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社科院作的一项专题调查表明,男生首次遗精年龄从10年前的14.3岁下降到13.86岁,女生初潮的年龄由10年前的13.38岁下降到现在的12.28岁。调查显示,对于第一次“生理变化”,“有心理准备不恐慌”的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9个百分点。被调查者“关心性方面的事情”的年龄也由14.71岁下降到14.01岁。市第三人民医院石岐心理门诊李真主任说,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营养充足,其生理发育相应也提前了。
据全国7—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青少年青春期明显提前,而心理社会发展却呈现相对推迟现象。李真主任说,孩子们生理上的成熟,更显示出其心理发育和人格发育的不均衡。缺乏同情心、意志力、诚信以及与人沟通合作交往的能力等,都阻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找出心理幼稚的原因
李真主任认为,社会和家庭环境是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父母通常仅专注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教识字、教英文、音乐、画画,却唯独忽视了对儿童心理的培养。
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许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其包办一切,甚至对孩子说出此等话语:“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情可以一概不管。”这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和懒惰的心理,不利于其培养独立的人格。同时,孩子长期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况,上学后,突然面对与同龄人相处、学习等各方面压力,适应不了便会产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挫折等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很多时间跟孩子玩耍,孩子仅能呆在家里,终日与电视、电脑游戏为伴,缺乏与外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
心理教育从娃娃抓起
与追求成绩分数的高低相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诚信、有爱心、有同情心等品质更为重要。李真主任指出,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应该放开手中权力,和孩子平等互动地交流,要鼓励孩子多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凡事包办,适当给孩子增加挫折感。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父母应该让其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孩子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提示或帮他分析,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当孩子做事不能坚持时,父母应该为其打气,鼓励其到达胜利的终点。
同时,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在自然、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和同伴玩耍。在交往中,能加强孩子处理争端、协调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能有所提高,也能体会到合作和团结的乐趣。
家长在空余时间可以参加各类亲子讲座,与其他父母共同交流教子心得。对于一些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李真主任提醒,家长最好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检查治疗,免得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神经心理的正常发育与体格生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情感、思维、判断和意志性格等方面,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和体格生长一样,神经心理发育的异常可能是某些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发育规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在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先于其他各系统,新生儿脑重已达成人脑重25%左右,此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
脊髓随年龄而增长。在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在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二)感知的发育
1.视感知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瞳孔有对光反应,在安静清醒状态下可短暂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20cm内的事物。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后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已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5岁时已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感知发育 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3~16个月时可寻找不同响度的声源;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听感知发育和儿童的语言发育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果不能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内或之前得到确诊和干预,则可因聋致哑。
3.味觉和嗅觉发育
(1)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4~5月甚至对食物轻微的味道改变已很敏感,为味觉发育关键期,此期应适时引入各类食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2)嗅觉: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3~4月时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月开始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4.皮肤感觉的发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触觉已很灵敏,而前臂、大腿、躯干的触觉则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出生时温度觉就很灵敏。
(三)运动的发育
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1.平衡与大运动
(1)抬头: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
(2)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
(3)翻身:7个月是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或从俯卧位至仰卧位。
(4)爬: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
(5)站、走、跳: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
2.细动作 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6月龄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月龄时能说简单的单词,如“再见”、“没了”。18月龄时能用15~20个字,并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4月龄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而到3岁时几乎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说有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1.早期的社会行为 2~3个月时小儿以笑、停止啼哭等行为,以眼神和发音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7~8月的小儿可表现出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等;9~12月时是认生的高峰;12~13个月小儿喜欢玩变戏法和躲猫猫游戏;18个月的儿童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附近时可独自玩很久;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
2.注意的发展 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将所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3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年儿童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的发展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5.想象的发展 新生儿无想象能力;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6.情绪、情感的发展 新生儿因生后不易适应宫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情绪中,表现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摸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是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情绪遂趋向稳定。
7.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幼儿时期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故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一) 1、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著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它的成长过程。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3、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