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家长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
家长想要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会孩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比如,“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
一、妈妈的疑惑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孩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信息,也正因为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许多妈妈都很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容易变得满口脏话爱骂人呢?
1、孩子看《熊出没》后,学会了里面的口头禅
经调查发现,孩子因为接收到动画片里面的信息,容易模仿里面的行为而变得爱骂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都会十分好奇(m.tulaoshi.com),喜欢模仿一下大人、电视人物的行为,甚至他们不明白某一个动作的意义,就是觉得模仿起来很好玩。
现在的信息发达,孩子通过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会接触到比自己年龄成熟的东西,例如一些暴力、污秽的画面及情节。在经常接触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模仿。
现在《熊出没》、《喜羊羊》等动画片大热,小孩子放学第一件事情就守在电视机面前,里面的一些“我打死你”、“滚蛋”、“小肥羊,我捉到你就杀死你”之类的话语,导致孩子们容易形成口头禅。
2、孩子上了幼儿园,突然就满口脏话了
有位妈妈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经历:她的儿子5岁了,小的时候活泼可爱又懂事,但是现在却变了。他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骂别人,比如“你是蠢猪啊!”、“赶快滚蛋”之类的话语,这让妈妈觉得十分震惊。
有个周末,妈妈带他一起去参加朋友聚会,他带了一个喜羊羊的玩具去玩。朋友见他好玩,就跟他说:“小明,你的玩具是怎么玩,教我好不好?”儿子很乐意地答应了,然后教朋友一起玩。
小明在教了几遍之后,朋友装作不是很懂的样子,故意逗他,结果他不耐烦了,抢过自己的玩具,骂了一句:“你怎么比猪还笨,赶紧滚开吧!”这时,在一旁的妈妈真是尴尬不已。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变得“出口成脏”,让她苦恼不已。
二、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喜欢骂人?
孩子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性格习惯和行为都会随着产生变化。那么,为什么孩子会骂人了呢?
1、缓解压力,被迫骂人
紧张是很常见的情绪,由于孩子的经历尚浅,他们遇到事情容易紧张或者产生不安的情绪。当孩子面对一些长辈的逼问,同年人的挑衅时,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为了舒缓压力,孩子不得不用骂人的方式解决。
在孩子觉得无助的时候,他们不懂得采用什么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于是,当听到长辈不断数落自己,或者同年人嘲笑自己,孩子就会大发脾气,用粗口去回应别人。
2、家长的不当引导,孩子爱模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是孩子的“标杆”,因此,父母的行为时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心理的。而且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模仿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讲脏话,那你就先学会“自省”,是不是你的错误引导,你喜欢骂人?导致孩子模仿你的行为。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与人交往的行为,孩子是看在眼里的。也许有些父母和相熟的人喜欢用说脏话的方式交流,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于是,孩子就以为说脏话、骂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如何应对爱骂人的宝宝
当孩子嘴里蹦出脏字时,很多的父母会感到紧张和担忧,生怕孩子从此学坏。由于受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加上孩子有喜欢模仿的天性,“说脏话”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面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究竟该如何纠正呢?
1、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让孩子深刻反省自我,就必须要然他们清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孩子才能改正自己满口脏话的坏习惯。
当你发现孩子说脏话时,你可以重复他们的话,让他自己思考听到这句话的感受。例如,孩子说:“妈妈是个大坏蛋,我烦死你了。”你可以和他说同样的话,然后和他分析,如果听到妈妈说不要自己后,心情会怎样。
当孩子听到父母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说这样的话,妈妈会不高兴,这样你会高兴吗?”也许,孩子可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过分了。
2、给孩子看相关的反面教材
现在信息传递快,途径广,孩子容易接触到不良的生活环境。因此,想自己的孩子不说脏话,要孩子远离不良信息十分重要。
父母在为孩子选择读物、电视剧、动画片等时候,如果有相关的污秽画面和粗暴的语言,父母就要学会给孩子相关的指引,给孩子分析这些是反面教材,如果像光头强、熊大、熊二这样经常说脏话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
当你带孩子公共场所,你发现周围的人或者其他小朋友讲脏话,你就可以借机教导孩子,如果经常说脏话骂人的话,会得到别人的批评,父母的打骂,而且交不到好朋友。所以,做一个乖孩子,就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拒绝说脏话。
3、孩子之间要学会互相监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有一个良好氛围的朋友圈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长期与一些有不良嗜好的孩子长大,他们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不良习惯。
因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要注重校园坏境和小朋友的素质。要教导孩子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也要给孩子选择一些有良好习惯的孩子给他们做朋友,这样,会对你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可以认识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好朋友,让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约定,要互相监督,学习彼此的良好习惯,摈弃说脏话、爱骂人的坏习惯。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更多地参与到音乐课可能有益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研究人员随访了参与了非营利和谐项目的孩子们,这个项目为洛杉矶的穷苦孩子提供音乐教育和乐器。
两年多来,相比于那些参与水平较低的孩子,更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的孩子在语言和阅读的大脑处理上有较大的提高。
此外,根据12月16日在网上公布的《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在音乐课积极参与的孩子在大脑的某一区域得到了好处,该大脑区域在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中通常是比较弱的。
“即使在积极参与的学生组中,音乐参与的小变化—— 出勤率和课堂参与——也可以预测音乐培训后的神经处理强度。”主要作者,美国西北大学通信科学及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尼娜·克劳斯,在一篇大学的新闻稿上说。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对声音的积极体验和有意义参与以刺激大脑变化的重要性。”她补充说。
根据研究人员,参加音乐可其实可以“改造”孩子的大脑,提高讲话的能力,这是与阅读能力紧密联系的能力。这项研究发现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非常重要,他们对于声音的处理效率更低。这增加了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的风险,克劳斯说。
“我们对声音所做的事情,及对声音的处理会对我们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她说。“花时间学习演奏乐器可以对你的神经系统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实习编译:黄欢 审校:黄志伟)
母亲与婴儿进行“对话”可能会听起来像儿语,但实际上,能教会他们早点开始说话。研究人员发现,新妈妈们热情地回应他们的婴儿的呀呀学语,有助于加速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说父母的回应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使母亲和婴儿成为相互进行“交谈”。
它能增强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不像妈妈没有用心回应的情况。由爱荷华大学(UI)和印第安纳大学美国的学者进行一项新的研究证明,在婴儿很小的时候与他们谈话,对他们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称,父母喋喋不休地与新生儿说话——即使他们不知道他们想说的内容——是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过程的关键部分。这一发现挑战了人类交流能力是与生俱来不受家长的反应影响这一观点。
相反,研究人员认为,父母有意识地参与他们婴儿们的胡说活动,可以加速孩子的发声和语言学习。研究的高级研究作者,爱荷华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朱莉·格罗斯-路易斯说:“这并不是说我们发现了父母回应速度的重要性。而是有关母亲回答方式的问题。“研究人员在半年时间内,每月两次观察到12母亲及其八个月大的婴儿在自由游戏过程中的交流,每次观察时长为30分钟。
他们指出了孩子的积极发声,如胡说、温声细语,特别是当他们对着他们母亲时母亲的回应方式。格罗斯-路易斯博士目前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母亲和父亲对婴儿的牙牙学语的反应度相差无几。研究人员发现,母亲能够回应他们牙语的婴儿能辨识更复杂的复元音的词汇的能力增强了。他们说,当母亲对孩子的牙语足够成熟后,母亲似乎就能明白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婴儿也开始将更多与他们的母亲进行交流。然而,母亲没有尝试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并且不时地直接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的婴儿,他们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增长速度则较为缓慢。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幼年》杂志上。格罗斯-路易斯博士说,区别是母亲与婴儿进行儿语对话时,孩子知道自己与她们之间是可以交流的。
因此,这些婴儿会经常转向他们的母亲并且说些儿语。她说:“婴儿使用发声的交际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进行交际。在调查研究结束后一个月,大多数有母亲留意他们的儿语的孩子在15个月大时,能够识别更多的单词和手势。上个月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让婴儿生下来就听一些有清晰人声的声音听,能够帮助他们区分语言和其他噪音。
他们发现7个月婴儿可以区分人声和其他声音——即使他们无法看到说话的人。科学家们发现,到了11个月大,他们能够说话时,孩Tulaoshi.Com子们已经学会了区分母语和其他语言了。(实习编译:叶秀金 审校:邱天华)
研究人员称,自发地移动手指来说明一个要点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手势结合单词的组合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掌握某些词和短语的意义——即使是打手语结果也是如此。先前的研究发现,打手势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认知能力,这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这项由芝加哥大学的苏珊博士进行的新研究,检查了手势如何能有助于有听觉以及失聪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她得出的结论是,手势是一种灵活的沟通方式,可以与语言交流一同作用,某些情况下,手势也可以成为一种语言。能够听到声音,使用手势以及演讲进行交流的孩子能够习得口语。”戈尔丁-麦兜博士说道。
“这些预先进行的手势结合单词的组合,和预测着词语习得的组合传达了同一概念。研究结果明确,孩子们能够在演讲中应用到这些词语的前提是他们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概念。除了孩子们口语学习,戈尔丁-麦兜博士也研究了从他们的父母身上学会了手语的孩子。她发现他们在使用美语手语的同时也使用一些手势。这些手势预测着学习,就像在演讲时打手势。
最后戈尔丁-麦兜博士研究了因听力损失阻止他们学习口语,而他们听力尚在的父母也没有教他们传统手语的聋儿。这些孩子使用 “自创手语”的手势体系进行交流。自制手语与人类的自然语言有着共通的特征,但却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也许是因为孩子们缺乏“交流的伙伴群体”戈尔丁-麦兜博士写道。
然而,自创手势“是孩子们学习手语的第一步”。在尼加拉瓜,个人手势发展成为一种更复杂的系统,首次将自创手势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共享体系。这些发现为洞察手势对学习的作用做出的贡献。虽然手语本身是基于手势的,手势在手语学习中也起到了一种重要的作用。因此,手势能帮助学习者,不只是因为它提供了第二语言。相反,手势为区别分类提供了图像,成为口语和手语的核心。
戈尔丁-麦兜博士总结道,在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不可用的情况下,手势是自创语言的基础。但是,结合传统的口语或手语,手势与语言共同作用有助于促进学习。这项研究将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上。(实习编译:叶秀金 审校:邱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