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并非是天赋秉异,大多数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影响。家长应从宝宝学龄前就开始注重培养社交能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一、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1、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用以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
3、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们宠着爱着,呵护着,要啥给啥,惟恐待慢着他。他们从出生那时起就生活在一个“独立王国”似的单元内,是这个“王国”里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良的习性——不合群。如:有的孩子比较自私,不让别人碰他(她)的东西;有的孩子有点霸气,爱发小脾气;也有的孩子不爱说话,见人就脸红,害羞腼腆等表现,这些不良的习性将阻碍着他们今后的社会活动。所以,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4、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
既然社交能力这么重要,家长要如何培养宝宝社交能力呢?
二、如何培养宝宝社交能力
1、增加与孩子的主动接触:坚持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通过乳房或怀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发特有的快乐反应,由此体验最初的社会接触。妈咪还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后精神好的时候,让孩子看着你的脸,然后慢慢移动头,以此吸引他的视线追随。
妈咪更应该经常和孩子面对面地对视着说话。要面带笑意,用轻柔和蔼的声音,逗孩子多笑、多动。这种笑与刚出生时嘴角浮现的奇妙的浅笑不同,那是一种自发性的笑,而逗引下的笑是一种“诱发性”的微笑,它体现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快乐。
2、回应孩子的所有反应:当孩子咿呀自语时,妈咪应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主动与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务,也要及时用声音回应他,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发音的兴趣。当孩子发出近乎“爸”、“妈”的声音时,虽然可能是出于无意识,并不具有语言的指向性,但此时也要尽可能回应、模仿,使他了解声音在与人沟通中的作用。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妈咪要有相应的反应。比如,注意观察孩子不同的哭声,尽量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以培养母子感情,促进孩子对人的友善和信任。
4、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给孩子穿上满裆裤,告诉孩子在大小便前要告知妈咪;训练孩子自己坐盆,尽量保持白天不尿裤子。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但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交活动的需要。
5、教给孩子应有的社交礼仪:平时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动作,如挥手再见、摇头表示“不”、拍手欢迎等;妈咪离开时可以亲亲孩子,回来时向他问好;家人的礼貌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6、带孩子的参加社交活动: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儿,这样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但一定要确保安全,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即使弄得浑身“脏兮兮”也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一时还不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也不要着急,只要孩子还有兴趣来,慢慢地会和谐起来的。
7、理解孩子的特点及需要:当孩子参加成人的社交聚会时,可能会对身边的生人感到陌生和害怕,可以早去些,让他先对环境有个熟悉的过程,再把他介绍给客人;也可以将客人介绍给孩子,让孩子逐渐习惯。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8、经常性地赞许和鼓励:当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宠物等表现出爱和关切时;或当家里人进门,孩子帮助拿拖鞋时,要及时给与鼓励并表扬,强化孩子表达爱意的行为。在对孩子好的“社交”表现赞许的同时,对不好行为的要从表情和言语上表示出不满。
以上介绍了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个性,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但是,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没有及时抓住良机对幼儿进行生动的现场教育,听任教育资源白白地流失和浪费,实在可惜。怎样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呢?
一、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与别人交往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独生子女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进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利用这种资源,首先是放手让幼儿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孩子与孩子思维方式相同,相互容易沟通和理解,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既能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又有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孩子在游戏玩耍时,常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分配角色等,这时,就要引导孩子从中学会独立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礼让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其次,与家庭以外的成人进行交往,是幼儿教育资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如让孩子从小学习和养成对大人有礼貌,学会去分辨和判断社会角色,选用称呼,学会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时要说"请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学会尊重大人和长者,如不干扰成人的活动,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总之,使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学会判断和分辨社会角色如男女老幼、亲朋邻居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品德素质和发展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其记亿、想象、思维、表达以及意志行为。
二、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
这里说的是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如:怎样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称谓招呼别人;当别人正在活动时,能以适当的方式请求参加;当轮流使用器具、玩具或活动时,能耐心地等待;当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会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并在用后及时归还;当集体使用玩具、用具时能与同伴共同分享,不独自占有;当同伴提出加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时,能乐意接受;在活动中能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而又不盲从,并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愉快地与同伴合作。
三、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提供较多的交往机会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创设不同的环境。班级可开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如:庆祝节日、运动会、创造性游戏、外出参观、组织观察等。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加深幼儿之间的共同感受,增加相互帮助的机会。让幼儿在学习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纠纷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别人的意见,加深幼儿之间的友谊。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对能力较差的个别幼儿,可先在班内为他们创设一个说悄悄话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他们从不愿意交往到和个别人交往,再朋与个别人交往到与几个人交往,最后逐步过渡到与集体交往,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还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去帮老师办事或传话。鼓励他们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孩子们的交往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些孩子因为性格、环境等原因,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常常表现得胆小、紧张,家长希望能尽快改变这种胆怯的习惯,能大方自然地与人交往。那么,家长应怎样帮助孩子呢?
1、 对于性格原因造成的胆怯行为,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纠正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威吓孩子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 因环境原因造成孩子的胆怯行为,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作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 父母应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作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早教必备小知识
1、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每个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早教计划,这需要家长和早教中心都能够注意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把孩子年龄阶段细分,跨度不大的早教机构,比如悦宝园早教中心,他们的教育课程设计很完善科学,年龄阶段划分很科学,每个课程的递进关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2、早教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宝宝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的误区,诚然早教有着开发智商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旁支,早教过程就像是一颗大树,我们要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丰富有益的教育营养,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稳。若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培养神童宝宝”的口号,它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其教学品质如何更是值得商榷了。
3、早教不是书面教育
寓教于乐是正确的早教理念,悦宝园早教中心也是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不剥夺孩子玩耍的乐趣,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早教应当以“情”为先,以养为主,重在品质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像是语言能力,乐观的情绪等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如果早教都是书面教育,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重视游戏与体验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4、早教中心的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主要教育体系,因为孩子跟父母有着天性的吸引和依赖情绪,父母的行为处事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孩子个性的养成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父母工作压力大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再忙碌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和信任,家长期许的目光正是他们进步的动力。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