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老师健康网医药前沿3月11日讯 孩子掌握一门外语是好处有很多。 但是学习外语是否能让孩子的心态更加阔达?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大学最新研究表明,比起单语儿童,双语儿童更喜欢与那些讲母语和有母语口音的人互动,而不是与同行带有外国口音。研究作者,心理学教授Krista Byers-Heinlein和Diane Poulin-Dubois表示,他们研究最初认为,比起单语同年龄人,双语儿童是较为开放的态度。然而,研究结果却证明孩子是更愿意与那些分享他们的母语口音的人互动。这项研究发表在杂志《前沿心理学》上。
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五、六岁之间的44名蒙特利尔地区儿童中的两种面孔在电脑屏幕上,一个在读孩子的母语口音的短语,而另一个读取相同外国语口音的短语。研究人员特意选择了一个外地口音,这能让不熟悉任何面孔和声音之间的儿童和不同的联想。参与的孩子被要求指出他们希望和哪个人做朋友。大多数选择了与他们的母语口音对应的面孔。
那么,为什么双语儿童反对外国口音存在偏见?据Krista Byers-Heinlein说,这可能与儿童偏爱熟悉有关。
“孩子们往往喜欢与喜欢他们的人进行交互,并且可能会觉得重音作为局外人的标志,”她说。
另外,本研究对父母也产生影响。由于儿童缺乏自我意识,提醒自己,口音是性格的肤浅的措施,家长应教导孩子更直接和有关的口音。
Krista Byers-Heinlein说:“我们展示偏见的早期,它可能是要教育所有的孩子,无论他们的语言背景、口音、以及它并不会比一个事实更能反映任何有关这个不说自己母语的人。”
亲子沟通是父母和学龄前儿童交流的方式,正确的亲子沟通可以帮助增加亲子感情。别小看亲子沟通这件事,高效的亲子沟通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一、亲子沟通的窍门 1、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2、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4、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5、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6、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7、回答时要注意方式。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8、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语气。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9、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尤其是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父母说父母的,我做我的”的习惯,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10、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11、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之外,在亲子沟通时家长还要注意哪些误区呢? 二、亲子沟通的误区 1、和青少年在早上讲话,尤其是当他还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动或还没睡醒。孩子的生物钟比成人延后,他们在晚上较爱说话。应选择此时跟海子沟通。 2、直视他的眼睛。因为孩子在你不盯着他们时,才能打开心房,所以最好并肩坐着谈话。 3、等他们不分心时才和他们约时间谈重要的事情。家长应在孩子活动的间隙和他们谈谈,因为孩子喜欢在打球、吃东西时,有人和他们分享感受。 4、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或说“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继续谈”。父母应该让孩子发泄,耐心听孩子说“我很烦”、“我很困扰”。 5、问一般的问题,如“你今天学校怎么样”。不要泛泛问问题,而是要用正面的态度问特定问题,如“你的老师怎么说你这次的成绩”。 6、当你认为孩子已经讲完了,就开始讲你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发泄情绪、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表达完,所以尽量在其他时间再说自己的想法。 7、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跟孩子谈大范围的话题,如电视节目、运动、音乐、美食甚至政治,这更有助于彼此了解。 8、给他们不需要的建议。赞美之词比啰啰嗦嗦的建议更有用,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 9、不要以为你知道现在孩子的想法。用开放式的语句鼓励孩子谈他们的世界,如“你的同学怎么说”。 10、拿困扰孩子的事开玩笑。孩子内心很敏感,容易受伤,你拿困扰他们的事开玩笑,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重视他们的事。 由此看来,亲子沟通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哦。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