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选择进行剖腹产的准妈妈而言,刀口的选择一直是个很纠结的事情。究竟是选择刀口隐蔽、伤口美观的横切,还是选择常规的竖切(也叫纵切),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怀孕38周的苏苏,因为宝宝过大,胎位不正,医生建议她选择剖腹产。考虑再三,苏苏为了宝宝的健康,决定择日手术。很快,医院安排好了手术时间,苏苏和老公也迎来了与医生的术前谈话。
在说了一堆大大小小可能出现的术中情况后,医生问苏苏,要选择什么样的刀口,横切还是竖切。苏苏和老公一脸茫然:横切?竖切?有什么区别?眼见一脸迷茫的两人,医生开始给他们详细地解释起来:
什么是横切、竖切?
竖切是指采用纵向方式,从肚脐向下垂直切至耻骨上方,伤口在肚脐与耻骨联合之间的正中线,长度约为10厘米左右。
横切又叫比基尼切法,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采用这种切法更美观,刀口通常在耻骨联合线2厘米以上,伤口约10厘米。产后恢复虽然没有纵切口快,但以后即使穿着泳装也不怕有伤疤露出。
当然,剖腹产并不是横着或竖着划开一刀就大功告成的,剖腹的方式是先在下腹部划开,再依序切开皮下脂肪、肌膜、腹肌、腹膜层、子宫肌肉层,最后划开羊水腔,取出胎儿和胎盘后,依序缝合以上各层,最后再缝合腹部皮肤。
也就是说,无论是横切,还是竖切,只是一种刀口形式,是划开皮肤的第一刀,其他划开的层次和步骤都是一样的。
横切和竖切的优劣
从解剖学上来看,对皮肤实行纵切手术是常规状态,因为人体神经、血管的走向是纵向,所以纵切不仅能让皮肤更好愈合,并且能争取到更大空间方便取出胎儿,节省时间、操作简单。纵切伤口愈合恢复较快,通常1年半至2年时间就能彻底恢复,疤痕体质的人最多3年就可以选择再次手术,对想生二胎的妈妈比较合适。
缺点:伤口较大,疤痕也会比较明显,美观度不足。
横切刀口和腹部横纹肌走向一致,愈合也较快,此外,横切的方法出血较少,也比较安全,临床经验看伤口感染的概率低于纵切,而且日后出现子宫爆裂的机会少。虽然横切不利于再次怀孕进行剖腹产手术,但是因为所切部位在子宫下段,切口不是在子宫分娩强有力的收缩范围内,因此伤口破裂的机会少,再次怀孕时仍能选择阴道生产(即顺产的方式)。
如何选择刀口形式
因为横切法所留下的伤口会比较美观,且位置在下腹部,大约是耻毛齐平的位置,这个位置并不明显。目前的剖腹产手术,只要产妇身体状况正常,没有特殊情况,医生都会建议选择横切刀口。如果准妈妈体重过重,又或是宝宝出现异常情况,需要采用紧急手术将宝宝娩出,医生则会选择简单快速的竖切。
总结来说,横切口更适合在孕妇和宝宝情况稳定的条件下实行,竖切口则有利于分娩过程中特殊和紧急情况的处理。
无论是纵切还是横切,在剖腹产手术前,医生都会与产妇及其家属谈话,其中就有涉及手术切口的问题,准妈妈可以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出更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
本文由图老师网整理收集,分娩方式栏目发布。
虽然我们一直都很倡导自然分娩,但对于因疾病导致不能自然分娩的孕妈米来说,剖宫产也许是最安全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孕妈咪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选择自然分娩,患有某种疾病的孕妈咪在选择分娩方式时又该注意哪些呢?
产科疾病导致不能自然分娩
胎儿巨大 胎宝宝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g以及胎头双顶径大于9.5cm者称为巨大儿。胎儿大,手术助产的机会增加,可引起胎儿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颅内出血、 肩难产、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对妈咪而言,严重的软产道裂伤,甚至子宫破裂,尾骨骨折、尿漏、粪漏等,增加手术助产几率,易导致感染。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易导致产后出血。由于盆底组织损伤,如后可导致子宫脱垂。
胎位异常 一般指妊振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较长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妈咪和经产妇。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以臀位多见,而横位对孕妈咪和胎宝宝的危害最严重。胎位异常导致继发宫缩乏力,使产程延长,常需手术助产,容易发生软产道损伤,增加产后出血及感染机会,若胎头长时间压迫软产道,可发生缺血坏死脱落,形成生殖道瘘。发生梗阻性难产,若不及时处理,造成子宫破裂,危及产妇生命。第二产程延长和手术助产机会增多,由于胎宝宝头部受压过久,可引起颅内出血、新生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宝宝面部受压变形,颜面皮肤青紫、肿胀,尤以口唇为著,从而影响吸吮,严重时可发生喉头水肿影响吞咽及呼吸。
孕妈咪骨盆狭窄或倾斜 骨盆狭窄或倾斜就是骨盆径线过短或形态异常,致使骨盆腔小于胎先露部可通过的限度,阻碍胎先露部下降,从而影响产程顺利进展。若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容易发生胎位异常,常引起继发性宫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若为中骨盆平面狭窄,影响胎头内旋转,胎头长时间嵌顿于产道内,压迫软组织引起局部缺血、水肿、坏死、脱落,于产后形成生殖道瘘;胎膜早破及手术助产增加感染机会。严重性梗阻性难产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先兆子宫破裂,甚至子宫破裂,危及产妇生命。对宝宝而言,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亡;因产程延长、胎头受压、缺血缺氧容易发生颅内出血;产道狭窄,手术助产机会增多,以发生新生儿产伤及感染。
有妊娠合并症,需慎选分娩方式
&n(图老师整理)bsp; 妊娠合并心脏病 这是产科严重的合并症,目前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0.5~1.5%。由于妊娠,子宫增大,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心脏负担,分娩时子宫及全身骨骼肌收缩使大量血液涌向心脏,产后循环血量的增加,均易使有病变的心脏发生心力衰竭。同时,由于长期慢性缺氧,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和胎儿窘迫。心脏病患者能否安全渡过妊娠、分娩关,取决于心脏功能,故对此病必须高度重视。
分娩方式的选择 患有此类病症的孕妈咪应提前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对心功能Ⅰ-Ⅱ级,胎儿不大,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者,可考虑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对胎儿不大,产道条件不佳及心功能Ⅲ-Ⅳ级者,均应选择择期剖宫产。
妊娠期重症肝炎 妊娠期重症肝炎的症状有食欲减退、厌油、频繁呕吐、腹胀,继而出现乏力、皮肤黄染、尿色深黄、消化道出血、腹水、神智淡漠、嗜睡等。在肝功能衰竭基础上, 以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大出血、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为诱因,最终导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由以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较高。病毒性肝炎与唐式综合征得发病密切相关。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的发病率约高2倍。流产、早产、 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均明显增高。
分娩方式的选择多数学者更倾向于剖宫产,剖宫产患者死亡率比阴道分娩明显下降,若同时行子宫切除术还可预防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体内甲状腺激素过高,引起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内分泌性疾病。常见病因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正常妊娠时母体表现为,心悸、休息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食欲很好、进食很多的情况下,孕妇体重不能按孕周增加,腹泻、脉压50mmHg,怕热多汗,皮肤潮红,皮温升高。甲亢患者代谢亢进,不能为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胎儿生长受限、低体重儿出生率高。默写抗甲亢的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有些药物有对胎儿致畸风险。
分娩方式的选择 妊娠37~38周入院监护,并决定分娩方式。除有产科因素外,应尽量经阴道分娩。临产后给予精神安慰,减轻疼痛;吸氧,注意补充能量,缩短第二产程。病情重者需手术助产。无论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均应预防感染,预防发生并发症,注意产后出血及甲状腺危象。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中晚期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的增加而降低,为了维持正常的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就必须相应增加,对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维持这一生理代偿变化而导致血糖升高,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或出现糖尿病。孕妇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羊水过多发生率比正常孕妇多10倍。 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的几率增高。产程延长易发生产后出血。易发生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等。
分娩方式的选择妊娠合并糖尿病不是剖宫产指征,有巨大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宫产。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者,多需提前终止妊娠,常选择剖宫产。对于病情控制好,宫颈条件成熟者,还是建议采取自然分娩。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妊娠特有的疾病,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在分娩后即随之消失。易发人群为初产妇、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40岁、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盂肾炎、抗磷脂综合征、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症状为水肿,体重增加是许多患者的首发症状,还有头痛、视力改变、上腹部不适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出血、妊高症心脏病、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 肾功能衰竭等。妊娠高血压容易引发早产、宫内胎儿死亡、死产、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孕妇病情愈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亦愈大。
分娩方式的选择对于病情控制较好,宫颈条件成熟,可以短时间经阴道娩出胎儿的妈咪,医生一般建议经阴道分娩。但对于病情严重的孕妈咪,首选的分娩方式是剖宫产,因为剖宫产可以大大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产妇的并发症。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因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好发于儿童,慢性则以成年女性多见。慢性型与自身免疫有关。对妊娠的影响主要是出血。孕妇屏气可诱发颅内出血,产道裂伤出血及血肿形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患者妊娠时,自然流产和母婴死亡率均高于正常孕妇。胎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9%-45%,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而这种血小板减少均为一过性,新生儿脱离母体后体后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
分娩方式的选择 原则上以阴道分娩为主,但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都因密切关注产妇是否发生大出血及预防产后大出血。新生宝宝出生后,应立即抽脐带血检测血小板数量,以确定宝宝是否需要治疗。
本文由图老师网整理收集,分娩方式栏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