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说早教 第10期 总第10期 作者/小七 嘉宾/陈红艳
现象描述
3岁左右的小朋友会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除此之外,TA们还会关心为什么妞妞能扎小辫?妈妈的乳房为什么比爸爸大?怎么涛涛是站着小便的?诸如此类。同时,3-4岁的小朋友对异性开始表现出好感,TA们乐于和异性小朋友交往,也更愿意在异性小朋友面前表现出美好的一面。甚至有时候会在公众场合做出一些令人尴尬的举动,比如掀起妈妈衣服要求吃奶,或者大声问你怎么没有小鸡鸡?之类的问题。
这些表现都说明孩子的性别敏感期到了,而家长此时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小七解读
性别认同是宝宝从出生就开始的学习过程,性别意识也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宝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探索并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而且一生都在持续地学习。
3岁左右的宝宝到了性别角色敏感期,这个阶段里的宝宝会对不同性别的身体和功能差异产生疑问,并积极模仿同性别的成年人的行为,做符合该性别的事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对宝宝以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家庭角色定位都非常重要。
孩子在生理上的性别认识一般容易掌握,但是TA们还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但是,生理上的性别和心理上的性别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孩子非常痛苦,家长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很好的认识性别和理解性别角色。
小七支招
虽然现在性教育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家长不经意间传递了错误的观念给宝宝。比如,当宝宝当众问妹妹怎么没有小鸡鸡?类似的问题,很多家长会很不好意思,然后会对宝宝说丢死人了,以后不可以问这个问题。事实上,孩子对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正是由此产生;在比如,当小朋友把喜欢的玩具,好吃的东西留给异性小朋友的时候,很多家长以此为乐,打趣或者嘲笑孩子,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家长的嘲笑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利于TA们和异性的正常交往。
事实上,孩子性别敏感期的种种表现,仅仅是由于好奇,和TA们认识自己的眼睛、手臂没有任何区别,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只需要坦然对待宝宝的提问就好了。
在性别敏感期阶段,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比如爸爸工作累了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完成繁重的劳动,体现男性的坚强和力量,正是父母自身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性格特征,给孩子带来终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切忌不可发出类似做女人真麻烦做男人真累的抱怨,或者由于孩子的性别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把女孩当做男孩养,男孩当做女孩养。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让孩子明白性别有差别,但是没有优劣之分。
嘉宾支招
陈红艳:处于性别敏感期的宝宝会对不同性别的身体和功能差异产生疑问,并积极模仿同性别的成年人行为,做符合该性别的事情。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对宝宝以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家庭角色定位都非常重要。
妈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如实、清晰地回答宝宝的性问题,对宝宝要看一看、摸一摸的要求尽量满足,并趁此机会和宝宝讲解。
其次,要帮助宝宝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可以根据宝宝的性别,在玩具、服饰、活动等方面给予宝宝正确的引导,避免宝宝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ldquoTulaoshi.Com;错误自认。
再次,同性别的家庭成员要和宝宝多亲近。同性别的家庭成员是宝宝获得与性别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最初的、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如果父女情深,应多引导宝宝去理解母亲;当母子亲密时,应多鼓励宝宝去接近父亲。
正常时间:1岁左右
过早的危害:
1、影响孩子的形体发育
婴儿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过早让宝贝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胖孩子更不要过早学走路。
2、影响孩子学习爬行
我们都知道爬行练习对孩子的发育有非常多的好处,如果让孩子过早学走路,孩子就不愿意爬行而选择走路,这样就错失了宝贝爬行练习的黄金时期。
二、学单排轮滑
正常时间:7岁以后才适合学单排轮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ger/)过早的危害:
1、腿部易导致变形
由于单排轮滑需要将双腿向外侧撇,7岁以下的孩子骨骼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导致X形腿;7岁前可以学双排轮滑。
2、容易受伤
玩轮滑时腰部、膝盖、脚踝需要用力支撑身体,一旦用力不当,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因此,一般情况下,12岁以下儿童慎玩轮滑,要有专业人士指导,且不适宜长时间玩轮滑。
三、如厕
正常时间:1岁半到3岁之间
过早的危害:
孩子在两岁左右,膀胱功能发育逐渐完善,神经系统渐渐能够控制大肠、膀胱和肛门组织,这时他才能明白想上厕所时的身体感觉信号,才可能会提前告诉家长。因此,大小便训练最好从这时开始。很少有未满18个月大的宝宝神经和肌肉发育程度能达到进行如厕训练的程度,太早训练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相反,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准备就进行如厕训练,只会让他感觉有压力并引发他的反抗心理,进而导致其拒绝使用坐便器,甚至长期受便秘以及焦虑等问题的困扰。所以,一般幼儿的如厕训练应在18-36个月期间进行为好。
四、骑脚踏车
正常时间:5~6岁开始
过早的危害:
幼儿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而肌肉的力量又很弱,骑儿童车时,下肢要费很大的力。如果腿长时间处于肌肉紧张状态,同时也让下肢的骨骼长时间受力,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不利。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三轮车,两个脚踏间的距离变宽,而座位距脚蹬间的距离又过长,有的车不能调整这一距离。这样,当幼儿骑起来时,脚及下肢非常用力,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两膝内侧突出膨大,两下肢过度向外展开,形成X形腿,甚至有的孩子形成内八字脚。
五、绘画
正常时间:孩子1岁半以后才开始画连续的圈,两岁半前圆圈封口。而8-9岁以后,就可以进行绘画技巧学习
过早的危害:
孩子画圆其实是涂鸦的一种,这是孩子的自发行为。不要提前教孩子画圆以及其它图形,否则很可能会阻碍孩子的创作热情以及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到9岁左右,进入视觉写实主义阶段,这个时候孩子观察事物的视角与成人接近,此时学习绘画技巧比较适宜。9岁前,尤其是6岁以前,孩子处于感觉写实主义阶段,此时画的是心中所想。孩子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心中的感受和发现。如果过早教授孩子学习成人的绘画技巧,可能会阻碍孩子创作的热情,也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六、学钢琴
正常时间:学龄(6岁以后)
过早的危害:
1、不利于孩子手部的发育
学前儿童由于骨骼、关节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过早练习钢琴,不利于手的发育。
2、挫败感可能远远高于成就感
学龄前的孩子在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意志力等方面都较6岁后的孩子弱些,接受正规的钢琴教育对大多数的幼儿来说,会是一种比较大的挑战,挫败感可能远远高于成就感。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早教的巨大作用,图老师小编也相信每一位家长爱孩子的那颗赤诚之心,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下面这12大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Tulaoshi.com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3.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4.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5.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6.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7.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ger/)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8.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9.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