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过程中,宫颈发生轻微裂伤几乎不可避免,通常裂伤浅且无明显出血,不作宫颈裂伤诊断。出血较多的宫颈裂伤发生在胎儿过快通过尚未开全的宫颈时,严重时可向下累及阴道穹隆,上延可达子宫下段而致大量出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包括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和(或)胎膜残留。
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产后24小时内流血量超过500ml,继发出血性休克及易于发生感染。随病因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多在分娩过程中已有宫缩乏力,延续至胎儿娩出后,但也有例外。出血特点是胎盘剥离延缓,在未剥离前阴道不流血或仅有少许流血,胎盘剥离后因子宫收缩乏力使子宫出血不止。流出的血液能凝固。未能及时减少出血者,产妇可出血失血性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头晕、脉细弱及血压下降。检查腹部时往往感到子宫轮廓不清,摸不到宫底,系因子宫松软无收缩缘故。有时胎盘已剥离,但子宫无力将其排出,血液积聚于宫腔内,按摩推压宫底部,可将胎盘及积血压出。
出血特点是出血发生在胎儿娩出后,此点与子宫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有所不同。软产道裂伤流出的血液能自凝,若裂伤损及小动脉,血色较鲜红。
表现为血不凝,不易止血。
从产后数日到1月左右;剖宫产、子宫切口感染、坏死、裂开,多则于手术后20日左右,胎盘息肉出血可在产后数周至数月。
常反复出血,或量少而淋漓不止,或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后者多见于剖腹产术后伤口感染裂开者,大多每次出血量在500ml以上,严重者可达2000~3000ml而致血脱;并发感染时,恶露臭、秽污,有低热。妇查子宫大而软,宫口松,血液来自宫腔,或有胎盘组织;血液检查,出血多时血色素及红细胞总数下降,呈失血性贫血表现;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检查,子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及积血,子宫复旧不佳,或子宫肌壁裂开。
了解感染与贫血情况。宫腔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检查了解官腔内有无残留物、子宫切口愈合状况等。若有宫腔刮出物或切除子宫标本检查。主要与生殖道肿瘤出血相鉴别。产后24小时内流血量超过500ml,继发出血性休克及易于发生感染。
原则是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加强宫缩是治疗宫缩乏力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通过如上处理,多能使子宫收缩而迅速止血。若仍不能奏效可采取以下措施:
(1)填塞宫腔
近代产科学中鲜有应用纱布条填塞宫腔治疗子宫出血者,若需行此术则宜及早进行,患者情况已差则往往效果不好,盖因子宫肌可能其收缩力甚差之故。宫腔填塞纱布条后应密切观察一般情况及血压、脉搏等生命指征,注意宫底高度、子宫大小的变化,警惕因填塞不紧,纱布条仅填塞于子宫下段,宫腔内继续出血,但阴道则未见出血的止血假象。
(2)结扎子宫动脉
按摩失败或按摩半小时仍不能使子宫收缩恢复时,可实行经阴道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法。消毒后用两把长鼠齿钳钳夹宫颈前后唇,轻轻向下牵引,在阴道部宫颈两侧上端用2号肠线缝扎双侧壁,深入组织约0.5cm处,若无效,则应迅速开腹,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即在宫颈内口平面,距宫颈侧壁1cm处,触诊无输尿管始进针,缝扎宫颈侧壁,进入宫颈组织约1cm,两侧同样处理,若见子宫收缩即有效。
(3)结扎髂内动脉
若上述处理仍无效,可分离出两侧髂内动脉起始点,以7号丝线结扎,结扎后一般可见子宫收缩良好。此措施可以保留子宫,保留生育能力,在剖宫产时易于施行。
(4)子宫切除
结扎血管或填塞宫腔仍无效时,应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可犹豫不决而贻误抢救时机。
(5)修补缝合
止血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缝合采取与血管走向垂直则能更有效止血。会阴部裂伤可按解剖部位缝合肌层及黏膜下层,最后缝合阴道黏膜及会阴皮肤。
部分残留用手不能取出者,可用大号刮匙刮取残留物。若徒手剥离胎盘时,手感分不清附着界限则切忌以手指用力分离胎盘,因很可能是胎盘植入,此情况应剖腹切开子宫检查,若确诊则以施行子宫次全切除为宜。胎盘嵌顿在子宫狭窄环以上者,应使用乙醚麻醉,待子宫狭窄环松解后,用手取出胎盘当无困难。
若于妊娠早期,则应在内科医师协同处理下,尽早施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于妊娠中、晚期始发现者,应协同内科医师积极治疗,争取去除病因或使病情明显好转。分娩期则应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出血稍多即作处理,使用药物以改善凝血机制,输新鲜血液,积极准备做好抗休克及纠正酸中毒等抢救工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产后出血的预防涉及到积极处理第三产程,以及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如产程延长、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病史以及多胎妊娠等。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包含三个主要的干预措施
1、婴儿娩出后的一分钟内应用催产素或者其它宫缩剂;
2、受控制的脐带牵拉助娩胎盘;
3、胎盘娩出后子宫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