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剥夺了孩子创造表达爱的机会了吗
案例:孩子不知道体谅我的辛苦
儿子今年13岁了,从他小时候起,每天我都很辛苦地为他做事,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到学习辅导、兴趣培养,都由我一手打理。可是孩子却很冷漠,对我所做的一切毫不领情,我有时抱怨他不知体谅我的辛苦,他反而不耐烦地说:“是你自己愿意做事,又不是我让你做的。”我既生气又寒心,孩子怎么不知道感恩呢? 程程妈
分析:要给孩子创造表达爱的机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像程程妈一样困惑:为什么我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没有心存感激呢?究竟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父母(图老师整理)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把爱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内心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为此,父母应树立三个观念。第一,为孩子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应当带着快乐的心情为孩子做事,把为孩子的付出视为一种乐趣。我们要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为你做事是快乐的。这样孩子才会感到父母是真正爱他的。相反,如果把付出作为一种苦差,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父母的负担而产生负疚心理,或者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逐渐冷漠。第二,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虽然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会感激自己的付出,但是如果以此作为要求孩子回报的条件,那么爱就成为一种负担,不仅不会引发孩子内在的感激,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和对立。第三,父母施爱要考虑孩子需要和感受。案例中,程程妈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到学习辅导、兴趣培养,一手为孩子打理,做了这么多,孩子却不领情,这时程程妈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有从孩子的内心需要出发的爱,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
父母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还要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为此,父母一方面要引导孩子表达爱,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爱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孩子感到他们的爱是父母生活中的一种力量。比如,孩子的爸爸过生日,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为他精心准备礼物,做一顿丰盛的美食,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表达爱。爸爸感动于母子两人的爱心,流露出激动与喜悦,会使孩子得到鼓励和信心。对此,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口爱的源泉,它唯一的事情就是流淌,而在父母这方则要保持体贴、友好、感恩、孝顺、奉献这些渠道不封闭、不阻塞,而且永远向前流动。”如何让泉水保持流动呢?……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每一次爱的流露所创造的喜悦。感恩之心,要从小在家庭中培养。因为只有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才会把这种情感扩大到他人与社会。
孩子爱顶嘴 父母该怎么办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
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五、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1、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
3、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父母爱玩手机孩子易焦躁
七成父母进餐时使用手机
波士顿医疗中心行为儿科学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带领研究小组观察带小孩在快餐店就餐的父母。为保证研究对象不受外界干扰,观察秘密进行且研究人员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研究小组共观察了55位父母,他们的小孩年龄均低于10岁。研究人员依照父母进餐过程中接触手机的程度,从把手机放在桌上不用到进餐时从始至终使用手机,分为5档,对照观察他们小孩当时的行为表现。统计显示,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进餐过程tulaoShi.com中不时使用手机;73%的父母进餐过程中至少使用一次手机;超过15%的父母在进餐过程接近尾声时使用手机,而此时孩子仍在进食。
【亲子关系】孩子因父母关注手机而不安
拉德斯基等人的研究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不过也有孩子“自娱自乐”的个例。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援引拉德斯基的话报道: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而孩子在自娱自乐时,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也会分心关注父母的举动,以及想知道父母使用手机的原因。相关研究报告将由4月号《儿科》月刊发表。
【亲子关系】用手机和看孩子问题待深究
先前有研究显示,小孩,尤其是新生儿借助眼神交流与外界建立联系,进而了解世界,语言能力的形成也是通过类似模式。而父母缺少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及互动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发育问题。拉德斯基等人的研究则首次将目光集中在父母使用手机时孩子的行为变化。对于父母使用电子设备与孩子行为之间的关联,还需展开更多研究,现阶段尚不足以盖棺定论。
不过,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者探查手机对成年人人际交往影响的两项实验均显示,手机对亲近度、沟通和交谈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在《社会与人际关系杂志》发表报告说,在面对面交谈中,手机会降低移情作用和人的理解能力。所谓“移情”,在心理学中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对方感受的能力。
父母“爱”之愈深 孩子“拒”之愈切
心理学家的忧虑,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
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
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