”,怕影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如果平时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即使父母对孩子说“不行”,孩子也会理解这是父母关心和爱他们的表现。培养孩子的分辨能力,就会在孩子白纸般的心灵里记录下人生经历中学来的道德行为标准。
“绿灯行是正确的行为,红灯行是错误的行为。”
“帮助贫穷的孩子是正确的行为,笑话贫穷的朋友是错误的行为。”
通过这种点点滴滴的经验累积起来的道德行为标准,在孩子成人后,会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观念。
孩子的行为标准需要靠父母进行教导,教育孩子是非判断的标准能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那么,当今的家长真的有足够的信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据《健康时报》报道,一个关于“要不要提早教孩子认字”的问题在新浪亲子频道引发热议,几十位专家、上百位网友撰文发表看法,2453名网友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父母对“要不要早教孩子认字”的观点没有明确的态度。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的家长在面对新老育儿观念的冲击时很不自信,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好。
杨晓峰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所以父母对他很放心。加上工作忙,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一起游戏、玩耍就更难得了。上中学后,杨晓峰迷上了电脑。什么PSP、微博、MSN、MP4等玩意儿弄得父母云里雾里的,偶尔怯怯地问上一两句,就被儿子的一句“你不懂!”给噎了回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妈妈说:“跟不上时代了!干好咱们自己的事情,给儿子多攒点钱吧!”
爸爸说:“咱们和孩子没话说,孩子和老师、同学有话说就成了!”
妈妈说:“有老师呢,咱家孩子没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但自由到家长必须抓在手上的那根线都放松了,那孩子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很容易脱离父母的视野与期望。至于孩子的未来,父母也难以预知了。
罗曼?罗兰曾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在孩子面前,家长得有走进孩子心里的信心,才能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已经长大或者成长得很好,不需要自己做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从教育者的岗位脱离,就会导致孩子出了状况,家长却全然不知情。
在初三的时候,杨晓峰每天放学后会先去网吧玩一两个小时。回到家后,如果父母不在,就和保姆一起吃饭。晚饭后,杨晓峰写完作业就上网聊天、玩游戏,每天都得玩到凌晨才睡觉。而这时,父母还不一定能回来。
玩游戏的时候,杨晓峰结识了一位网名“雪鹤”的女子,聊了一段时间后就有点难舍难分。特别是在网上结婚后,两人关系更亲密了。为此,杨晓峰还购买了手机,不在线的时候就和她短信联系。
在杨晓峰眼里,“雪鹤”就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就愿意和她说话。后来,杨晓峰实在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就跟学校请了病假,赶往另一个城市和“雪鹤”见面。孰料,对方是一个大自己好几岁的待业女子,但在杨晓峰眼里却是一位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仙女。第一次见面,两人就发生了性关系。从那以后,杨晓峰欲罢不能,因为他感到很幸福,全然不顾成绩已经亮了红灯。
杨晓峰的父母得知儿子的情况后,很惊诧。他们搞不懂,别的孩子都好好的,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身心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自信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矫枉过正,协助孩子产生正确的认知。具体要怎么做呢?
沟通技巧
1.掌握足够的家教知识
有的家长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但是害怕自己说出的话孩子不喜欢,唯唯诺诺的样子,显得很不自信,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有足够的能力。
其实,做任何事情,只有坚信自己能够做好,才能产生做好的动力和希望,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家长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家教知识,不断地接触新的家教理念,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才能增强自己在教育上的自信心。
黎阳和许多青春期孩子一样,向往自由,做事情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可是黎阳的父母并不知道这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特殊心理状态,还以为孩子是故意在和自己作对,于是对孩子大加指责,关系弄得很僵。
不懂孩子,没有掌握足够的家教知识,就容易在教育孩子上简单化、粗暴化,不利于孩子成长。
2.做个与时俱进的家长
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就会在孩子面前落伍,失去和孩子沟通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要不断地学习。
那天,陈杨的妈妈问他:“你天天说围脖围脖的,我怎么没有见着你围呀?”儿子脸一黑,说:“那是网络术语。什么都不懂,问什么问呀!”儿子一句话,让妈妈很郁闷。可这个要强的妈妈不服输,利用周末报了一个电脑班。虽然妈妈学得慢,但是她有股韧劲。三个月下来,陈妈妈有了自己的博客、微博、QQ,还会玩游戏、发电子邮件、下载电影了。
妈妈的变化让儿子惊讶,儿子也常常在妈妈面前撒娇,让妈妈给他下载动画片、歌曲。后来,这位以前只会坐车的妈妈还学会了开车,周末经常带儿子去听流行音乐会、去必胜客吃快餐。
现在,陈杨一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妈妈在一起交流,而妈妈也趁着这些机会和孩子仔细沟通,根据实际情况指导、纠正或者鼓励孩子。
3.不以语言暴力掩盖内心的虚弱
很多家长的心底都埋藏着一股主宰孩子的欲望,一旦自己弱于孩子,这股欲望便会驱使家长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比如,大声呵斥孩子、打骂孩子、吓唬孩子等。这些做法恰恰暴露了家长自身的不足和虚弱,呈现给孩子的是,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在无力地挣扎。
一个自信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温和、乐观地面对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轻松、快乐;对待严肃的问题时,能够掌握与孩子谈话的时机,使问题得到解决;当自己不如孩子的时候,能够虚心向孩子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在一部电视剧中,有位蹬三轮的父亲当儿子说出“长大要当知本家”这句话的时候,父亲笑话儿子说:“什么呀?那叫资本家!”儿子给父亲细细讲解,告诉父亲“知本家”不同于资本家。知本家,就是利用拥有的高新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人士。听完儿子的讲解,父亲脸上当即堆满了笑容,他为自己孩子的博学而欣慰,也为自己学了个新词语而高兴。
当自己被孩子比下来的时候,我们不要硬撑面子,呵斥孩子,应该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微笑地看着孩子,冲着孩子点头,夸奖孩子几句,这些举动都无损于家长的形象,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信心,也为自己的亲和力“加分”。
4.执行规则要彻底
我们给孩子制定规则,就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孩子也需要有规则,因为规则能够给孩子带来一种秩序感和安全感,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要求和他不能超越的底线。
李阳洋5岁的时候,妈妈给他立下一条规矩:每天晚上睡觉前把袜子洗干净。那天,李阳洋看动画片看累了,就忘记了。妈妈很严肃地把已经躺下的李阳洋拉起来,监督他洗好袜子才让他睡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规则令孩子做事有章可循,可父母如果执行规则不彻底,就达不到效果,甚至会有反作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的家长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说话口气很弱,不管说什么,孩子都有理由对抗,搞得很被动。这就是因为家长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不够严格、不够彻底而留下的后遗症。孩子摸透了家长的脾气,觉得自己即使犯了错误,爸妈也不会严加管教,变得肆无忌惮。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长万不可因为自食其言而失去自信。
因此,家长们必须了解上面的内容,做好上面的事情,这样才能教育孩子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
对“哈佛女孩”说不(四)
leiyy 的回复: (写于11/14/2001 2:38:57 PM)我也觉得刘亦婷这本书可取的地方只有她的素质教育方面,比如耐力、毅力、信心等方面的培养还是(m.tulaoshi.com)可取的。
其他的方面,怎么说呢?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弱点。
当然,那一个母亲的教育方法也的确是有问题,没有领会书中的教育精髓,生搬硬套,难怪女儿厌烦的。和刘亦婷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应一棒子打死。
那一天,小园园很专心的在摆弄螺丝刀,打算去扭开螺丝。我就给园园唱歌:“园园是快乐的小电工。”
她奶奶立刻站出来说:“不做电工,要做科学家还差不多。”
我听得有些苦恼。为什么她就不能做一个电工?如果我想做科学家,我自己去做好了,何必为难孩子?
想到这里,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了,就是这样!
要教女儿的不是逼她去做什么伟大的事业。而是做给她看!
让女儿自己选择自己的意愿——无论干什么,我只需要说:孩子,别怕,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
悄悄 的回复: (写于11/14/2001 1:06:11 PM)
很赞赏西西妈妈的观点。从书名上讲,我本人是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不认为一个孩子上了哈佛就是成功的教育了(当然我本人对哈佛还是很敬重的,也很佩服经过努力上了哈佛的人)。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刘妈妈最值得我学习的在于她不是靠热情去做母亲,更是靠思想、靠读书,学习做一个母亲。学习做母亲,是我们女人人生的最大课题之一。另一个课题是选择婚姻,在这个问题上,刘妈妈承认失败从头再来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尊重和敬佩,由此放眼望去,对待人生最大的选择她都有勇气面对,我也相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把面对人生坎坷的巨大勇气与坚韧不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刘亦婷。这才是这本书最给我启迪的地方。做一个理性的母亲,做一个敢于担当隐忍顽强的母亲,才是我们最值得借鉴的地方。至于具体的育儿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特异的精灵,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彻底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简单的copy育儿方法是妈妈的无能与弱智,是孩子的大不幸,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may2 的回复: (写于11/13/2001 2:12:36 PM)
首先是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早教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神童;
然后是如何“寓教与乐”。
让孩子乐于学,而不是成为负担。
前不久国家足球队的洋教头米卢提出要队员们踢“快乐足球”,不把比赛看成是比赛是任务是负担,而是把进球当做一种享受,结果队员们很放松很努力很愿意去比赛。
对“哈佛女孩”说不(一)
lyh1228 原帖: (写于11/13/2001 8:07:00 AM)人民时评:对“哈佛女孩”说不
鲁民
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制造天才”的经典书籍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奉如圭臬,如法炮制,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以光宗耀祖。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而大声地站出来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原本开朗的孩子变得孤僻暴躁,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喜剧变成了悲剧,好心没得好报,青岛小女孩的哭叫,但愿会引起千千万万个也正在拼命培养“哈佛女孩”家长的反思。
如今,有一种弥漫于家长中间的、传染性极强的“天才综合症”。“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雄师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梁实秋语)为了这远大目标,为了培养一个天才孩子,可怜天下父母们,真是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实在让人感动。然而,这种“天才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家长却很少考虑。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可是却身背父母的沉重期望,为了当一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整天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读名著、学跳舞、练网球,没有节假日,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一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孩子,也许确实离“哈佛女孩”近了,但宝贵的童年,却因此变得痛苦不堪,了无生趣。于是,父母制造天才的辛勤工作成了对孩子的摧残,普天下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无助的孩子,正不得不痛苦地忍受着这种近乎狂热的“天才教育”。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确如此,世界丰富多彩,人生道路千变万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万别,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出无数“哈佛女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因而,我们还是应该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么都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学学那个5岁青岛女孩,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
人民网 2001年11月13日
小源源妈妈 的回复: (写于11/17/2001 10:44:31 PM)
我觉得只是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关“哈佛女孩”亦婷和亦婷妈妈什么事。我想,亦婷妈妈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做父母的一次又一次地不分时候地念书给孩子听吧。她并不是要所有的妈妈学她这种教育孩子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别人的教育方法只能起借鉴作用。
我老公在孩子末出生时,就老是说将来要送孩子去景山学校上小学,我却坚决反对。孩子小的时候的培养得根据他的兴趣来,天下有谁比孩子的妈妈更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的?
但我觉得父母在孩子末成年之前,对他的兴趣志向有一定的诱导和适当的干涉是应该的。做父母的阅历远远比孩子丰富。比如有一个大洞,父母先劝告孩子不要往里跳,总好过孩子跌进去摔得遍体鳞伤之后,反过来埋怨父母好吧。
如果说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对他的教育有一定的安排是一种错误的话,那么我们教育制度呢?难道每一门课都是每个孩子喜欢学的吗?孩子们不是也不得不学?
不过孩子成年了,也就是说孩子的心智成熟之后,对于孩子不违反法律的决定父母不应该干涉。
总的来说,我认为亦婷妈妈是位成功的妈妈。至于刘亦婷,就算她考上的不是哈佛,而是国内普通的大学,我都相信她将来会很出色。
对“哈佛女孩”说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