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掉下床 没事也别掉以轻心
1、让人后怕的宝宝掉床经历
9个月大女婴摔下床没被当回事 三天后急救为时已晚
早前有这样一个新闻:在德清一名仅仅9个月大的女婴,不慎从半米左右高的床上摔落。当时,宝宝额头上肿起了一个小包,但是没能引起父母的重视。隔天后,孩子开始出现呕吐的症状,甚至咳出咖啡色的血丝。夫妻俩这才带着孩子,来到当地的一家医院治疗,但无法查清病因。三天后夫妻打算带着孩子前往省儿保治疗,可正是在去的路上,躺在母亲怀里的孩子已经渐渐失去了意识,手脚变得冰凉。医护人员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急救,依然未能挽救这弱小的生命。
2、为什么宝宝掉下床有如此大危害?
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一些家长没有发现宝宝有皮外伤,也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但往往一些看不见的“内伤”,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要了孩子的命!
儿科医生表示,“小孩特别容易伤到头部,因为头比较大,占比重也大,一旦摔下,头肯定首当其冲。再加上头不像身体其他部位,有衣服包裹着,而是硬碰硬的,一旦受伤就较重。而且小孩子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尤其是6个月左右的孩子,一开始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时间久了伤情才会表现出来,那个时候再来治疗,病情已经加重。而有些家长往往会根据坠落的高度自行判断伤情,其实这是非常不妥的。”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头部发生撞击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嗜睡、呕吐、昏迷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一旦宝宝出现持续的脸色苍白,呕吐甚至咯血,睡觉迷迷糊糊,那么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外伤,必须要马上送医,做进一步检查,然后再观察个三四天,等确定无碍后出院。
3、必学:宝宝掉下床的紧急处理
如果宝宝真的从床上掉下来了,家长应该立刻做哪些紧急措施呢?
不要急忙抱起宝宝
一些家长听到宝宝哇哇大哭,跑过去后发现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抱起宝宝看看有没有受伤。实际上,发生这种情况,不要急忙抱起宝宝,而是应该先确认其是否骨折。如果宝宝跌落后剧烈哭闹或失去意识,且手脚不能活动,需要怀疑是颈椎受到伤害或脑震荡及颅内出血。无论是骨折还是颈椎受伤,都应该立刻将受伤部位固定,不要移动。如果家人不会固定受伤部分,必须等急救人员来操作,以免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及时止血
宝宝掉下床后如果发生流血的状况,家长可先进行止血处理。最简单有效的就是直接加压止血法。可拿一块干净的纱布放在伤口上直接加压,直到出血停止。如果宝宝流鼻血,可以用手压住其鼻子上方(鼻根的地方)以帮助止血,但不要把宝宝的头仰起,以免血液返流到胃部引起刺激性呕吐。
4、“头等大事”:掉床后学会观察宝宝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宝宝发生跌落后,不要心急火燎地将宝宝从地上抱起,首先要学会观察宝宝,检查宝宝是否有意识,有没有受伤,若有意识不清,宝宝不哭,那可能伤到了脑,情况严重,必须马上去医院治疗。家长要注意动作不要过猛,以免导致其他不必要的伤害。
如果你发现宝宝的手脚不愿动,一碰就疼得哭起来时,检查是不是骨折或脱臼,家长可以先用冷水或冰块敷于受伤部位,再将宝宝送到医院进行检查。
如果摔到颈或背部,应将宝宝的身体保持平躺不动,拨打紧急电话。
如果没什么事也不要让宝宝立即睡觉,先逗逗他,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观察有没有后续的变化。另外,宝宝掉床后至少观察24小时,在此期间宝宝如果没有异常表现,方可安心。
5、防止宝宝掉下床来的几种办法
婴儿床加装护栏
这是最安全可靠的办法,待在安装上护栏的婴儿床里,宝宝再怎么爬与翻身,都不太会容易掉到地上的!妈妈可以把一些宝宝比较喜爱的玩具也放在里面,随便他怎么玩都不用担心。不过等宝宝长得再大一点,学会了攀爬的本领,这样的婴儿床也就不那么安全,妈妈就要小心谨慎地看护了!此外,婴儿床护栏的间隔距离必须小于10厘米,才不会出现宝宝头部被卡住的危险情况。
家长床上自制小围栏
如果宝宝没有专属的婴儿床,那么睡在你床上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在床上自制小围栏,防止宝宝翻身掉下床。比如你可以把宝宝放在被子和枕头中间,被子要用叠起来厚厚的那种,把拉得开的那一面朝外,背对宝宝,防止他把被子拉开后盖住脸又挣不脱而发生窒息!这个小围栏不要靠宝宝太近,左右都给他留一个翻身的空间供其活动。这样,宝宝就不太容易会翻出去。
注意床外安全
建议家长在床周围的地面上铺一些比较柔软的东西tulaoshi,比如海绵垫、泡沫垫、厚毛毯等。这样即使宝宝不小心掉下了床,也不会出现严重的损伤。另外,离床比较近的地方最好不要放置桌子、热水瓶等危险物品,以免宝宝掉下床,碰伤到宝宝。
图老师健康网温馨提示:如果宝宝在睡觉妈妈要忙别的事情不能全程照看,建议妈妈可以拿几个婴儿摇铃或者那种碰一下就能响的小玩具放在宝宝的四周,小摇铃或玩具一响就能提醒妈妈宝宝已经醒了。妈妈也可以隔十分钟左右回来看一下宝宝,以确保他安全。
新生宝宝脐炎的危害
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3—7天,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成为黑色而脱落。但有的新生儿在断脐时或断脐后,如果消毒不严或稍有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感染而引发脐炎。引起脐部发炎的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或混合细菌感染等。
宝宝得了脐炎后,一是病情发展快。初起时脐带根部发红,脐窝湿润、流水,随后很快脐周围皮肤出现红肿,脐窝流出带臭味的浆液脓性分泌物。二是易引发败血症。如不及时治疗,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细菌及其毒素极易从脐血管的断口处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并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三是易引起腹膜炎。患儿出现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全身中毒症状。四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约有30%~50%的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这是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细菌会随血液长驱直入进入脑子而引发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硬脑膜下积液、低钠综合征、失明、失聪、癫痫或痴呆等。五是变成慢性脐炎。有的患儿会变成慢性脐炎,局部形成像小樱桃样肿物的脐部肉芽肿,常常流黏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预防新生儿脐炎,关键是做到:孕妇在产前要防止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普及新法接生,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断脐后的一周内要护理好脐部,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卫生。勤给孩子换消过毒的尿布,并防止粪便尿液污染,不要让尿布覆盖住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为母婴卧室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所用的床上物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以抗菌织物制成的为好。
宝宝得了脐炎后,炎症轻者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洗净后涂络合碘;或用增效联磺片研成细末,撒在肚脐上,并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如果形成脓肿者,需及时切开引流换药。若变为慢性肉芽肿者,使用10%硝酸银,或硝酸银棒给予局部烧灼,肉芽较大应手术切除。一旦孩子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则需尽快住院治疗,选准抗生素,足程足量,以控制病情发展,及早治愈。
饮食杀手危害宝宝健康
饮食杀手1、食物污染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境的恶化、家电的辐射、儿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食谱等。专家们尤其注意到食物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特别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农药以及铅、汞、镉类重金属等难辞其咎。
分析发现:食物中的硝酸盐进入体内后可转化成致癌物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是诱发肿瘤(特别是肝癌)的一大“元凶”,有人用发霉饲料(富含黄曲霉素)喂养小动物,仅仅三个月就患了肝癌;食物中的残留农药潜入人体并蓄积下来,轻者损害肝、脑、肾等器官,重者可致急性中毒而丧命。你看,食物污染的危害多么可怕。
对策:首要一条是对孩子的食物巧加选择,选择那些无农药污染、无霉变、硝酸盐含量低,且新鲜干净的食物,如米、面、豆类、芹菜、葱、蒜、韭菜、土豆、萝卜、地瓜等。对疑有农药污染的蔬菜可用臭氧解毒机处理,或用蔬菜清洗剂或小苏打浸泡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根茎类蔬菜和水果,一律要削皮后再烹调或直接食用之,以维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饮食杀手2、补品
玲玲刚满5岁,长得活泼可爱,惟嫌不足的是身体偏瘦。父母为此费尽心机,到年打听长胖的秘方。后来从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花粉制剂不仅滋养身体,而且能健脑益智,喜出望外,随即购来按药品标签上的说明给孩子服用。想不到20天后孩子两侧乳房长大……吓得父母急忙将女儿带到医院,专家的诊断是性早熟,罪魁祸首就是花粉补品。
对策:以平常心对待补品,拒绝广Tulaoshi.com告误导。专家建议,5岁以下的孩子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饮食杀手3、洋快餐
近几年来,洋快餐风靡国内。由于其良好的就餐环境、新颖的就餐方式以及诱人的风味,很受儿童的青睐。而一些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问题就来了,不少儿童因为体重超标,成了“小胖墩儿”。而“小胖墩儿”又易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脑等多种“文明病”结缘,严重危害其身体与智力发育。
饮食杀手4、糖食
糖食口感好,加之包装精美、做工考究的糖类点心与零食比比皆是,这便成为儿童又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糖食却可给儿童带来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使儿童情绪失常,表现为激动好哭、撕书毁物、爱好脾气、打架斗殴等,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研究表明,由于糖分摄取过多,致使大量维生素B因帮助糖分代谢而消耗掉,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维生素B[1]缺乏而产生上述症状。
对策:限制甜食,减少零食,三餐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物的比例应维持在1:3:6的水平。
饮食杀手5、酸性食物
孤独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特别是性情孤僻、不爱交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差。为什么专家将其与酸性食物挂上了钩呢?要弄清其中的奥妙,首先得明白何谓酸性食物。
这里说的酸性食物并非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其性质而言,如各种肉、蛋及糖类等。这类食物正是被人们所看重的“高营养食品”,往往被家长作为首选食品而列入儿童的食谱中。但是,它们进入人体后的最终代谢产物为酸性成分,可使血液呈酸性,改变血液正常的弱碱性状态,导致酸性体质,从而使参与大脑正常发育和维持大脑生理功能的钾、钙、镁、锌等元素大量消耗掉,引起思维紊乱,使孩子患上孤独症。
对策:调整三餐结构,适当减少蛋白质、脂肪、糖类所谓“营养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的食物。
饮食杀手6、精食
时下不少家庭追求“食不厌精”,将进食精米白面视为时尚。医学专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长期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不仅减少了B族维生素的摄入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而且因损失过多的铬元素还会影响到视力。现已确认,铬元素的不足乃是近视眼的一大成因。
原来,铬是人体内一种重要荷尔蒙——胰岛素的辅因子,其量不足可使胰岛素的活性减退,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致使食物中的糖分不能正常代谢而滞留于血液之中,导致眼睛的屈光度改变,最终形成近视。
对策:适当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粗粮糙米,供给足量的铬元素。
饮食杀手7、方便面
方便面是时下流行的快餐食品之一,其制作方法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为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区别,不妨称之为“土快餐”吧。这种“土快餐”是油炸面条加上食盐、味精组成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而这些恰是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对策:不能让方便面成为孩子的主食,否则可诱发营养不良,危害孩子的身体与智力发育。
饮食杀手8、巧克力
巧克力虽然是一种历史较为悠久的食品,但由于其多种保健功能(如保护心脏、防癌、减肥、振奋情绪等)的相继发现,越来越受到保健专家的瞩目与提倡,因而逐渐“热”起来成为一种时尚食品。但要注意,儿童应适当限制,否则易与遗尿症结缘。
美国一位医学博士的解释是:巧克力可在小儿体内产生过敏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过敏反应又使小儿睡得过深,使其在尿液充盈时不能及时醒来,于是造成尿床。随着小儿进入青春期,巧克力不再产生过敏反应了,遗尿现象即可消失。
对策:小儿期,临睡前应少吃或不吃巧克力。
宝宝过早学写字的5大危害
调查发现,现在70%的小学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而这些孩子当中大多是在学龄前就被要求写字,所以学习对孩子来说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作为一项技能来讲,写字要求很精细,需要对文字进行细心的管擦、分析、然后将文字分为多种笔画,再综合起来概括结构、顺序,最后经由大脑将这个文字的信息和指令传递到手上,在手、脑、眼并用下,写出各种笔画组成的文字。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困难的。
宝宝过早学写字的危害:
一、宝宝过早写字容易导致疲劳和指骨畸形
写字时需要运用小指肌肉、指骨和指关节的协调运动完成握笔、控制笔画的手眼协调过程。然而人体发育过程中小肌肉发展是较晚的部位,所以宝宝手部比较笨拙,没法完成精细协调的动作,而宝宝在写字的时候又必须用力才能握笔,甚至得全手握笔,大人在旁边能明显感觉到宝宝写字时是很吃力的,几乎是一种体力活动。幼儿的骨骼非常柔软,肌肉力量和耐力均比较差,如果长时间写字,很同意导致疲劳和手指骨骼畸形。
二、宝宝过早写字可能影响脊柱正常发育
幼儿脊柱还没完成生理弯曲,也还没完成骨化过程,骨骼很容易变形,所以在幼儿阶段培养宝宝正确站立行走姿势比其他都来得重要。反倒是让宝宝长时间写字都难以保持正确的坐姿,很容易造成弓腰、弓坐及扭坐的布偶两姿势,也间接影响到脊柱的正常发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三、宝宝过早写字还容易引起近视
宝宝太早认识那些细小的笔画容易影响眼睛视力,因为幼儿的视神经还不能集中焦距,他们常常得把书本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才能看清楚。写字时,眼睛一般得集中于笔尖及周围的小范围内,加上宝宝要提高手眼协调程度就要紧紧盯着笔尖才写字,这样的状态很容易造成眼睛发涩、疲劳、眼睛的焦距调节能力下降,然后,就近视了。
四、太早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将来很难改正
汉字书写有一定的书写规则,宝宝在不懂写字规则的情况下学写字,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描字而已。没有按照正常的书写规则,长久下去,宝宝变养成了写倒笔字、连笔字的习惯,影响将来的学习。
此外,幼儿思维往往比动作快,写字时写错、跳字、漏写是成长的现象,然而家长却不懂,要求宝宝用橡皮擦擦了再写,写了再擦,殊不知这样完美的标准要求妨碍了宝宝思维的发育,也拖缓了动作速度。
五、宝宝过早学习阻碍将来的学习
宝宝过早学写字又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家长这样长期逼迫容易使宝宝对写字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将来厌学,妨碍学习。(图老师健康网(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时间抱宝宝的4大危害
一天内长时间抱着宝宝是违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的,久而久而也会形成环境依赖。婴儿到2个月后一天累计抱两小时左右即可,若长期抱在怀里,会阻碍婴儿的骨骼生长。
长时间抱宝宝的危害
婴儿软绵绵的,让妈妈抱在怀里很舒服不舍得放下,但是对于一岁内正在快速发育骨骼的婴儿可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哦。
危害1:影响骨骼和肌肉发育
宝宝1岁以内是人生第一段飞跃成长期,骨骼生长快,长期抱在怀里的宝宝会因为缺乏运动量而错失在运功中学习的机会。
抱着宝宝之外也要给他做运动
宝宝2-4个月应该做运动体操,活动四肢肌肉,增强肌肉张力;4-6个月的时候应该开始练习翻身的运动;等到6个月后就开始练习爬行运动了;8-10个月就要做好独自站立的准备运动;10-12个月时开始练习步行运动,让宝宝蹲着或跪着,然后扶着宝宝双手帮助他站起来,重复几次锻炼宝宝的下肢肌肉。
对于初学走路的幼儿,每天至少步行15分钟,做一些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和四肢在旺盛期得到快速发育。
危害2:影响宝宝大脑发育
宝宝都是越动越聪明的。新生儿大脑有数十亿个神经元,但是之间并没有联系,需要通过各种运动加强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运动是最重要的生理刺激之一,让婴儿动起来接受无数次的触碰和位置感的刺激,然后再这些刺激都将告诉宝宝身体、四肢所处的空间位置,促进脑细胞生长,提供更多氧气和能量给大脑,最终促进智力发育。若宝宝早期没有充足的运动量,没有良好的发育进展,对外界反应也会比较迟钝哦。
危害3:让宝宝有依赖心理
1岁以内的婴儿要完全依赖大人及时的给予来满足生理需要。刚出生时宝宝面对与妈妈肚子里完全不同的环境会有较多的消极情绪,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等到白天后,在温暖环境里宝宝就会有比较多的积极情绪,半岁后就能区别陌生人和熟人,从而产生对妈妈的依赖情绪,时常要求妈妈抱着。这时候,面对宝宝的依赖,妈妈也会忽视对宝宝匍匐期的学习训练,宝宝的感觉统合容易失调,渐渐的就出现任性、多动、脾气暴躁的性格。
面对宝宝的依赖,妈妈应该经常陪在身边,但是不用总抱着他,让宝宝能渐渐的适应运动,锻炼各个器官的生理tulaoshi.com功能,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危害4:影响宝宝睡眠质量
很多婴儿需要在妈妈怀里轻轻摇晃才能入睡,还要抱在身上睡好久好久才敢放到床上,不然宝宝很容易醒来,然后妈妈就不得不一直抱着哄睡,像这样恶性循环,不是大人抱着就不睡不仅影响宝宝睡眠质量,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发育。
宝宝睡不好跟入睡的依赖性有关,宝宝睡觉如果哭醒,妈妈不理不睬会加重宝宝的恐惧心理,如果马上哄睡则容易形成依赖。
为了避免宝宝形成依赖,从宝宝4个月后,妈妈应该陪在身边哄着入睡,但不要抱着,为宝宝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宝过量补钙有危害吗
宝宝过量补钙有危害吗
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补钙方面存在诸多误区,过量补钙、重复补钙、大量服用维生素D……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儿童胃口,就连才几个月大的宝宝也会患上便秘。儿科专家指出,宝宝补钙一定要适量,最好不要轻易给孩子专门补钙。
维生素D不是营养品
有些家长知道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的吸收,因此经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事实上,维生素D并不是营养品,过量服用后,长期积聚在儿童体内,会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和消瘦等症状,而患血钙和尿钙的概率也可能增高,肾、脑、心和肺等脏器也有可能异常钙化。
记者从儿科门诊了解到,如今不少婴儿发生厌食和便秘,这都和补钙过多有关系。还有一些家长误认为补钙会加快骨愈合。其实除了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外,通常情况下,骨折幼儿的体内并不缺钙,因此无需额外补钙。
少数孩子长期严重补钙过量,还可能患上“鬼脸综合征”:长着一张大嘴,上唇突出,鼻梁平坦,鼻孔朝天,两眼距离甚远,表情也怪异。这类孩子往往还伴有消瘦、智力低下、心脏杂音等疾病。
配方奶粉足够满足钙需求
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除了给孩子喝奶粉,还添加两种以上的钙片,结果造成重复叠加。
一般而言,6个月以前的婴儿每日需要300毫克的钙,6个月以后的婴儿每日需要400毫克的钙,而在配方奶粉里,每800毫克的奶粉已经有600毫克的钙含量,这已经足够满足一个正常婴儿每日的钙需求量。一般真正缺钙的孩子多数为早产儿或巨大儿,这样的孩子才需要补充钙制剂。普通的孩子其实不需要专门补充钙。
阳光和运动能够补钙
补钙并不是多喂钙片,其实,钙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有多种渠道。
对于不明显缺钙的孩子可以通过豆制品、奶制品和鱼肉等食物来补充,并且配合阳光的紫外线作用。晒太阳和户外运动是最好的天然钙制剂,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阳光是最适合孩子的。
把钙片碾碎后混在牛奶或食物里喂孩子,也是不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混在食物中的钙片只能吸收20%,其余的经过消化后会排出体外。如果喂奶时喂钙片,奶和钙很容易相结合形成凝块,不仅钙不易被吸收,乳汁也不容易被消化。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喂奶后1—2小时,胃内食物大部分被排空后再给孩子喂钙片。
图老师药剂师图老师健康网温馨提示补钙时不要与含草酸的食物一起吃,两者结合影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