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期怀孕:孩子可能得多动症
在不建议受孕时机中,医生说得最多也是反复强调的就是避免焦虑,特别是那些总也怀不上孩子的女性,正是因为长期焦虑不安影响到正常受孕。临床中常见不孕的女性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失败后,下定了决心不要孩子,反而发现自己怀孕了,这就是不良情绪作用的结果。
焦虑的情绪不仅会导致不孕,还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出现多动症。有的女性惧怕怀孕生子,孕前就担心自己未来的宝贝是什么模样、是否健康聪明,以及妊娠反应、分娩可能带来的疼痛……这都给孕育着新生命的准妈咪们带来了各种情绪上的影响,形成焦虑。
如果在焦虑时期受孕,这种不良情绪很可能传递给胎儿,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使胎儿活动频率猛增。若这种过度活动贯穿整个胎儿期,使胎儿长期不安,孩子出生后往往身体瘦弱、喜欢哭闹,长大后情绪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患多动症,而且也不利于孕妇产后恢复,甚至导致抑郁症。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3条标准来判断是否达到优生,即准父母的身体情况、情绪影响以及智力水平,而不良的情绪影响往往不被人重视。因此,如果你处于焦虑抑郁或有沉重思想负担的精神状态下,最好暂时采取避孕措施,因为这不仅会影响精子或卵子的质量,也会使受孕后因情绪刺激而影响孕妇激素分泌,使胎儿不安、躁动,影响其生长发育。
另外,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可能造成不能正常排卵,不仅不易怀孕,即使怀孕也对宝贝的健康不利。
幸孕草支招:
1.不要把生产想得那么可怕,不必为此背上思想包袱,可先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妊娠、分娩的孕育知识,避免过度恐慌和焦虑。
2.连续夜班、长途旅行、沉迷于夜生活、过度体力劳动等过度疲劳状况下也不宜受孕。孕前最好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尽量不要熬夜,注意饮食均衡;改变工作性质,尽量调换压力较小的工作。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正常性状或疾病,除意外事故外,都是遗传、环境或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对精、卵质量产生影响的,也仍然离不开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
据美国遗传学家魏尔啸统计,婴儿出生缺陷的原因,遗传因素占25%、环境因素占10%、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及原因不明占65%。历年来,在研究如何避免出生缺陷、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质工作中,总结了应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即:优质的精子、优质的卵子、优质的受精条件、优质的孕育环境、优质的出生监护。在这众多Tulaoshi.com因素中,精、卵质量被认为是优生的根本。
一、谁的精子与谁的卵子不该匹配?
为达到优生目的,有些精子与有些卵子是不该结合的。而精子是存在于男人睾丸中,卵子则存在于女人卵巢里,因此揭示有些男男女女是不能彼此婚配的。这里指的是两类人群:近亲血缘的男女或带有同型致病基因的异性。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但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血缘的关系是越远越好。近亲结婚后代的遗传病发病率远较非近婚者高得多,有人统计,在数千种遗传病中,有36%是由亲、表、堂婚姻造成的。
究竟他(她)们的精、卵子出了什么毛病呢?为何各自的祖宗以及夫妻双方都没什么缺陷却会有畸形儿的出现呢?原来,在每个正常人所有的10万对遗传基因中总会有几个是异常的,但它们只是单一(而不是成对)地存在着,因此不发病,只不过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已。而近亲的男、女,由于各自的精子或卵子可能承接着同一祖宗所遗传下来的同一个单一存在着的致病基因,当彼此的精卵结合后,两个本来单独存在但不会因此发病的致病基因便可能在受精卵中配成一对,当两个致病基因配成一对时,就形成了遗传病。这就是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精卵不该匹配的类型还有带同型致病基因的异性。这些是指在群体中带有同一致病基因但自己不发病的男女携带者。原理与近亲婚配者类同,即二个携带者的结合便有机会生一个病者。如地中海贫血及g6pd缺乏症遗传病,父母都是地中海贫血轻型患者(无严重症状),却连续生下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患儿(有重症或不能成活)。
二、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不该受精?
精子、卵子以及受精卵的形成及生长,都应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果外界条件恶劣,伤害了精子或卵子,这时勉强受精,所形成的胎儿便可能出现不测。受精卵遇到恶劣的环境,同样也可能造成出生缺陷。在难以避免这些外界条件情况下,要想优生,便只好实行性禁忌了,即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禁止性交或实行避孕。
(一)嗜烟酗酒之时。美国1957年便发现,孕妇每天吸烟10支以上者,胎儿和胎盘均小于胎龄,并致胎儿发育迟缓。之后,发现孕妇吸烟与胎儿唇裂、腭裂、神经管缺损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有明显正相关。人们研究了男性吸烟与胎儿畸形的关系时又发现,每天吸烟31支以上或烟龄超过10年的男性,其精子数及精子活力均大幅度下降,畸形精子则成倍增加。后者是因烟诱变的结果,1000个以上的基因突变会引起精子形态的改变。孕妇吸烟可使白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合成能力减低,血浆中14种氨基酸的水平下降,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受抑,加上烟内所含的铅、铝、氰化物的毒性作用,可对胎儿造成严重的伤害。另外,夫妇双方如有一人长期嗜酒或在酗酒后同房而怀孕者,可出现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这说明,大量吸烟酗酒的阶段应列为性禁忌,否则应有避孕措施。
我们常常听到“某人笑起来像他父亲”这类的说法,人类行为学家曾解释这种现象为儿女会有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然而,以色列的科学家们却发现,人类的一些面部表情是可以遗传的,并非模仿父辈的结果。
21名盲人志愿者参与实验
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文学作品中听说这样的故事,婴儿在医院被抱错了,被非亲生父母抚养长大,但是他们不仅长相不像养父母,就连面部表情也不像;当亲生父母找到后,可以发现那孩子的面部表情的确像亲生父母。不过,文学作品终究是人们创作出来的,没有科学说服力。
为此,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吉利·培勒决定用盲人来做测试,因为盲人看不见父母的面部表情,他们也就不可能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了。
培勒挑选了21名来自不同家族的盲人志愿者做实验,他们都是天生失明,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家人。他们的30名亲属也一起参与实验。研究人员要这些志愿者回忆从前那些令他们快乐、愤怒、悲伤或厌恶的事情。此外,也要他们做一些测验,并在测验中出其不意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借此观察他们专注、惊讶时的神情。在此期间,盲人们和他们的亲属的种种表情都被拍摄下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盲人喜怒哀乐和其家人相似
测试结果表明,这些盲人志愿者的喜怒哀乐和家人非常相似,尤其是表达消极情绪的面部表情最像。一些盲人的亲属有独具特点的表情,比如吃惊时竖眉毛、生气时咬嘴唇、思考时伸舌头等;而盲人的表情特点与其亲属很相似,与非亲属的表情特点差别较大。其中一位28岁的盲人男子更与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有些像,他天生就失明,狠心的母亲在他出生2天后就抛弃了他,母子俩在孩子18岁那年相认了。这位志愿者虽然从小就和母亲分离,但他在测试中也会做出与其母亲一样在生气时闭唇咬牙、抖动右眉毛等独具特点的表情,这证实了科学家们一开始的想法。
面部表情可遗传
研究人员把这些志愿者的表情特征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分析这些人的亲缘关系,结果识别率高达80%。1872年,物种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提出理论说,面部表情是与生俱来的,并可遗传给后代。培勒的研究再次验证了达尔文的学说。
根据盲人面部表情的测试结果分析,盲人与亲属表情特点相似的原因可能与其遗传基因较接近有关。人类一些基因的作用与其肌肉构造、神经分布和思维过程有关,这一机制可能影响人类面部表情的某些特点。
培勒目前还没有找到影响人类面部表情的基因,他表示需要和一些遗传学家继续研究这个课题。
他表示,如果能够发现影响面部表情的基因,对于那些孤独症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届时医生就可以对这些患者进行基因治疗,从根本上解除孤独症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