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9日),在由广州市文明办、市妇联等联合举办的“2012年首场广州市家庭教育大讲堂”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著名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一筠为现场1300名家长解读“青春期密码”时提醒,公开“放电”较安全,私下“放电”很危险,她呼吁家长和老师鼓励少男少女的公开交往,同时,注意为他们的交往建好三道“防火墙”。
无知少女手术后就上体育课
“目前,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龄化趋势越演越烈,正是由于性教育渠道不畅通所致。”陈一筠说,她和她的团队从1997年开始就与北京一家大型的妇幼医院合作追踪发现,这么多年来在该医院做人流手术的女性中,未成年人的比例竟达40~50%,而且近年来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年纪越来越小。
“在广西南宁调研时我们听到已有9岁少女堕胎的案例,而表示对此‘负责’的是一个13岁男孩。”陈一筠说,这些无知少女们偷偷做完手术后便马上回去上课,甚至上体育课,“这种严重伤及身体的举动,正在使这些未来的母亲毁及自己当母亲的权利。”
陈一筠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异性交往是一种必需。她说,少男少女处在十多年的“性待业期”,性冲动、性压力甚至“性风暴”都困扰着孩子,如果他们没有正大光明的途径去缓释,就会从歪门邪道上去爆发。
建议教会建立三道“防火墙”
陈一筠建议,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要教育他们学会建立三道“防火墙”。
第一道“防火墙”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即对18岁之前的中学生,告诉他们,“性交”是成年人在确定人生伴侣关系之后才能有的一种行为。除“性交”外,还有其他释放性压力的方式,第二道“防火墙”,就是避孕和紧急避孕。让他们学习一些关于避孕与紧急避孕的知识,“有备无患”;第三道“防火墙”就是在3个月内终止妊娠。
“人流低龄化”,当然是一个问题,却非可以纯粹讨论的问题。众所周知,“人流”一贯被附加了太多意涵:在最基本的生理、医学定义外,诸如贞洁、情操等等说辞,也被无辜加之于上。久而久之,一方面人们羞于启齿,另一方面却也乐于“非议”,诚可谓是诡异的分裂!
陈一筠教授的结论,算不得“惊人之词”。“未成年人,性意识提前,性行为过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引起了广泛热议。追根溯源,靠谱的解释很多,或归罪于“公共媒介的引导不当”,或理解成“社会风气变化的附带效应”……除此,“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败”,也一贯是被强烈质疑的对象。
但,真正的困境,绝不在于“为后果寻找原因”,而在于“找到原因后难有作为”。或许可以说,“人流低龄化”只是一个“凝固的结果”——肇始于特定土壤,且在短期内,无法根绝、难以逆转的“土壤”。终究,特定年代,有特定的产物,有些“产物”是独立于大背景的偶然存在,另一些则是发之于内、根植于上的必然。人们,既无法重塑公共媒介的从业伦理,又无法左右那抽象的社会风气,即便“家庭、学校教育”可以调试,空间也是小之又小的。
专家的建议是,少男少女交往,要建立三道“防火墙”。该建议实则无甚高明,本质仍不外是,“充分告知、科学性教育”那一套。正确却效力有限!于此,全社会已有所发力,即便努力的程度尚待深化。而,超越此类自然而然的“对策”,更具实际效果的“改进路径”,才是真正迫切的“需要”。那么,一个认知前提就必须厘清,即当人们忧心人流低龄化,到底是在担忧什么?是性行为的低龄化?还是,人流对未成年的身体伤害?
不同的人,关注不同的方面,也有人兼而担心两个方面。立场有所差别,所持有的对策建议当然各异。一石二鸟之计终究是少,“毕其功于一役”的奢念也是虚妄,所以审视“人流低龄化”之祸,“伦理主张”和“健康诉求”先当剥离。因为,对未成年人性行为的正确引导,注定非朝夕可成;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未成年人人流”的危害降到最低。就技术层面而言,实现后一目标,难度可期、可控。
多次人流,子宫内膜受到很大的损伤,怀孕的“土壤”就会越来越差。以后,不孕的几率就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