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迹象预示着可能会早产
对于怀孕中晚期的准妈妈,要特别预防一项疾病,那就是早产,亲亲宝贝图老师小编要在此提醒的是,准妈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下3大迹象,很可能就是要早产了,希望准m.tulaoshi.com妈妈能引起重视。
1、子宫收缩是最明显迹象
子宫收缩是早产的最明显迹象,怀孕时子宫通常是松驰的,在怀孕中期,一天当中子宫可能会有3到5次的收缩,此时孕妇会感觉肚子硬硬的,但如果收缩的次数过于频繁,甚至可能到达每小时3次以上,就要十分注意,此外,如果有下腹、下背酸痛、明显的下坠感、外阴部压迫或出血、破水等,就要立即就医。
3种迹象预示着可能会早产
2、孕妇劳累最易造成早产
准妈妈们要知道,要预防早产,妈妈们千万不要让那个自己的身体处在太劳累的状态下面,现在的人都忙着自己的工作,压力也比较的大,甚至也会出现经常加班熬夜的现象,其中有很多的早产的妈妈都是因为在怀孕的时候劳累所导致的,妈妈们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处在这样的状态下,有任何不适要尽快就医。
3、胎儿体重太低易早产
一般来说,胎儿的体重低于1500公克,就是极低体重,这种情况说明孕妇的身体状态不佳,往往容易引起早产。
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些导致早产的原因并不确定。因此,准妈妈一旦发现子宫有不正常的收缩,要立即卧床休息,如果休息没有用,就要赶快到医院,由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吃药安胎或是打点滴等。
这4种胎位最容易造成难产
亲亲宝贝图老师小编友情提醒准妈妈们,胎位与难产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若胎位是正常头位,但却保持不良的姿势,也会影响产程,在这里,图老师小编就告诉准妈妈们,以下这4种胎位最容易造成难产。
第1种. 枕后位:
胎头枕骨位在产妇骨盆的后半部,胎脸朝上,由于胎头无法适当地嵌入子宫下段,产程将会拉长。
第2种. 颜面位:
胎儿的先露部是颏部(下巴),因为胎头完全仰伸,使胎头后枕骨往胎儿背部靠拢,阴道内诊时可以摸到胎儿的嘴、颏、鼻、眼等脸部器官,其发生率约为 0.2~0.3%。颜面位常发生于过小的胎儿,或胎儿过大与产妇骨盆大小不成比例时,以致胎头无法适当屈曲;有时胎儿颈部有异样如长瘤时,也容易发生。
这4种胎位最容易造成难产
第3种. 额位:
当胎头呈不完全仰伸姿势时,额头部位将成为胎儿的先露部。其发生率约占0.02-0.03%,阴道内诊时可摸到胎儿的额头,有时也会发现有脐绕颈或颈部有囊性淋巴瘤。
第4种. 复合位:
胎儿的手与头部或臀部同时位于子宫下段;或胎儿的脚与头部同时位于子宫下段,其发www.Tulaoshi.com生率极低。
早产有哪些征兆 怎么预防早(图老师整理)产
什么是早产
早产是以妊娠在28足周后至37足周前而中断妊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引起早产的原因很多,但因为早产而降生的孩子死亡率较高,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孕妇妈妈们更要小心。
早产的临床表现
早产与流产相仿亦有其发展过程,临床可分为两个阶段:
1、先兆早产:出现子宫收缩,至少10分钟有一次,每次持续30秒,历1小时以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2、难免早产:除有规律性子宫收缩,间歇期渐短、持续时间渐长且强度不断增加之外,伴有子宫颈容受≥75%及子宫颈扩张≥2cm;或有进行性子宫颈容受及子宫颈扩张,且伴阴道血性分泌物或胎膜已破情况与足月妊娠临床相仿。
哪些产妇容易出现早产
本身曾有早产病史、怀多胞胎或在怀孕期间经常有阴道出血的孕妇,均是早产的高危险群病人,应多注意休息并观察子宫收缩的次数。至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甚至妊娠高血压症的孕妇更应注意饮食控制与服用药物,必要时尽早住院治疗,控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延长妊娠周数。有些孕妇本身的工作量大,或是体力、精神压力负荷大者,亦应视情况在孕期多卧床休息。因为许多文献报告均显示过多体力或压力的负荷都容易造成早产。
均衡的饮食则是怀孕或安胎期间最好的营养补充,胎儿并不会因为妈妈多吃高蛋白食物或某类特别的维生素或矿物质,就会生长得特别迅速。多摄取含高纤维的蔬菜及适量的各类含蛋白质、脂质、糖类食物不仅对胎儿有益,也可帮助孕妇体重的控制、消化道的蠕动及排便。
早产的原因
约30%的早产无明显原因。常见诱因有:
1.孕妇方面
(1)合并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纵隔子宫)、子宫颈松弛、子宫肌瘤。
(2)合并急性或慢性疾病。
(3)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4)吸烟、吸毒、酒精中毒、重度营养不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5)其他,如长途旅行、气候变换、居住高原地带、家庭迁移、情绪剧烈波动等精神体力负担;腹部直接撞击、创伤、性交或手术操作刺激等。
2.胎儿胎盘方面
(1)前置胎盘和胎盘早期剥离。
(2)羊水过多或过少、多胎妊娠。
(3)胎儿畸形、胎死宫内、胎位异常。
(4)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