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哪来的秘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青春期:守卫秘密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tulaoshi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来自:太平洋亲子)
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怎么办
孩子有事“瞒”着大人,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为给成人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如觉得“好玩”、“有意思”等。这类行为往往是从故事、儿歌或影视中模仿来的。对此,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等待,成全孩子的美德,并肯定其良好动机。千万不可误认孩子是有意捉弄自己,烦躁恼怒,使他委屈、扫兴。
2、出于好奇,做成人不许做的事。知道不应该做,却又克制不住强烈的探究欲望,便愉愉去做。如玩手表、打火机等。对此,成人不要只责怪孩子不听话,而应讲明道理。也不妨指导孩子摆弄一会儿,以缓解其好奇心理。
3、坚持自己正当要求,不顾成人阻挠而暗地行事。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因此,成人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活动自由。
4、为维护“自尊”,不愿暴露缺点。如不让成人看自己的作业,是不愿接受成人的指责或嘲笑,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的另一种表现。成人应注意:
(1)从孩子实际出发,不提过高要求。
(2)保护孩子“自尊心”,多肯定成绩,不讽刺挖苦。
(3)以建议方式指出缺点,耐心帮助。
(4)教育孩子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5、为自我保护、逃避惩罚而隐瞒过错。这主要是由于成人过分严厉造成的。因而,平时成人对孩子应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耐心说服,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切忌简单粗暴,酿成“猫鼠”关系,导致连锁反应。
6、受个性特点影响。内向型或抑郁型孩子往往少言寡语,似乎“心事重重”。他保守“秘密”,往往并非是有意的,多半是与腼腆、羞怯、被动的个性有关。因而,成人不应责怪孩子“不坦诚”、“不贴心”。而应耐心疏导,培养其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良好性格。
总之,孩子的“秘密”是复杂多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上文所列是几种主要情况,成人不能简单地给他们下“对”还是“错”的结论,应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积极探究孩子的心态,因势利导。对于某些不涉及道德原则的小秘密,不必追究,无须揭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