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试验田”
当初准备怀孕时,就听人说孩子的教育要从零岁开始,也就是说,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应该接受教育了。那时正好一个同事的女儿大学毕业,顺利考过了同声翻译资格,顿时成为炙手可热且薪水丰厚的特殊人才。同事在大家惊羡的目光里,讲述他当初如何对女儿实施英语启蒙教育,并一再强调,从孩子出生时就给他一个说英语的小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他的话对我启发不小,想想自己当年申请就读国外某高校时,就是砸在了托福成绩上,现在决不能让孩子再重蹈覆辙了。我暗暗发誓,将来一定把孩子培养得说英语就像说中文一样流利,然后送到国外深造。
于是,儿子尚在我肚子时,我给他的胎教就是听许多叽里呱啦的洋文。
1995年3月19日,儿子呱呱落地,给我们带来无限幸福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所有的教育计划有了一块没长任何杂草的“试验田”。我跟老公约法三章,平时和儿子说话尽量用英语。老公提出异议,认为多此一举,再说他那点英语底子恐怕难以应付。我说为了儿子我们可以边学习边提高。老公还想申辩,可看到我眼里的坚定目光,只好作罢,他答应尽量配合我的“国际人”计划。
幼苗初长成
老公姓汤,儿子出生后,顺理成章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字“Tom”。从此,每天Tom长Tom短的,根本忘了还需要一个中文名字,以至三年后不得不上户口时,才绞尽脑汁给儿子定下一个中文大名。
两岁之前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像约定的那样,我们在儿子面前说话尽量用英语,家里每件物品都标上英语标签,还专门买了很多正宗英语口语和歌曲的磁带,每天按时播放给他听。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之前不是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吗?
儿子一岁时,我不得不回公司上班,公婆主动提出要来带孩子,这让我心里多少有些打鼓。公公还好,是多年前的老大学生,年轻时还留过两年洋,有不错的英语基础,所以教儿子学说话的任务基本由公公来承担。不懂英语的婆婆可就为难多了,但也尽力配合我们的教育计划,她开始戴上老花镜跟着公公现学现卖。所以等到Tom开口说话时,已经能准确无误地叫爷爷为“grandpa”,知道吃苹果要说“apple”,糖果是“candy”等,对此,我自是欣喜不已。
挫折总是难免的
当别的孩子都在听童谣时,小Tom的英语磁带已经有十几盒了。但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接触的事物一天天复杂,我们的英语水平开始应付不过来了。而且大环境也不支持,比如可看的电视节目全是汉语解说,出外时别人也都用汉语来逗他。儿子似乎也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中感觉到一些茫然。老公劝我顺其自然,他没有我当年因为托福成绩不过关痛失留学机会的伤心事,又怎么能体会到我的心情呢?为此,从未争吵过的我俩还真真切切地吵了几架。
在艰难中前行
可事实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竟成了“试验田”里独自耕作的孤家寡人,老公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放弃和儿子说英语了,生硬而蹩脚的洋文哪有母语更充分、更贴切地表情达意呢?而我却始终固执地坚持着。
应该说,儿子真的是个聪明的孩子,好多拗口的英语单词和句子都能说得很流畅,而且发音特别纯正,我仿佛看到“试验田”里,一棵幼苗正一天天顺着我的设想茁壮成长,真的没有让我白费心血。
为给儿子增加实战机会,我常趁周末带儿子到附近高校的英语角操练口语。对那些经常有外国人出没的地方,我更是不会轻易放过,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带儿子到麦当劳吃快餐,碰上外国朋友就让儿子主动去“sayhello”。
强扭的瓜就是不甜
可是,儿子五岁时,开始对这种填鸭式的英语教育有些反感,后来甚至连他最喜欢的麦当劳也不感兴趣了。看到儿子痛苦的表情,我也开始有些动摇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本风靡一时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上市了,我赶紧买来一本全家传阅。书中说主人公的成功,良好的英语基础帮了她不少忙。我的信念因此又重新坚定起来,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把英语讲得更有趣一些。我学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叫声逗他乐,甚至还搬来一些笑话来激发儿子的兴趣。比如我给他讲,有个小朋友英语不好,经常闹笑话,别人问他“howareyou?”怎么翻译,他回答“怎么是你?”;再问“howoldareyou?”呢,他说“怎么老是你?”。
但这种兴趣培养似乎没起到多大作用,儿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有时会恨恨地闭口不说任何话。老公对我这种做法也反感至极,几次责问我为什么狠心对儿子如此苛刻,让他这么小就背上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难道说一口流畅的英语比一个快乐的童年还重要吗?
儿子六岁时报名上一年级,面试老师问他有什么特长,我自豪地说英语不错,能够进行一般的对话。于是那老师夸他“veryclever(非常聪明)”,并用英语问他“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怎知平时还算大方的儿子竟然一声也不吭,让我非常尴尬。回到家里仔细分析,这问题对儿子并不难,可他为什么竟然卡壳了呢?问儿子,他恨恨地说,听见英语他就烦,还求我再也不要用什么破英语折磨他!
儿子那一刻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那种委屈、绝望、无可奈何……难道自己真的是在做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一语惊醒梦中人
那天晚上,正好看到一档关于家庭教育的谈话节目,那位资深教育学家的一段精辟的点评令我陷入了深思。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案,一个孩子一条道路,别人很成功的经验放在你的孩子身上,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当成验证别人经验的“试验田”。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儿子有他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为什么非要委屈他踩在别人的脚印上往前赶呢?儿子决不应该成为我的“试验田”啊!我决定彻底放弃了。
如今又是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11岁整,是六年级学生了,他像野外的白杨一样健康而阳光地成长着,各方面都备受老师和同学称赞。更重要的是,儿子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热情和感激,眉宇间时时跳动着的顽皮笑意,说明他内心是愉悦而幸福的。这让我感到很庆幸。
专家点评:一位琴童获得了国际大奖,我国某大城市随即兴起“钢琴热”,一年售出钢琴20万架,十年后却未见“小钢琴家”问世。湖南有位精心打造“神童”儿子的母亲,使13岁的儿子考上湘潭大学,毕业后考取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班,然而,儿子读研期间却被学校“劝退”。不堪母亲的高压,儿子先后两次离家出走,母亲一心要儿子成为华罗庚式科学家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北京王极盛教授对考入清华北大的300名“状元”的调查分析表明:他们的智商大多为中等水平,并非“神童”;绝大多数人的父母是工人农民,没有大款和教授;父母不给孩子压力,家庭较为民主平等。
这就说明,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
现代父母多以功利目标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把自身的价值取向转嫁为对子女的要求,一相情愿地为他们铺设前途,太执著于学习成绩和学校品牌,并竭尽全力,费尽心机,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就产生焦躁不满情绪。父母们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童年快乐及个性自由,孩子背负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压力及重任。压迫感的递增激化了心理反叛、代际冲突、厌学、逃学、出走、抑郁……据报道,有一名小学生每日处在紧张心情中,居然白发丛生。
父母应是儿童心理学家,懂得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若强制性地拔苗助长,会毁掉一棵好幼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放飞心灵与思想,审度自己“爱孩子”的背后是否掩藏着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学习成绩好自己脸上才有光?
教育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成才。“高考状元”们多有良好的心态,刻苦耐劳的品德,把学习视为自己的责任。这是值得一心只望子女拿高分,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的父母们深思的。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 一天最多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