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
2.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学校里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有的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与惶恐,特别是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时更不知如何是好。作为家长在孩子刚入学的这一时期,就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常关心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及时解决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有些事情在大人眼里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一生的一道坎,不能草率了事。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较为胆小的学生,他们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本来就不强,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是很难去面对新环境的。这将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障碍,也将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诸多不良因素。
3.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求知欲,来源于儿童内心的积极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就是使孩子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心理要求。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比如给孩子讲名人伟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孩子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或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读书。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可以多角度来着眼。比如说语文科的学习,帮助孩子明确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的交流工具,培养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为学好各门功课打下基础。只有让孩子真正知道学好语文有多么重要,他们才能努力学好它。其它功课也是同样的道理。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身,可是一种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孩子能自己去养成的。孩子的天性是“玩”,“对于他们来说是比学习更具吸引力的”。因此,孩子会常常出现为了玩而不做作业,或边玩边做作业的现象。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和孩子好好谈谈心,善意地指出孩子这些不良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这样有多么不好。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订出几条要求。这样还不行,家长还必须花较长的时间做一个尽职的督促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孩子适应了新的环境,明确了学习目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小学生活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幼升小家长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给孩子讲故事之类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入小学前 宝宝需要掌握的数学技能
在幼儿园虽然并不强调孩子要学会多少东西,掌握多少知识。但是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学好数学概念是很重要的。
7岁前,孩子不可不做的N件事
学龄前是孩子的黄金时代。上小学以后,孩子可能就要告别无忧无虑了——学习压力开始来了,面对的挑战更多了,父母的期望值更高了,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了……
“孩子要上学了,你准备辞职吗? ”近日,一位准小一生妈妈在某热门教育论坛上发帖称,“小儿马上进小学了。最近圈子里的好多妈妈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干脆辞职当全职妈妈,给孩子当照顾主力军。有一个妈妈是学校里当会计的,正常上下班,还有很长的假期,但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辞职了。非常纳闷,真需要做如此牺牲?大家来谈谈,真要做到此地步?”“辞职帖”很快引来长达14页136个跟帖,很多妈妈表示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纠结,但最终真的辞职的,还是少数。
发帖者王英(化名)表示,多方权衡之下,已决定9月份辞职陪读,等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高年级,自己将重返职场。
[事例]
为了孩子上学,真要如此牺牲?
王英的纠结始于年初。“我儿子学习习惯不是特别好,对于他自己感兴趣的画画,一坐能坐上几个小时,但是做其他事情就耐心不足。现在的孩子,智力方面没多大差别,关键还是在家长,如果一年级时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到了两年级很难纠正过来,起步落后了,往下没有自信了,估计就更难提高了。”
王英并不认为自己过分焦虑,因为,自己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陪读定成败”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有两个孩子,现在老大上五年级,老二上两年级,两个人学习成绩天差地别。因为老大上一年级的时候,朋友忙于业务工作,疏忽了孩子的监督,也没有和老师及时沟通,后来孩子的成绩就一直很差,学习特别吃力,每次作业做到12点,成绩也一直不见好,弄得家长也很苦。等到老二上学时,她就特别上心,不出去工作,专心在家调教,一回家先让孩子把作业做了,然后再允许她做其他事情,老师一有反馈,马上沟通解决,现在成绩都在班上前几名。”
后来,王英专门咨询过这位朋友:“是一年级学好了,后来学习就很顺的孩子多,还是一开始不大好,到后来高年级变好的多?”这位朋友告诉她,以她的经验和了解,前者居多,后者则很少很少。
百般纠结后决定辞职陪读
王英目前的工作不是特别忙,双休日也有保障,但是即便如此,她仍觉得,每天要到晚上六、七点才下班,但小孩子三、四点就下课了,这段时间正是预习、复习、完成家庭作业的“黄金时段”,如果上班就无法监督孩子。王英说,自己身边很多准小一生的家长,现在都很焦虑,如果有幸进了一个不错的小学,却没能学好,那之前为“幼升小”所做的种种努力都白费了。
对于家庭来说,夫妻一方辞职,将产生不小的压力。在王英家中,为了她辞职的事,也开了好几次家庭会议,她的妈妈始终反对。“我妈是传统的事业型女性,不赞成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她觉得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培养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如今却要回家带孩子,她很难理解”。而王英的丈夫则持“不干涉”态度。“我辞职了,家里的压力就大了,但是他也考虑到孩子的培养问题,说让我自己做决定”。“与其在公司耗时间,还不如干脆辞职把孩子带好。”如今,王英已下定决心辞职陪读,现在学校里竞争这么激烈,诱惑又很多,如果没人监督,小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不过,王英也表示,自己不想一直在家当“黄脸婆”。她打算等到孩子顺利度过小学低年级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后,就回归职场。
最后总要松开手
作为一个女孩的妈妈,看到王英的故事,会从感性上认同她。尽管后者只是一个个案,却是众多面临升学的孩子家长心态的一个缩影:纠结、焦灼、无奈。这些背后隐约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作为一个记者,从理性上看,似乎不全然如此。 “孩子学习好”和“全靠家长陪”之间是否能画上一个等号,目前看来更多只是一个问号。因为每一个孩子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个体,如何成才,自有规律?无法一一对号入座。
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我这个妈妈身边,“工作妈妈”、“工作爸爸”还是主力军。有更多的个案能够证明:“不靠家长陪”,孩子学习一样好。
还有,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解决、面对,爸爸妈妈不可能永远陪在身边。仿佛最初,当小孩蹒跚学步时,我们不也是最后放开了手,他们才能更好地走吗?
这是老生常谈,但有用。
[家长观点大碰撞]
■支持:小学低年级很关键
王女士:一、二年级确实很关键。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进度很快,许多作业都需要大人在一旁辅导,双休日还要在外面上各种培训班,自己又要忙工作又要陪孩子,实在太累了!
李女士:工作是老板的,孩子是自己的,在她小的时候,培养好她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现在家长努力工作,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有个美好的未来,不如陪孩子一起长大,陪她一起展望未来。
■反对:不能为了孩子放弃自己
刘女士:如果孩子的学习要靠妈妈辞职来帮忙,那么他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呢?如果父母一天到晚盯着孩子,亲力亲为的事情太多,不但会使孩子渐渐丧失主观能动性和自理能力,可能还会引起孩子的抵制情绪。
欧女士:妈妈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的正常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让他看到早上要准时起床、安排起居、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出门上班。下班后要安排晚饭、和家人相处,这一切都是榜样。
■理想主义:找份离家近、下班早的工作
丁先生:辞职不辞职,关键还是要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个人的人生追求。
吴女士:可以在工作和孩子学习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找一个离家近、下班早的工作,既可以照顾到孩子、又不会全然牺牲自己。
编辑推荐:
姥姥陪读,效果如何
孩子上小学前应做哪些准备?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