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与宝宝沟通?
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需要依靠父母来塑造的,这毋庸置疑。但塑造必须根据被塑造材料的特性,必须了解孩子的童心。
tulaoShi.com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之所以在满腔热情地塑造自己孩子的未来时常常表现出某种疑虑、担忧甚至无策,溯其源,就在于父母本身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的心理障碍。
怎么办?关键在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暂时回到童年世界中去,把自己的心理位置暂时换成孩子的心理位置,并以此提高自己对孩子童心的领悟力。
充分的理解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例如他们热衷于游戏,不管父母认可不认可,游戏总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即使是在入学以后,他们也不会离开游戏活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游戏横加阻拦,以为孩子越玩心越野,试图束缚其手脚,那么到头来只能造成对孩子童年的剥夺。
当然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引导和安排是必要的。什么是充分的理解?充分的理解就是要尽量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情绪一句话,就是要尽量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表现,抛开父母的主观经验,客观地反映孩子的本来面目。
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但是,期望如果脱离孩子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一律要求他们成龙成凤,不但不切合实际,而且还会使他们的正常心理严重受挫。而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便会失去信心,情绪一落千丈。
如果这种体验过多,势必就会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具有童心领悟力的父母,对孩子必定会有一定的期望,然而这种期望是合理的,是能够成为激励孩子的力量的。
因为这种期望基于实事求是评价孩子能力和照顾孩子需要和兴趣之上,是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孩子所必需的四大教育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
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
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
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
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
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如何使自己的宝贝变聪明?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家长在平时都有哪些错误的做法会让孩子变笨呢?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Tulaoshi.Com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人来疯”
妈妈的同事来家里聊天,正在玩耍的云云见有客人来,丢下手里的玩具,到大人中间,蹦来跳去,一会儿扮鬼脸,一会儿问客人自己的裙子漂亮不?一会儿往客人嘴里塞个苹果,没人理她,就站到客人面前大声地唱歌、跳舞,搞得客人很烦,又没法说,这就是孩子人来疯,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觉得很没面子,但为了宝宝的自尊,又不好发作。那么孩子人来疯怎么办呢?
人来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
两三岁的宝宝,虽然已经能够区分我的、你的,但是自我的认定还是主要来自客体,特别是成人的评价和肯定。如果妈妈平时很忙,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少,宝宝有了什么收获,得不到妈妈的关注,宝宝就会出现交往饥渴。
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宝宝觉得妈妈闲了,又有对宝宝态度很好的客人在场,就要把自己新学会的东西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客人出于礼貌,一定会表扬一番的,但是宝宝并不知道客人是出于礼貌才恭维他的表现的。被认可的喜悦让宝宝喜欢上了这种展示自己的方式,间接弥补了宝宝对于妈妈肯定的饥渴。从这个角度来讲,宝宝人来疯与缺少妈妈的关注有关。
宝宝喜欢热闹,当家里有新人加入的时候,宝宝要抓住这个打破孤单、寂寞的机会。可是,有的妈妈为了不让宝宝影响自己的事情,会很急切地对宝宝说:去,跟爸爸玩去,妈妈有事情谈!有事情?听了这几个字,宝宝更好奇了!
于是,他们很快就兴奋起来,主动与客人说话,拉着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妈妈不要怪罪自己的宝宝没有礼貌,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能移情,不会想到客人和父母有大人之间的事情要谈,所以只顾着满足自己的玩耍欲望。
有的宝宝习惯了一家人围着转的日子,客人来后没人理自己,感觉受到了冷落,但是又不能控制这种不好的情绪,就会想办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有的孩子发脾气,大哭大闹;有的则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弄出很响的动静;有的则找事折腾父母,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要吃东西。
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造成宝宝人来疯,都实现了宝宝自我表现的需要,激发了宝宝的求知欲望,锻炼了宝宝的思维,抒发了宝宝的情绪。但是,宝宝人来疯也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妨碍了大人做事,使得宝宝讨人嫌;另一方面人来疯次数多了,有可能上升为一种人格行为,见人就表现,造成人格缺陷,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交际。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哗众取宠、小丑般行为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不要强行制止宝宝
寂寞的宝宝受年龄限制,会有人来疯行为。这个时候,妈妈不能因为喧宾夺主、妨碍大人交谈、有失礼貌、让客人哭笑不得等,而训斥宝宝,更不能把宝宝驱逐出去。如果父母这样做了,会伤害到宝宝的自尊心,使得宝宝以后畏缩见人,影响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使客人感到尴尬、为难。
因此,对人来疯这类孩子的教育要从表扬人手,不仅要纠正他们的过分行为,还要教给他们怎样与别人交往的办法。
1.给宝宝表现的机会
宝宝的好奇心很强,但是持续时间又很短,如果妈妈给了宝宝表现的机会,宝宝的表现欲获得了满足,再哄宝宝离开就很容易了。
为防止宝宝反应不过来,妈妈最好在客人到来之前跟宝宝商量商量。商量的形式如果能让宝宝感受到妈妈对他的尊重,宝宝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妈妈说:宝宝,一会儿有个阿姨来家里跟妈妈谈工作上的事情,到时候,你跟阿姨打个招呼,把你这几天学习的舞蹈表演一下,然后就回自己房间玩耍,客人走了,妈妈就和你一起玩,好不好?当宝宝表演完了之后,妈妈可以说:真不错!宝宝该自己去玩耍了,等下一次我们学一首歌唱给阿姨听,好不好?妈妈有言在先,又遵守了约定,宝宝转换起角色来,就容易了。
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父母不要把宝宝排除在外,而要把宝宝当成主人,和妈妈一起招待客人。当和父母一起张罗给客人让座、倒茶、拿水果、帮忙拿东西的时候,宝宝不但学会了待客之道,而且因为做了主人、参与了招待客人而有了一种成就感,成就感会催生责任感,以后宝宝就懂得了待客之道,乖乖为客人服务,而不是打扰客人。
2.平时多和宝宝一起玩
妈妈平时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宝宝说说话、玩玩游戏、唱唱歌、遛遛弯等,让宝宝感受到妈妈很爱他,宝宝心里有底了,知道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就不会过于黏妈妈。
有的妈妈对宝宝比较严格,较早地给宝宝立了各种规矩,使得宝宝感到压抑。客人来了,父母碍于面子,就会对宝宝疏于管教,宝宝可以调皮、可以说笑了。于是,宝宝就盼着有客人来,他们会抓紧这个时间尽情舒展自己童真快乐、活泼好动的天性了。宝宝自控能力较差,难免把握不住玩乐的分寸,不小心就成了人来疯了。
如果平时,妈妈娇惯宝宝一点,让宝宝随意表露自己的喜乐,不随意惩罚宝宝,只是告诉宝宝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出问题就不惩罚宝宝,宝宝被关注、被宠爱的心理获得了满足,就不会轻易人来疯了。
3.妈妈不要太虚荣
很多妈妈为宝宝有点才艺而骄傲,当家里来客人了,为了展示宝宝的机灵聪明,就让宝宝表演给别人看。受到表扬后的孩子,会把这当成获得荣誉的最好的办法,有的孩子甚至迫切地希望家里来人,当家里有人来了,表演欲就上来了。
所以说,妈妈不经意的行为,有可能成了宝宝人来疯的促因。妈妈在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宝宝这样的引导,即使要夸奖宝宝,也要多夸宝宝很努力,少夸宝宝表演得好、漂亮,以免宝宝虚荣。
4.扩大宝宝与外界的接触,改变他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式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宝宝很少碰到自己不熟悉的人,所以一旦看见陌生人,就显得很兴奋,他们没有和不认识的人或者不熟悉的人交往的经验。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在节假日的时候,多带宝宝出门,逛逛公园、商店,拜访亲友,让宝宝的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对于碰到陌生人这样的事情也感到十分习惯,这样就不会在家里来了客人时表现过于活跃了。
如何避免由媒体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 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 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TuLaoShi.com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