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行为,比如哭闹、哼哼唧唧、摔东西、摆弄玩具发出刺耳的声音、赖地不起等,其目的有时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旦你对他的行为作出回应,无论是安抚还是训斥,都成了对他的这些行为的强化,因为孩子确信这样的行为能帮他达到目的。以后孩子会经常使用这些手段获取父母的关注。还有一些行为,比如,眨眼睛、皱鼻子等行为,一开始并不是希望父母关注,但父母往往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总要设法制止,于是孩子发现做怪样立刻能成为父母视线的焦点,因此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效”的行为。还有些时候,孩子作出种种任性行为企图要挟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父母妥协,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父母判断孩子有可能在无理取闹,而且他的行为不会对他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可以置之不理。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奏效,就会无趣地自动收场。连续几次碰壁以后,他就会放弃这样的尝试。
两岁半的可可有一段时间变得特别爱哭闹,尤其是妈妈在家时特别容易哭,弄得当老师的妈妈在家不能好好备课。但可可和外公外婆单独在家时就很安静。妈妈意识到可可在用哭引起自己的关注,因为只要她一哭,妈妈就可能从书房里出来安慰她。于是妈妈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在学校备课,回来以后多跟孩子玩一会儿,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当然,对可可学会的用哭达到目的的新“本领”,妈妈也不心慈手软,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和外公外婆商量好了,一起各忙各的,不看她。几次下来,可可的哭闹明显减少。
5岁的晨晨用手指甲抓茶几的玻璃台面,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奶奶在厨房说:“哎呀,吵死了。”晨晨咯咯笑,又抓一下。“小坏东西,我来了!”奶奶佯怒。晨晨大笑,越抓越起劲。奶奶不再做声,过了一会儿,晨晨觉得没劲,就不玩了。
“忽略”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彻底。这首先要求父母有足够的忍耐力。克制自己在孩子发作的时候不发火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孩子的毅力有时也很惊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够持续折腾很久。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到底,自然功亏一篑。其次,一旦采取忽略,就坚决不要让孩子发觉你在关注他。你可以离开或把脸转开,不要与孩子进行目光接触。如果需要观察孩子的动静,可用眼角的余光,如果面对孩子,面部表情保持中立,表现出对他的行为的无动于衷。孩子说话,不要答腔。第三,持之以恒和保持所有家长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忽略”的有效,不要今天严格,明天宽容;或是父母坚持原则,爷爷奶奶心软说好话。这样的话,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难以戒除的。第四,在公共场合不要因为觉得难堪,向孩子妥协。否则你带孩子出去遇到的麻烦更多。
3岁的朵朵要吃冰棍,因为天气凉,妈妈不让。朵朵立刻大哭,把妈妈拿来的别的食品打翻在地。妈妈转过身去做家务,不理她。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大,声嘶力竭地叫嚷。妈妈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去看她。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打开了电视机。朵朵的哭声终于变小,可怜兮兮地喊妈妈。这时,妈妈走过去,帮孩子擦眼泪,问她:“你想吃果冻还是巧克力?”朵朵赶紧说:“巧克力。”几次冷处理后,朵朵任性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
4岁的点点跟妈妈在超市买东西,他拿了一大块巧克力握在手里,被妈妈抽出来放了回去。“家里还有,不买了,回家吃。”点点不答应,坐在购物车里大哭,惹得其他顾客都朝这边看。妈妈虽然很窘,但还是尽量若无其事地一边把小车推出食品区,一边引点点去看鱼缸里的海鱼。点点开始还犟,后来见妈妈压根儿不答理他的要求,只好拉倒。妈妈顺利地采购完毕。
当孩子任性大发作时,有时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无法自行收场。孩子自己甚至会被自己的脾气吓着。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比如,使用隔离。这将在后面作详细解释。
第一步:制定规则。请您想清楚您可以容忍以及您决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样的行为。要有的放矢,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后让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标。请务必牢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您对他(她)的期望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因此不必害怕改变,也不必担心可能需要妥协您的原则。
第二步:一次解决一种不良行为。假如您的孩子一直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那么您就要集中注意力了。的确,也许您的孩子有一大堆的行为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要改善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决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永远不要超过2种)。这样您将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因此请缩小范围,明确目标,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不利于母子关系的融洽以及妨碍孩子个性的健康养成的具体不良行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气、很晚才回家等。
第三步:冷静地与孩子沟通。如果孩子破坏了您定下的规矩或者是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的话,您就应该考虑严格要求孩子了。每次在您和孩子说话前请做一个深呼吸,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如果您需要暂停一下,过一会儿再说,那么不妨一试。然后请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出您的要求,要确保您已经引起了孩子的注意。请记住,您的目的是要在对孩子的疼爱中规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在愤怒中斥责孩子。
第四步:明确您所关注的问题。请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自己明白他(她)做错了什么。要运用严肃而冷静的语调,向孩子重述您制定的行为规范或者向孩子解释说明为什么说他(她)的行为是错误的。一开始,您或许可以这样询问孩子:“我们家的规矩是什么?”“你认为你的朋友为什么生气了?”或者是“你认为我为什么生气了?”如果孩子还是搞不清楚导致自己犯错的原因,那么您就要向他(她)解释说明为什么说他(她)的行为是错误的(重点要放在解释清楚您制定的行为规范,比如“我们不会去抓小猫的毛皮,我们会轻轻地拍拍它。”“你不应该打人。”)请记住您的解释要清楚简洁。例如“如果你把自行车放在外面,它可能会被偷走。”“你的语调非常无礼。”同时为了公平起见,您也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这样您才可以了解事情整个的来龙去脉。如果您在调查实情的时候发现是您自己做错了(要知道,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的话,一定要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第五步:建议孩子进行积极的选择。具体来说,您希望孩子形成哪些新的行为呢?请给孩子提供一两个可以进行正面选择的机会。如“请你温和有礼地和我说话。”“游戏一结束你就应该立刻回家。”为了确保让孩子理解您提出的要求,您可以先让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按要求去做出某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比如“做给我看应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孩子征求意见,不必有所顾虑,例如您可以问:“下次你该怎么做才不会违反我们定下的行为规范呢?下次你该怎么做才能保证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呢?”
第六步:如果孩子继续违反规则或者他(她)依然没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您需要向孩子解释他(她)这样做的后果。例如“如果你不能温和有礼地跟我说话,你就不能用电话。”“如果你再对你姐姐大喊大叫,你就要去坐禁闭。”请记住,您的解释务必做到具体、简短而又严格。如果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您也可以考虑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看看怎样的处理结果才算公平。一般来说,与父母选择的处理方式相比,孩子们的选择往往会比较公平,而且更“符合他们的罪行,”但是做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想要确保孩子理解您的要求,您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您所说的话。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来说,如果想纠正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极端恶劣的行为,您可以把您制定的行为规范写下来,双方共同签字达成协议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如果想对年纪小一些的孩子也使用这个办法,可以通过“画合同”的方式进行。请妥善保管您和孩子达成的协议书,这样以后如果您需要它可以很快地找到。
第七步:当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落实您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即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依然没有改正的迹象,也要把您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坚持完成。您必须保持协议的一致连贯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您是认真的。一旦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您就应该马上加以纠正。
第八步:务必做到公平。您的目标不是要把孩子表现出的每个小问题都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因此要把握尺度,力争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做到严格与公平平衡共存。当孩子的行为与您制定的规矩相冲突的时候,一定要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解决您和孩子的争端时,以下列出的几个方法或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折中。“这个时候你本该去做家庭作业,但是我看你现在专注于练习运球,你同意半小时后去做作业吗?”请记住,不要让孩子影响您的判断,不要做出您认为不公平或不合适的让步。
让孩子进行选择。“今天你要把家务活做完。你想在晚饭前做完还是等吃完晚饭再做呢?”
共同解决问题。首先您要搞清楚您和孩子是否有可能达成双方都赞同的协议。这就意味着您需要适当变更一下您为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以使您和孩子都能接受。
让步。如果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那么您不妨可以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要确保孩子能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同时您也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次通融的原因。此外,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您犯错的话,一定要做出让步,并且要向孩子承认错误。
第九步:为孩子的努力而感到自豪。在改变孩子的行为时,请不要忽视那些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你刚才和我说话时表现出了对我的尊重,我喜欢这种说话方式。”要知道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孩子而言。因此您要适时肯定、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表扬孩子的每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