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前期征兆 宝宝发烧实用对策
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发热TuLaoShi.com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热是一种症状,本身并不是疾病。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发烧是正常而健康的反应。当你发烧时,说明体内细菌和抵抗细菌的白细胞正在交锋,白细胞因此会产生一些叫做热原的物质。热原减缓了病毒和细菌的繁殖,加快了对付这些细菌的抗体的产生,使抵抗这些细菌的白细胞数量增多。热原水平的升高,提高了体温中枢的调定点,体温就会相应升高。
宝宝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宝宝一旦发热,会变得烦燥不安,因其体温中枢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出现高热或超高热,年龄越小的宝宝越容易产生惊厥。
宝宝发热的前期征兆
怕冷:怕冷是发热前期的一种表现,测量体温时可能还不到38 。但此时孩子会出现皮肤苍白、手脚发凉、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肌肉酸痛、无力等。
体温升高:体温攀升,皮肤发烫,表示孩子可能已经发烧了。此时孩子可能会出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浅而快,心跳加速,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出汗:当孩子发烧时,体温会自动升高以保护人体,这时为了降低体温、排出热量,人体就会排汗,以降低体温。
怎样知道宝宝是否发烧:
摸:研究表明,父母只要摸一摸孩子的额头,十之八九都能正确判断孩子是不是发烧了。还可以通过摸宝宝后背的温度,初步判断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是,妈妈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穿衣厚薄是否合适,有很多发热的情况都是由于穿得过多引起的。
看:如果孩子脸部潮红、嘴唇干噪、甚至哭闹不安、没有食欲时,妈妈应该警惕有发热的可能。另外,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孩子排尿量会较平时少,并出现小便发黄、颜色较深,这也可能是体温增高的一种表现。
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当然可以最准确的判断孩子是否发热。我们最常用的是腋温:也就是测量宝宝腋下的温度(正常体温为36 --37 ),测腋温操作方便,不易交叉感染。但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宝宝循环系统不良,测得腋温过低时,可采用肛温。肛表温度用于测量宝宝直肠温度,尤其是对小婴儿会较为准确(正常体温为37 --38 )。对于快速初步筛查,可采用测耳温来实现。不过准确度较前两项稍差。
发热时的对策:
宝宝发热时,家长最主要的是看宝宝的表现如何,而不是看体温有多高。宝宝的以下表现是提示需要就诊的信号:
宝宝连续几个小时或一整天都病恹恹的
越来越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反应不积极
脸色苍白
面无表情,或看起来很焦虑
烧退后也没有好一点
哭起来没法安抚,呻吟声或哭声越来越弱
通常情况下,发烧38度以下,如果宝宝精神好,只需多喝水,多休息,补充维生素C含量多的水果即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诊。优先使用物理退烧的方法,例如用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但如果是3个月以下的宝宝发烧,需要及时就诊。
一般当宝宝在体温达38.5 以上时才考虑使用退烧药,而且每次服药中间一定要间隔4-6小时,多饮水。退热药治标不治本,可能掩盖病情,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互相并用,退热药也不可自行增加使用次数或增加剂量。用药时间不要超过3天。
孩子感冒别死扛 专家解读小儿感冒三大谣言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栋方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难免会担忧,换做以前家长肯定二话不说抱着孩子上医院,而如今最流行的做法却是不让孩子上医院。君不见“国外发烧把孩子放雪地里降温”、“国外感冒发烧根本不吃药”等类似微信段子文风靡朋友圈,越来越多的宝妈也在各种育儿论坛和交流群上分享自己宝宝如何不吃药不打针战胜病魔的故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栋方提醒,医学实际上是一门统计学,凡事没有绝对,不应轻易下定论,孩子感冒要勤加护理,但tulaoshi.com千万别死扛,关键时刻还得遵医嘱。虽说感冒通常是小病,但处理不好会酿成大病,关于小儿感冒,有3个谣言需要引起注意。
谣言一:孩子感冒绝对不能用抗生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家长一听到抗生素就如临大敌,坚决不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如果医生开了抗生素可能还会觉得医院就是为了挣钱。那么,感冒真的绝对不能用抗生素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感冒的概念说起。李栋方医师说:“感冒是老百姓的叫法,并非专业的医学名词。我们通常说的感冒一般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和胃肠型感冒(又称呕吐性上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发生在鼻部、咽部、喉部的呼吸系统疾病。胃肠型感冒一般指小儿肠炎、秋季腹泻、急性胃炎和急性肠胃炎等疾病,也有人称之为“肚子感冒”。
由于小儿感冒90%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因此一般不需要使用对抗细菌的抗生素,但是世事无绝对,还有10%的感冒可能是由细菌、支原体或其他病原体导致的,一些细菌性疾病如果不及时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
谣言二: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毒不能吃
孩子感冒经常会导致发烧,但是家长一般忍受得了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等症状,却经常见不得孩子发烧,但出于对“国外儿童发烧都不吃药”观点的认可,以及对朋友圈中流传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被曝光有毒”的惧怕,不少家长仍会坚持使用物理降温,并拒绝使用退烧药。
李栋方医师认为这是家长的认识误区,他说:“目前全世界都推荐在儿科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其中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除了这两种药,没有更合适的儿童退热药。虽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确实是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需要用药的时候不用,反而会加重病情,比如出现高热惊厥。”
事实上,布洛芬除了用于小儿发热,还能用于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只要家长按照说明书来使用,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副作用,因为其列出的剂量是很安全的,远低于风湿类疾病的使用量。
谣言三:感冒吃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中药是看得见的各类药材,而西药是经过加工产生的化学制剂,因此吃中药的副作用肯定会比吃西药小。李栋方医师认为这同样是大家的认识误区,西药之所以让人们感觉副作用多,无非是因为西药的说明书上罗列了一条条禁忌和各种副作用,其实这只能说明对这个药物研究得比较深入透彻,但不代表人人吃了西药都会出现这么多副作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李栋方说,在小儿感冒中,确实有非常多的中成药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不表示吃中药就不会有副作用,而可能是目前并没有对很多中药进行透彻的研究。任何时候,儿童用药都要遵医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给孩子用药,试图通过长期吃一些偏方或补品来调理孩子的身体更是万万使不得!
专家简介:李栋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01年中山医本科留校至今,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十余年,对各种儿科呼吸、消化及神经系统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尤擅长对儿科神经疾病,如癫痫、脑瘫、头痛、神经肌肉疾病等的诊治。
宝宝过分“恋物”小心孤独症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朱冬生主任医师
案例一:豆豆一岁半了,最近妈妈发现她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就是每次睡觉时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紧紧地抓着贴着嘴巴,时不时还用嘴巴“嘬嘬”,换了其他地方睡觉时,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张小毯子抱过去,不给她就哭闹着不肯睡。妈妈实在搞不懂豆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依赖,她很担心豆豆长大了之后好难改掉这个毛病。
案例二:丁丁两岁了,长得非常可爱,但她有个小毛病,就是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要抱着图老师她最爱的那只泰迪熊,有时妈妈看到她的小熊弄得脏兮兮了,就想拿去洗洗,但丁丁说什么也不肯,妈妈实在拗不过,只能再买了个一模一样的泰迪熊,弄脏的时候好偷偷“掉包”拿去洗。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家里那么多玩具,为何丁丁唯独是对这只泰迪熊“情有独钟”呢?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会遇到不少头痛事,这不,有不少家长恐怕都碰到过类似案例中有“恋物情结”的宝宝吧?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恋物情结”呢?要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
其实,恋物在年幼的宝宝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宝宝恋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感。还在婴儿期的时候,如果妈妈或者是一些贴近宝宝的照料者能够细心、耐心地抚慰他们时,宝宝们就会与这些密切接触的照料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偎依着妈妈或者是密切接触的照料者。但一旦孩子与妈妈或者是其他密切接触的照料者分开了,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就会被打破,于是,宝宝就会开始从身边寻找一些物品来代替,通常是一些质地较软的物品如平时盖的毯子、睡的枕头、玩的毛茸茸的玩具等,或者是与妈妈或其他密切照料者相关的物品,如妈妈穿过的衣服、妈妈买的玩具等,将之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这些物品上,当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或恐惧时,就会紧紧地抓住这个物品,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正常婴儿“恋物情结”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对待宝宝这种正常的“恋物情结”时,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也不要强行地夺走他们的“依恋物”,等他们再长成熟一点,自然就会慢慢减退对这些物品的依恋了。而家长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保证宝宝依恋物的清洁卫生,当它脏了的时候,可以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将其清洗、烘干,或者是购买一个一样的物品,在清洗时可以偷偷替换它。同时,爸爸妈妈在关注孩子的“健康投资”和“智力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为宝宝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玩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并带宝宝多点出去跟同龄的小孩玩耍。
想要帮助宝宝脱离这种依恋物时,不可采取强行夺走然后任由他哭泣的手段,不妨多尝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家的时候,妈妈可以跟宝宝商量,先把他的“依恋物”安顿好,然后帮妈妈一起干一些小家务活或玩其他游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妈妈不要刻意去提起他的“依恋物”,如果他自己突然想起时,可以让他回去取,千万不要强行阻止他,因为一次不信任的经历,以后想要再转移他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只有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才能让他慢慢脱离掉“依恋物”。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宝宝平时不怎么愿意与人交流,只是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对着某件小物品情有独钟,整天不离手,当把这个小物品拿走时,他就大哭大闹,执意不让他继续玩这个小物品时,他又寻找另一个小件物品继续重复地、刻板地玩弄起来,那么,这时爸爸妈妈就得要提高警惕了,最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的儿童心理专科进行咨询,看是宝宝否是患有“孤独症”等一些儿童心理疾病,以便尽早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