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疹子不一定就是麻疹
麻疹高发,让不少家长慌了手脚。专家提醒,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家长还需了解该病常识,切莫护理不当反而导致孩子病情加重。
麻疹冬春季多发,患儿在感染麻疹病毒后的传染期约持续10天,早期主要症状为发烧和上呼吸道炎症,之后3天左右起病,全身从头面部、耳背、颈后开始出现皮疹并逐渐遍布躯干和四肢。
麻疹患者会出疹子,但出疹子不一定就是麻疹。据专家介绍,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发病不受季节的影响。麻疹患儿与其症状区别在于,麻疹患儿在发热、起疹子的同时,会有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的症状,最明显的是患儿会伴随出现眼泪汪汪的状态。
同时,在初期,麻疹患者的口腔中会出现灰白色小点状的麻疹黏膜斑,荨麻疹患者则无此现象。针对许多家长存在的发烧了必须退烧的认识误区,专家强调,麻疹有时虽伴有类似于感冒时的发热症状,与感冒不同的是,麻疹是需要一定程度和有时限的发热,来促使皮疹及时出现和出齐,以更好地达到麻疹的治愈和恢复。
通常体温38.5℃左右时疹子出现,常常要达到40℃左右时才会顺利出透。乱用退烧药会导致体温提早下降,身上的疹子无法完全发出,从而延长治愈所需时间,甚至导致麻疹肺炎、麻疹喉炎、哮喘性麻疹、心肌炎等严重疾病。
儿童发疹子不一定就是麻疹
麻疹高发,让不少家长慌了手脚。专家提醒,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家长还需了解该病常识,切莫护理不当反而导致孩子病情加重。
麻疹冬春季多发,患儿在感染麻疹病毒后的传染期约持续10天,早期主要症状为发烧和上呼吸道炎症,之后3天左右起病,全身从头面部、耳背、颈后开始出现皮疹并逐渐遍布躯干和四肢。
麻疹患者会出疹子,但出疹子不一定就是麻疹。据专家介绍,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发病不受季节的影响。麻疹患儿与其症状区别在于,麻疹患儿在发热、起疹子的同时,会有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的症状,最明显的是患儿会伴随出现眼泪汪汪的状态。
同时,在初期,麻疹患者的口腔中会出现灰白色小点状的麻疹黏膜斑,荨麻疹患者则无此现象。针对图老师许多家长存在的发烧了必须退烧的认识误区,专家强调,麻疹有时虽伴有类似于感冒时的发热症状,与感冒不同的是,麻疹是需要一定程度和有时限的发热,来促使皮疹及时出现和出齐,以更好地达到麻疹的治愈和恢复。
通常体温38.5℃左右时疹子出现,常常要达到40℃左右时才会顺利出透。乱用退烧药会导致体温提早下降,身上的疹子无法完全发出,从而延长治愈所需时间,甚至导致麻疹肺炎、麻疹喉炎、哮喘性麻疹、心肌炎等严重疾病。
宝贝有好奇探究潜质的17个特征
1.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充满好奇心。
2 3.想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
4.对感兴趣的问题百问不厌。
5.每天都表现出不知疲倦地想了解身边所有的事情。
6.想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每一件事情的根源。
7.常常表现出优秀的动手能力,喜欢动手探究事物。
8.常常表现出一边听成人讲故事,一边提问。
9.对感兴趣的事情常常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和探究。
10.常常表现出对几天,甚至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还能反复进行思考和提问。
11.常常表现出对成人的回答不够满意,喜欢自己再探究一番。
12.对自己的发现和探究的结果感到快乐和激动。
13.喜欢和有好奇心的同伴交朋友。
14.对一些事情表现出长时间、持续的好奇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ertong/)15.在好奇探究的活动中,表现出独立、自信的性格。
16.在好奇探究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创新的思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ertong/)17.在好奇探究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新的解决方法。
严母慈父的教育方式不靠谱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Tulaoshi.Com。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专家在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上指出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很高兴看到在座的大多数是父亲,打消了可能只有母亲来听的顾虑,因为今天讲座的主题与父亲有关,也因为我在心理门诊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昨日下午,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杨洪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题为《Whoareyou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的演讲。这也是深圳市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的第二场公益讲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还是理念重要?这些问题凝结着杨洪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考。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杨洪认为,不见得,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杨洪认为,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单身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对孩子过多地投入或者补偿,但这是一种过度的关注,如果母亲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单亲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看到单亲家庭也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如孩子更容易树立责任感、更自立、更懂得关心别人,这是双亲家庭没有的条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发现它的优势,把危机变成一种‘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亲为何不可缺少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杨洪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杨洪以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