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喂养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吃不下也要吃完
许多长辈会给孩子定一餐吃两碗饭的量,有的会在孩子吃不下的时候,仍然哄着、骗着,逼孩子把吃不下的食物吃完,这在无形中撑大了孩子的胃。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胃、肠道等各个器官的发育都没有完全,如果强行让孩子形成过量饮食的习惯,孩子的肠胃会渐渐撑大,更容易导致孩子肥胖。
误区二:爱吃肉就多给他吃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往往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对某一食物特殊的口感,就会养成偏食、挑食的习惯。肉类属于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过量食用,不仅儿童的体重会超重,而且猪肉及牛肉等红色肉类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若摄取过多,容易引起高脂血症等病。长期荤素搭配不当,会造成营养不良。
误区三:“填鸭式”喂养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www.Tulaoshi.com回家后要加餐。孩子在幼儿园时活动多,必然饿得快,如果每天给孩子额外增加甜点等高热量的食物,会让孩子有患高脂肪、高血糖的风险;另外,每天过量加餐,多余的营养吸收不了,“填鸭式”的补充,也会让儿童在短时间内肥胖。
5-6月宝宝喂养基本常识
月龄:5-6个月的宝宝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身体变化:
宝宝长到5个月以后,开始对乳汁以外的食物感兴趣了,即使5个月以前完全采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到了这个时候也会开始想吃母乳以外的食物了。比如:宝宝看到成人吃饭时会伸手去抓或嘴唇动、流口水,这时就可以考虑给宝宝添加一些辅食,为将来的断奶做准备了。
喂养方法:
1、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每天平均增加体重15克左右,或10天之内只增重120克左右,就应该给宝宝添加200毫升的牛奶。
2、用牛奶喂养的宝宝,要适当控制宝宝的饮奶量,如果让他任意吃的话,他会长得过胖,肥胖儿多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根底”,所以要控制牛奶的奶量。控制的标准仍以体重的增长为依据,如果10天内增加体重保持在150-200克之间,就比较适宜,如果超出200克就一定要加以控制了。一般来说,每天牛奶总量不要超过1000毫升,不足的部分用代乳食品来补足。
3、增加辅食。5-6个月宝宝可加的辅食应以粗颗粒食物为好。因为此时的宝宝已经准备长牙,有的宝宝已经长出了一两个乳牙,可以通过咀嚼食物来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同时,这一时期已进入离乳的初期,每天可给宝宝吃一些鱼泥、全蛋、肉泥、猪肝泥等食物,可补充铁和动物蛋白,也可给宝宝吃烂粥、烂面条等补充热量。如果现在宝宝对吃辅食很感兴趣,可以酌情减少一次奶量。
4、该月龄宝宝的食谱可参照如下标准制定:
早晨6点:母乳(或牛奶)
上午9点:蒸鸡蛋羹中午12点:母乳(或牛奶)
下午3点:水果泥,果汁
下午5点:粥(加碎菜、鱼泥或肝泥、肉末)
晚上8点:母乳(或牛奶)
晚上11点:母乳(或牛奶)
夜间停喂
(图老师整理)1月宝宝的成长及喂养常识
看:婴儿的视力趋向于近视。他可以把视力集中于8至15英寸远的物体上。粗的线条和粗体黑白图案会吸引他的注意。将一个可移动物体放在婴儿床上方,让宝宝跟着看。他已可以转着头看你,并同时发挥他的模仿的天份来模仿你的面部表情。
听:宝宝很熟悉你的声音,您的声音会令他变得安静或更兴奋。在您为宝宝哺乳或换尿布时,或是给他洗澡时,摇他时,应给宝宝唱歌或对宝宝说话。您的语言是他最初的交流工具。您的宝宝会向您学习听和说。您还会发现婴儿喜欢听音乐;您可在白天和就寝时放些柔和的摇篮曲帮助他放松。
触:小宝宝对您的触摸有反应。利用哺乳、拥抱、摇晃的机会抚触,尤其是他哭闹时,能通过抚触让他知道您是在关心他。
打盹
在这前几周里,你的宝宝会整日睡呀,睡呀,睡呀。新生儿平均每日睡眠要15至18小时。多数都象在打盹。尽管您很希望他能在夜里睡上一大觉,但绝不要对此抱一丝幻想,唯一可能的是,他在白天睡眠时间一次超过3、4个钟头时叫醒他。
正餐
宝宝也希望有进餐时间。如果您是自己哺乳,就两三个小时喂一次。如果他吃奶后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如果他尿量正常并保持正常的生长曲线,就表明你的奶量足够。
如果宝宝是用奶瓶哺乳,也要三四个小时喂一次。最初他每次能吃2至4盎司,但他的进食量会逐渐增加。
当宝宝开始辨认你的脸、你的声音和你的触摸时,他也在同时形成他的初始记忆库。在你还没来得及反应时,宝宝已不可思议地冲着你灿烂地笑了。
母乳喂养的几个常见误区
众所周知母乳是宝宝最好的营养来源,可是生活中却有很多女人不愿意给孩子母乳喂奶,这是怎么回事呢?
误区1
宝宝出生后前几天,没有奶水就不喂
22岁的年轻妈妈莉莉,刚出手术室回到病房,护士就把宝宝抱到她身边准备让其喂母乳,她很不耐烦地说:“我现在身体痛死了,又没有奶水,不要让我喂奶了。”可是到了第三天,她的乳房胀痛得要命,宝宝怎么吸也吸不出奶来。
【专家宝典】很多妈妈刚经过分娩的阵痛,或是剖宫产的惊吓,全身乏力,再加上分娩后的几天没有奶水或很少,都不愿意喂奶。就算是喂,也是象征性的。
临床提倡尽早让宝宝吸吮妈妈的奶头,特别是在没有奶水时,一定要让宝宝频繁地吸吮。如果确实奶水不多,可增加喂奶次数,每次时间不用太长。因为最初几天的开奶,最主要的就是让宝宝吸吮,只有宝宝吸吮得越早、次数越多,才会越早有奶水。
误区2
宝宝不在身边,乳房不胀就不用挤奶
33岁的敏敏,因为宝宝有黄疸转到儿科治疗,医生说暂时先停几天母乳再观察。几天里,敏敏乳房不胀也没有挤奶。几天后,她发现自己的奶水越来越少了。等宝宝回到身边时,她的奶水就更少了。
【专家宝典】有些宝宝因为肺炎、黄疸等,需到儿科住院治疗,有些妈妈在哺乳期也需要上班。在这段时间,妈妈们认为乳房不胀就不用挤奶,等乳房胀痛了再挤或用拔奶器拔。
妈妈和宝宝没在一起,一定要3小时就挤奶一次,夜间也要坚持挤奶。如果出现乳房胀痛,还要增加挤奶的次数,因为乳汁的分泌主要靠对乳头和乳房的刺激,如果长时间不挤奶,奶水就会减少。
误区3
只要喂奶,就会影响妈妈的身材
白领丽人倩倩,做了妈妈后单位只给5个月的产假,一直爱漂亮的她,听闺蜜说喂奶会使乳房下垂,所以她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母乳喂养。
【专家宝典】母乳喂养并不会影响妈妈的身材。而产后大补特补,特别是鸡汤、猪脚汤、排骨汤之类油腻的汤水,会使妈妈的脂肪迅速堆积,如果不喂奶,更易发胖。
若能坚持母乳喂养,可把多余的营养提供给宝宝,保持母体供需平衡。且宝宝吸吮过程反射性地促进母亲催产素的分泌,能促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有利于消耗掉孕期体内蓄积的多余脂肪。
图老师误区4
要想奶水多,就要天天吃发奶食物
28岁的护士杨杨还在月子里时,婆婆就担心她奶水不够,天天大鱼大肉,不让她吃蔬菜、水果。一个月下来,她都快得厌食症了,况且,她因此而便秘。
【专家宝典】很多长辈认为,要想有奶水,就要每天吃大量发奶的食物。
其实,目前提倡科学坐月子,饮食应均衡、全面、多样化。除了吃荤菜以外,更要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因为宝宝的营养也需要全面。只要奶水够了,不需天天吃发奶食物。
误区5
母乳喂养1岁后,就没什么营养了
上班族瑶瑶,听说喂母乳到了1岁后,就没什么营养了,甚至还有人说还没有配方奶有营养。其实宝宝1岁时她的奶水还挺多,可她还是把奶断了。
【专家宝典】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母乳喂养到两岁。而且大量研究证明,母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富含营养,如脂肪、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等,尤其是有益孩子身体健康的免疫因子。
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到6岁左右才健全,此前,长期的母乳喂养,等于为孩子建立起一道天然的免疫屏障,可有效地预防许多疾病。而且,母乳喂养还有利于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只要有母乳,一直可以喂奶至2岁,甚至2岁以上。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亲爱的妈妈们为了你的孩子请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母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婴幼儿喂养误区大盘点
误区一: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越多越好
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幼儿十分重要,然而也不能给宝宝过量地摄入或滥用,否则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的危害比如会有维生素A、D中毒、补钙过量等。
误区二:以牛奶替代母乳
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没有奶粉冲出来的牛奶那样浓,所以放弃母乳喂养,以牛奶替代母乳。
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
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误区三: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越来越多的妈妈虽然做到了母乳喂养,但有些人却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儿科专家指出,当母乳喂养4-6个月的时候,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其需要。
因此,婴幼儿在6个月后就开始添加辅食很重要。添加换乳期食品不仅可以补充宝宝营养,还能让宝宝学会吞咽、咀嚼,锻炼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如果宝宝甚至一岁还没有添加任何食品,非常不对。
误区四: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
喂养2岁以内的宝宝对宝宝来说,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质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于宝宝消化;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等的高含量与宝宝未成熟的肾脏能力不相适应。
因此,2岁以内的宝宝最好选用配方奶粉,尽量不用鲜奶。
误区五:选用保健品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减弱或消失,尤其是在生后6个月到3岁这段时间。
有些家长认为为孩子选用保健品也是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的好办法,事实上,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保健品中还没有专门提高免疫力的,很多宣称以提高免疫力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其实并没有临床和理论上的科学根据,选择保健品其实不如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
m.tula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