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也有性体验
也许父母们觉得难以相信,但是,性的确不只是成人的事情。“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是有性欲的,但是这种性欲和成人理解的性欲完全不同。比如,婴儿的性欲表达,是他需要被爱抚,爱抚会让婴儿的身体产生快乐的感觉。”徐维东这样解释“性”对于孩子的意义,“有的家长发现三四岁的小孩子有‘自慰’行为,特别担心,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抓自己的生殖器就和抓痒是一样,抓痒让他舒服,抓着生殖器可能让他觉得更舒服,他为什么不抓呢?”
而身为上海市青春期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志刚曾经听到过一位母亲充满担忧的讲述:一天,这位母亲和自己的小女儿在一起看电视,忽然,小女孩把妈妈的脸扳过来,来了个标准的亲吻动作。这位母亲被女儿的举动吓了一跳。而更让她担心的是,女儿告诉她:“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好开心哦。”
“很多家长觉得性方面的事情,是要孩子长到一定年纪才需要了解的。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小的孩子就会有性体验。”张志刚说。
抓住性教育的黄金时间
北京市在部分试点学校推出了性教育课本,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对于这样的举措,两位专家都表示赞同。不过,张志刚还是特别指出,对于孩子的性教育,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几乎每个父母都会被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很多父母的回答是捡来的。其实,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黄金时间。事实上,孩子会那么问,正说明家庭的气氛是健康的,家长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对于“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难倒了很多年轻父母的问题,张志刚在讲课时不止一次地讲起过一位加拿大母亲的故事:8岁的珍妮问她的妈妈:“我知道婴儿是在妈妈肚子里长的,可它是怎么进去的呢?”“是这样的,当爸爸和妈妈相互亲热的时候,他们喜欢靠得很近,接吻拥抱。于是他们做爱,爸爸把阴茎放在妈妈的阴道里。妈妈肚子里有许许多多微小的卵子,爸爸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叫精液,精液能使其中一个卵子长成婴儿,就这么些。”珍妮神情严肃地思忖着妈妈的话。“我明白了。”她说。
像讲日月更替那样讲性问题
除了“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有关性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作为孩子在性问题上的启蒙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性教育。比如,女孩子初潮的时候,母亲可以给孩子解释什么是例假,它意味着什么。“你说得越真实,越坦然,孩子也就越放松。”徐维东表示,如果家长和孩子谈论性的问题,就好像谈论吃饭睡觉,孩子接受这些信息时也会很放松。
“家长们要明白,在很多时候,你在讲一个事情时的情绪,比你实际讲的内容,更能影响孩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给孩子讲性问题的时候,自身的态度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张志刚说,“给孩子讲性问题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在情绪上做好了准备——你能否像讲日月更替那样的自然常识一样来和孩子讲性的话题?”
除了直接讲解性知识,性教育的外延其实很广。张志刚说:“上海的相关部门曾将古今中外和爱情有关的名篇佳作编入语文教材,这是做了件大好事。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让青少年在认识性的时候,伴随着美好的憧憬。精神层面的丰富,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对性问题的困惑,让他们对性的需求得到升华。”
成功的性教育好似“打疫苗”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连小孩子都能很快学会上网搜索资料。主动地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张志刚比喻说,让孩子对健康的性知识“先入为主”,就好比给他们打了疫苗,会让他们有能力抵御那些不健康的信息带来的负面效应。
专业的机构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一些孩子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看到一些情色的文字或画面,会想入非非,甚至产生想试一下的念头。但是,有一个男生的反应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个男生说:“这些文字里说的内容我早就知道了。这些内容一点也不美。”这个男生的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医生,从小就适时地对儿子进行性教育,使得他对那些负面的信息有了“抵抗力”。
那么,怎样的性教育才是成功的性教育呢?张志刚提出了三方面的参考指标。首先,性教育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概念:人类的性是美好的。这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第二,要告诉孩子,性是成年人爱情的结晶。这样的表达,是在通过暗示让孩子了解,这是成年人的事情,要等你长大成年后才可以做。第三,性是要负责任的。妈妈会因此怀孕,小宝宝会因此诞生。
在性教育中,如何避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张志刚提醒说:“有些老师在说到这个问题时,会用香蕉来演示如何使用避孕套,这种示范动作往往会带着搞笑的成分,会伤害孩子对性的美好的感觉。其实,没有必要非做这样的示范。只要告诉学生,如果真的需要用到避孕套,可以注意盒子上的文字说明。”
提到幼儿早教方法,很多人都会想到如何教会孩子认字、背诵儿歌、学习英语等等,很少有家长意识到对孩子行为和心里上的教育,如果独生子女都备受家庭的宠爱,经不起一点的风吹雨打,也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当然也不会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欺负,这样下去孩子们又要怎么去适应当今这个残酷的社会呢?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上,一定要让孩子先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呢?
1、当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样,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这样才可以做到宽容,才可以真正的去体谅别人,虽然体谅别人在小宝宝那里看似有些苛刻,他们不一定能懂得什么叫做体谅,但是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被打,自己会很疼,那么他打别人别人也会疼,这就叫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家长应该这么去做这么去教育孩子。
2、想要让宝宝做个大度的人,家长首先就要大气一些,不要因为孩子受委屈就冲动的找人评理,小孩子打打闹闹有分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家长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即使自己的宝宝受到了小小的伤害也不足为奇,今天是你家宝宝受伤,也许某一天你的宝宝让别人受伤呢?所以事情发生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冷静,其次再去解决问题,吃亏就是福这句话家长一定要记住,不要心疼孩子受的那一点点伤,教育才是第一位。
3、让孩子多交朋友,在幼儿园小朋友很多,让孩子学会去交朋友,试着跟每一个小朋友去玩,不要搞独立,在小区内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也可以帮助孩子去找一些适合他们一起玩的孩子,让他们去做好朋友,宝宝在交往中会学到很多东西。
4、多让孩子见世面。多带孩子走走看看,让他们对新生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别总小家子气,孩子们在感受新生事物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些领悟,在日后的实践中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宽容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风度,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只有真正的做到宽容才能受人尊重受人爱戴,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宽容,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上,一定要让孩子先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呢?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