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儿童差异大
几年前,德鲁克曼和丈夫带着一岁半的女儿比恩去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海滨城市度假。
夫妇俩带着孩子下馆子吃海鲜,可是没等菜上桌,比恩就开始“造反”。先弄翻小盐瓶,接着撕开砂糖包,把糖撒得到处都是,随后挣脱出婴儿椅,一心要在餐馆里走,一不留神,她又跌跌撞撞地奔向餐馆门外的码头。
德鲁克曼注意到带孩子就餐的法国人大多能悠闲自得地享用美味,他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椅子里,等着上菜或者吃给他们的那份食物。
美国孩子和法国孩子的区别不仅在饭桌上。在游乐园里,法国孩子不像比恩那样爱乱发脾气,德鲁克曼的法国朋友很少因为孩子要什么东西而匆匆挂断电话。
美国人带孩子拜访德鲁克曼家时,往往不时停下谈话,去管孩子争吵这类事,或者扶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圈,或者坐在地上陪孩子一起搭积木。而法国人来串门时,大人尽可以边喝咖啡边聊天,法国孩子高高兴兴地自己在一边玩。
并不围着孩子转
德鲁克曼的女儿现年6岁,一对双胞胎儿子3岁。这些年她一直留意美国人和法国人教育孩子的区别,把心得写成一本书《养育宝贝》,今年2月出版。
她在书中写道,法国人与美国人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理念有些不同。法国人认为,大人不能总是围着孩子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自得其乐。一名巴黎妈妈对德鲁克曼说:“晚上的时间属于父母。我女儿愿意的话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但那仍是大人的时间。”
德鲁克曼的法国朋友、美女律师德尔芬·波尔谢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玩时也开心。”
孩子行为有“框架”
一个星期六,德鲁克曼去位于巴黎东郊的波尔谢家串门。进门时,波尔谢的丈夫正在看电脑,1岁的孩子奥邦在一边睡觉,3岁的保兰在厨房帮妈妈做茶杯蛋糕。
当保兰试图插进德鲁克曼与波尔谢的谈话,波尔谢就说:“再等2分钟,宝贝,我们正在说话呢。”口气亲切,却极其坚定。
波尔谢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培养孩子耐心,比如他们会给孩子买糖果,但是要求到下午4时加餐时间才能吃。
法国人在孩子很小时就规范他们的行为。两三个月大的孩子就能睡整晚,因为父母不会一听见他们醒来哭就去抱,而是尽量让孩子学会醒来后接着睡。
美国人倾向认为孩子有没有耐心是天性,全看父母运气。
德鲁克曼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妇多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居住,与一个美国家庭交情不错。两家人约好一个周末聚会。这对法国夫妇至今忘不了美国朋友的孩子“为所欲为”的样子:不停打断大人说话、吃饭不定时、什么时候想吃就打开冰箱。
“让我们吃惊和看不惯的是,他们的家长根本不拦着。”他们说。
法国人谈到教育子女时爱说“框架”一词。他们给孩子制定严格的“框架”,但在“框架”内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认真严肃树权威
邻居弗雷德丽克给德鲁克曼上了一课。
一个星期天,德鲁克曼带着2岁的儿子莱奥去儿童游乐园。他让莱奥在沙坑里玩,自己和弗雷德丽克聊天。莱奥非常好动,老想往沙坑外面走,每次往外走,德鲁克曼都要追上去把他拽回来,与弗雷德丽克的谈话屡次中断。
弗雷德丽克告诉德鲁克曼,对孩子说“不”要坚决,于是等莱奥再要“逃跑”时,德鲁克曼把“不”的声调提高了许多,可惜没起作用。“看见了吧,办不到,”德鲁克曼沮丧地对弗雷德丽克说。
弗雷德丽克解释,用坚决的口气说话不等于大嗓门,而是说话时,家长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权威,认真地发出指令。
德鲁克曼细细体会弗雷德丽克说话的意思后,等莱奥再去试图离开沙坑时,她用平静但是相当严肃的口气制止他。莱奥小心翼翼地看了妈妈一眼,似乎终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继续在沙坑里跟其他小朋友玩。
“那一刻,或许是头一回,他变得像个法国孩子。”德鲁克曼感叹道。
推荐阅读:8类孕妈注定不能顺产
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常听到一些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说:“你看看人家XXX,怎么人家能得高分,你就考这么点儿分!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你看XXX,人家多听话,你要多向人家学学!”
还有的家长,当她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请了家教,她就赶紧给孩子约了补习的老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绘画,她也让孩子学起了画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背不少英语单词,她赶紧又让孩子补起了英语。“砝码”就是这样给孩子逐渐加上的,而且越加越重。自从小孩上学后,隔三差五的就会拿回一张检测小卷来,不是今天没写声调,就是明天漏道小题,很少有全对的时候。再看看老师每次在网上发布的检测小结,这次10个全对的,上次12个全对的,心里就会暗暗惋惜:唉,就差一点点儿,回头看看那张天真的小脸儿,摇摇头,把心底的那份惋惜甩掉,用笑脸和称赞的语气对他:“宝宝真棒!这么难的音节你都写对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要是能把声调再写上,就更好了,是吧!”得到的是那样开心的笑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育”是什么?作为老师、作为妈妈,我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这里的“快乐”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也不仅仅是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推荐阅读:孩子的逆向思维从游戏开
我坚守这样一个信念,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身为家长的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这就是发现自己孩子所独一无二的优势,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
亲子教育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家长都要欣赏自己的孩子,这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前提。不要为了个人的攀比心理就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要看到孩子自身的优点和特点,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华罗庚或贝多芬。要让孩子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要教导他们该做什么。
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育者:“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也让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做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应该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常言道“母子连心”,父母应该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孩子想要的,什么是孩子不想要的,与其将孩子与别人的做比较不如善于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长处,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