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孩子都是伴随玩具长大的,如今的“电子一代”在视听玩具兴起的大趋势下,还能寻觅什么样的玩具?记者邀请有关幼教专家支招。专家们认为,适宜的玩具能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促进大脑的发育,得到乐趣和成长。总体来说,幼儿玩具宜简单,不宜高精尖。
益智类玩具是首选。家长可以和孩子互动讲故事、看图画书、听儿歌等,既增进亲子感情,又开发幼儿智力。
动手类玩具不可缺。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喜欢重复性的简单玩具。简单的玩具不断翻新花样,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如魔方、拼图、七巧板等,变化无穷,又对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度很有好处。
还有专家推荐社会类玩具,这些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情境设计的玩具,让孩子体验生活,认识身边环境并吸收相关的生活经验。如小小厨房工具可以让孩子们一同“掌厨”,享受合作的乐趣;家长们也可拿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当道具,组成“超级市场”,进行各种角色扮演类游戏。
幼教专家还建议,家长要善于开动脑筋,开发玩具的多种功能。如可以用拼图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根据完成的图案内容编故事,进行多元开发。有兴趣的家长不妨尝试自制玩具,比如利用普通纸、挂历纸等制成拼图、纸飞机等,等孩子大一些,还可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体验制造玩具的乐趣。
孩子对玩具爱不释手,似乎有多少也不能满足他们。偏爱哪类玩具、怎样玩耍,都能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的性格发展有一的关系。
儿童的天性是玩。通过玩,孩子们感触现实、认识世界,增长才智;而玩的时候是不能缺少玩具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不一,选择玩具及玩法自然不同。
比如:婴儿眼睛喜爱追逐色彩鲜亮的物品,手中摇动能发出响声的玩具。1岁的孩子不仅看,还要动手去拿,那是想亲自感觉一下物品,体会物品的质地、温度。2——3岁时开始对能活动的玩具感兴趣,似懂非懂之间什么都要摸摸。3岁以后的孩子更是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玩具,摆弄甚至拆毁东西是因为他太好奇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我一定要弄明白。”于是,便出现了在大人看来的“破坏”行为。
1、喜欢怀抱绒毛类玩具的孩子,有可能是一些感情丰富、细腻、依恋、温情的人。绒毛玩具常常是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即可当做玩具,也可以视为伙伴;可以哄着它玩,也可以用它来发泄情绪,能满足孩子不同时刻的感情需要。另外,绒毛玩具特有的柔软质地,对性格孤独、胆怯,渴望关怀的孩子有安慰、稳定情绪的作用。
2、喜欢拼装玩具的孩子,通常好奇心强,容易被吸引,注意力保持较久,做事比较有耐性。拼装玩具需要孩子脑、手、眼配合,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塑料拼装玩具的色彩漂亮、反复拆装且较安全,是幼儿的必选玩具。3岁以内的儿童随搭配,到4——5岁时就可以要求他们根据图型安装成一个“命名”的物品,也可以鼓励他们发明创造“自编”图形。
3、有的孩子喜欢运动性玩具,比如说:球、车、枪、剑、棍、棒等物。这些孩子从小好动,经常做出踢、跑、跳等动作,被家长认为“不安稳”。他们通常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对内心的情绪不加掩饰,动作就是他们的“言语”,是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孩子喜欢简单的玩具,他的快乐源于活动本身,玩具在其中只是一个“饰物”。
4、还有的孩子喜欢电动玩具,一按电钮开关,玩具就可以让他们开心一刻,但这类玩具的缺憾是只能看到“表面热闹”,无法探知其内部秘密。也有的家长因为电动玩具价钱最贵易损坏,就只让孩子看着家长操作,而不让他亲手触摸。这样做的结果是只搏得孩子一乐,他对玩具的兴趣不会维持太久,更不要说培养探索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