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都不给孩子读故事听以及太早停止阅读,都是大错特错的。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为孩子朗读描述为“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应保持的一种习惯”。
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因此,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你现在应该可以了解为什么当孩子大一点之后仍应该继续读故事给他们听了吧。听故事时,除了家长和孩子(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你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最后,这些词会传输到他们的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故事对于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增强儿童阅读兴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的,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讲故事。
第一、用他喜爱的玩具做故事主角。
有时,我们想教育孩子,直接讲道理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一个玩具来编故事。儿子5岁时,常常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玩,让人担心安全。我和他谈了几次都无济于事,于是,就以他最心爱的玩具——一只缝制的大熊猫为主角,编了几个大熊猫迷路的故事讲给他听。每当故事讲到这只大熊猫在市场上迷了路,或者进错了院子时,我总是听见他呵斥他的玩具。后来,他果然不再到处乱跑了。
第二、讲有关孩子本身或家庭里的真实事情。
幼儿总是喜欢听大人讲家庭生活的片断。这样的故事能使他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真实性。每一位家长都能讲出许多家庭生活中的趣事。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这样开始你的故事,“我记得当你……的时候……”这乍听起来不像故事,其实就是故事,而且会使孩子听得入迷。
第三、只讲开头,让他尝试故事接龙。
在给幼儿讲他熟悉的故事时,可在最有趣或最惊险时停下来,让孩子试着将这个情节讲完。例如:“你和我那时候正要过马路,忽然……发生了什么?”另外,还可以将孩子熟悉的故事的开头讲出来,然后要求他讲出故事的结尾;或者,由孩子讲这个故事的开头,由你来讲结尾。这样讲故事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接受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幼儿感到自己也有讲故事的本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孩子就能自己编故事,并讲给你听了。
讲故事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首先故事应该短一些,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其次,故事的主角应该是他们所熟悉的,例如;孩子本人、孩子的玩具或孩子熟悉的人;再有,故事情节要简单。其他方面,全凭你的想象力与孩子的兴趣来决定。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