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由于幼时放松管教而无所专长,倒是在某些“旁门左道”上功力不浅。在他们看来,一个陔子跑得再快,跳得再高,足球踢得再出色,都不及学习成绩单上的几个好分数。所谓“专长”仅指课堂上老师灌输的、社会上诸多父母所倡导的概念,知识与前途仅属于此。而这一切都要求孩子必须规规矩矩,不可越雷池一步,道理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
从小坐得正,长大行得端。
自由散漫令你一事无成。
因此,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循规蹈矩”地按照社会观念所描画的路线一步一步前进时,便也真的放下心来。
而另外一些做父母的则为纪律对孩子的束缚深感不安。他们发现被纪律约束的孩子有碌碌无为的倾向——缺乏想象和创造力、感情麻木、性情忧郁,尽管没有给家庭惹祸招灾,却也不曾给自己和父母带来什么可以夸耀的东西。
我们从这两方面情况可以看出,纪律之于孩子以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映在父母要求孩子“守规矩”的态度上。这种爱护和关心方式,由于建立在某种“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其所得的效果便也往往似是而非。
孩子不会满足于父母给他们安排的活动范围,他们要求行使自己有限的、也是天生赋予的权利。而有时父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规矩”,正是束缚了他们的要求。并不是孩子天生“不守纪律”,而是父母难于把握“爱护孩子”和“不守纪律”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在分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健康的}目互关系后指出: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把纪律理解为财心理、智慧和性格上的磨炼,以便使孩子成长为善于自我控制和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及活动的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他认为,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无保留的爱,那么他就会使自己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在遵守纪律方面,并不感觉那是一种束缚。这样他们便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听从父母的教诲。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性格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对孩子在某些时候表现的自由散漫,应加以分析,有时甚至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做父母的能够做到在任何时候都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在一些事情上予以宽容和谅解,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责任心,使之学会自我克服及自我约束。这样,他们在学习、与人交往和处世方法上,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对严格的纪律也能适应。而那些执意要让孩子循规蹈矩地行事的父母,到头来总会失望。一事无成的并非仅仅是孩子,还有这些一心望子成龙的善良父母。因此,父母们在要求孩子学会遵守纪律、自我约束的同时,首先要懂得和学会:
允许孩子的一时散漫,理解孩子的某些要求。
强加给孩子的“规矩”,尽管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也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遗憾。
孩子并不一定不能接受父母的严厉,只是里面要包含轻松的成分。
在“规矩”之内,使孩子尽可能自由。这听起来矛盾,做起来难,但其结果正是你所期望的。
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尽管你的“规矩”并不少。
在小时候,懂礼貌的孩子总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不懂礼貌的孩子总会被大家呵斥。我们都曾经是小孩,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
孩子的礼貌不是训出来的
当孩子遇到生人不敢打招呼时,请不要随便说孩子没礼貌,因为这会很伤害孩子的心。
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还是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大人常常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比较不怕生的孩子,还顺着大人,腼腆地问声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往后缩。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礼貌”之类的话。
我们都曾经是小孩,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大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应该承受呢?爸妈同心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实。但在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不听话),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语言的暴力。以羞辱为手段的语言暴力,在伤害孩子尊严的同时,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漠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小孩子对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才能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三、罪恶感的建立。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同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大人一再说自己无理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1、以身作则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当父母的首先要改正不良的行为,积极参加公共事业,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合理的管束
孩子犯错时,不要以暴力攻击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把孩子当作朋友,告诉他这件事是错的,以后不许做,如果再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3、给孩子讲故事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成功人士或古代贤人的故事,能激发孩子的斗志,从而使孩子好好学习。
4、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习惯要从小做起,身为家长要耐心教育孩子们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做了会违法,并且还有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