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是宝宝的天性,但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宝宝太贪玩会影响学习,因此经常阻止宝宝玩游戏。只是,你知道吗?宝宝贪玩是智商高的表现哦。
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研究证明贪玩的幼儿智商高
贪玩的幼儿多智慧。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玩也是一种学习
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我们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看来杂乱无章,但却都有一个“序”。孩子的发育成长也有一个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项适合他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导活动。如乳儿期(0-1岁)是情结交往活动;婴幼儿期(1-3岁)是摆弄实物活动;学前期(3—7岁)是游戏活动;学龄初期(7-12岁)是基本学习活动等等。每一项主导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只有积极地参与前一项活动,才能为后一项活动的开展准备好必要的心理条件。因此,有些大人觉得玩浪费时间,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琴呀画呀的,但是家长们忘记了一点,如果取消或剥夺了孩子的玩,硬要把基本学习活动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往往“欲速则不达”,造成孩子负担太重。由于对家长布置的学习不感兴趣,又无力抗争,只能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做出种种不如家长心意的表现,如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注意力不集中,你前面提到的坐不住、发脾气等。
其实,玩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本身不也是一种学习吗?比如许多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你扮医生,我扮病人,你当汽车售票员,我当乘客等,这时游戏就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通过不同人物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时塑造孩子的行为大有好处。如有的幼儿园老师讲,原先怕打针的孩子,扮演过“大夫”以后,再打针时变得勇敢起来了。游戏中有时为了一个玩具或一条游戏规则可能会发生争执,在解决争执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如何处理好群体关系,也发展了同情、合作、尊敬、关心别人的个性品质。
现在,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父母恐怕不多,但要分清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教育,更不是放任不教育,而是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给予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家长可以辅导孩子进一步学习,并为之创造好的条件。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强迫学,只能是事与愿违,成效不大。明智的家长应该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之中。可以针对具体事物教孩子认识,描述,比较、启发他提出问题。再大些,做各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游戏,与小伙伴对话,和动物交朋友,促进观察,想象记忆等能力和心智的发展。脑子便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中接受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如见到鹅时背一首“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唐诗给孩子听;见到小燕子,教支“小燕子,飞呀飞”的歌曲,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知识。这比在家里让孩子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也乐于接受。
当然,理解、顺应孩子的好玩心理,决不意味着听之任之,家长就大松手。当孩子三四岁以后开始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时,还应当把玩和学合理的安排、以免相互冲击。有的孩子玩起来上隐,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对此,父母绝对不能迁就,以防玩心太盛,由好玩变成毫无节制的贪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活动应逐渐增大比重,直至过渡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龄阶段,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编辑推荐:
全职奶爸培养的孩子智商高?
5个标准 看看你家宝宝是不是高智商
宝宝智力高的20种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拓展而不是人为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把玩变成孩子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很多高明的父母教子成才的一个秘诀.很多天才少年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越“玩”越出色,最后“玩”成英才的。
案例:玩中成长的英才
王志纯1978年12月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湖北某研究所的副所长,母亲是武汉一知名作家。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父母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小志纯在无忧无虑、快乐活泼的气氛中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夫妇俩十分留心在欢愉的气氛中通过玩各种游戏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小时候,王志纯最爱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捉迷藏的游戏。过家家,时为了能“领导”比她大几岁的孩子,她还非要当“妈妈”不可。有一次捉迷藏时她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出不来了,大人在外面遥控指挥,她好不容易才把门打开。还有一次在姥姥家捉迷藏,她竟躲进面缸里,成了一个“小面人”。她玩水、玩沙、和泥巴,有时弄得浑身是泥土;她还经常跟大哥哥、大姐姐去小河里捞鱼,把捞来的鱼放在罐头瓶里养着。母亲从不过分责怪她,只是帮助她冲洗满身的泥土。有一次,她邻居家在水泥地上打煤球,留下许多圈圈,她竟不顾刚换了新衣服,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弄得满身是煤灰,还乐得直向母亲表功。母亲问她为什么在地上打滚?她笑着说想在身上印上“花”。父亲告诉她:这种想法很好,但把衣服弄脏就不对了,你可用白纸在地上去拍一下,照样能看见你愿意看的“花”。那时她还不到两岁,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她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垒积木更是王志纯最常玩的游戏。为此,母亲给她买了各种积木,有建筑的,有拼动物图案的,有拼字的,以便在摆积木的过程中培养她的创造力以及耐心、细心和严谨的习惯。通过摆积木,王志纯结合图示认识了许多字,后来竟迷上了识字,把识字当成最快乐的游戏。母亲给她讲字的形状特点,让她猜字谜,讲宇的形体故事,有时将图片和汉字设计成游戏让她做,偶尔也让她用粉笔在地上写03岁时她就能识近800字,大多数字都是在游戏和看《娃娃画报》、《幼儿智力世界》等杂志时学会的,几乎没有几个宇是硬教的。
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又给她购置了各种儿童钳工工具和材料,指导她玩各种汽车模型,锻炼她的灵活性和设计能力。母亲还购置了一套“小护士”用品和器械,让她学如何做“护士”,有时母亲也参与到游戏中做“大夫”或“病人”,让她“听诊”、“号脉”、“打针”,看她认真的样子,母亲十分高兴。王志纯十分细心,学习态度十分严谨,考试时会做的题几乎不丢分,这和她从小受到的训练不无关系。
通过各种游戏,王志纯不仅获取了各种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由于身体的活动,她的动作变得更灵活,反应也更敏捷,肌肉也逐渐发达,骨骼也变得结实起采。
上小学了,王志纯的父母仍然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三年级时,王志纯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迷上了电子游戏。在对待电子游戏的问题上,她的父母跟多数家长持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玩电子游戏会增长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一开始,王志纯就特感兴趣,她好奇心强,第一次看到游戏机就喜欢,就着迷,就上了瘾地玩。那时候游戏机加卡带,接在电视机上,玩坦克大战,玩俄罗斯方块,玩红心牌……市场上只要出现了一种新游戏卡,父亲就买一种,买回采父女俩就抢着玩,比赛着玩,看谁先过一道关,父亲在电子游戏上很舍得花钱。
王志纯从9岁开始玩电游,常常是为了游戏当中的某处难关,她会苦思冥想,反复寻找最佳途径过关,不厌其烦。但王志纯把玩与学习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就是完成学习任务后再玩,不用大人多讲。在玩电游的过程中,她养成了把任何一桩事都做到最好的习惯。
就这样,王志纯在学习、游戏两不误的情况下,顺利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考到重点中学以后,王志纯虽然学习任务加重了,课外时间减少了,但对电游的兴趣并没有因负担的加重而减弱。
王志纯对电游采取了一种既热爱又俯瞰的态度,所以,她不像有的孩子那样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她不为电游所累,只从中得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王志纯正是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从玩开始,在玩中学、玩中乐,把游戏和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令同龄人艳羡的成绩。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