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一件事总是来回地思考,总想想清楚再做,可怎么也想不清楚,而且做完后还总是去思考这件事,非常痛苦,也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感觉自己像有神经症冲突的思维方式,这是不是一种个性特质引起的?(上海 小黄)
李子勋回复: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思维是一种意识意象的碎片在流动,它似是而非,不系统也不逻辑。它和我们所处的境遇相关,被外部刺激引发,瞬间而来,转眼即逝。比较麻烦的是有些人试图把所有的内部意识都理性化起来,或把所有的思维片段都逻辑化起来,这样做的结果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一直是混乱的,或是自相矛盾的。人在醒着的时候,流动的意识片段是一种“醒着”的内心感觉,并不值得去关注与分析。混乱的思考是生命对复杂外部的一种直达反应,你无法摆脱,正如你无法摆脱你自己。可以做的是减少对它的关注与觉察,不要对思维本身感兴趣,要对自己的生活、人际、爱情、事业感兴趣。有时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你身体的影子,它总是跟着你,如果你老去看它,你就连走路也不会了。
人们容易在读心理书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某些特征投注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读了心理的书对自己做了一种神经症的标准描述,我会想这种描述是你从书上学习到的,越说它你相似的症状会越发显著,这是一个创造发明的过程,绝不是你读书自省发现的过程。不理睬你的描述是一种对症状的治疗。同理,放弃这个解释,假装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神经症思维这个词,换一种解释看看感受如何。比如,你是个特爱动脑的人,总能关注到自己想法间细微的差异,或者你善于把一件事情辩证地思考,为的不是选择极端,而是取其中道……能够理解在思维的对立性之间还有巨大的非对立性思维存在,一种看似正确的解释之外还有海量的更多的类似解释,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