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这安静的夜晚,你依偎在妈妈怀里,你还要问你是怎样的孩子吗?是呀,宝贝,当柔软的手臂环绕妈妈的脖颈,你稚嫩的身体贴紧妈妈的胸怀,你美丽的眼睛闪烁出纯洁的光芒,你不就是妈妈的宝贝呀!孩子,有一天你长大了,坐在妈妈眼前,你还要问你是怎样的孩子吗?是呀,你已经长高了,健壮了,目光也是成熟的,可你还是妈妈的宝贝,你是让世界上所有妈妈都向往得到的宝贝。他们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你,也投向我——可爱的孩子,你给妈妈带来了怎样的荣誉呀!
孩子给予世界的美好,更多出自他们心底的纯洁和善良。基于社会的普遍认识,大人也要求孩子从小要学会接受别人,要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人。“先人后己”,尽管孩子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却知道那是一种荣誉——所谓受人赞美的奉献精神。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这便要求孩子们先要学会自我埋没,不论是否愿意,先要给自己施加一定压力,去做那些尚不理解的成人事情。四岁的孩子也可能被教以“孔融让梨”的道理,而做父母的则不一定会将他们的心爱之物让给他人。譬如,孩子想用爸爸的剃须刀当汽车,或者借用母亲的梳妆盒装玩具,父母都会用各种道理和借口告诉孩子“这不是你可以玩的,大人的东西小孩子不要乱动”等等。当小伙伴来家里玩,大人也总是把最大的苹果给别人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孩子最早的对于事物的迷惑认识。
大人总是有道理的。
“孩子从小要听大人的话!”不容置疑的告诫,像输液似的注入到孩子稚嫩的潜意识中。他们不得不遵从这般教诲,并有意识地模仿大人的言行。尽管那里面充满了矛盾,永远令孩子不解,但他们还是得到了所需要的,即大人的赞美。这是父母慈爱中发热的一部分,使孩子感受到无限温暖。
于是随着孩子日渐成长,这种模糊的社会观念,更在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意识中种下了根。他们开始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否定和轻视自己,否则周围的环境也会轻视他们,让他们被“不谦逊”、“个人主义”“标新立异”等等名声压得抬不起头来。这在孩子上学以后体会得尤其深刻。老师的方法远比父母多,且更“无情”。他们会制造气氛,形成一个令人在表面上似乎能接受,而私下里却深感压抑的“氛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集体环境中受到批评和歧视,他们相信老师的道理更甚于自己的父母。社会意识与家庭教养所获得的“效果”,显然不同。其中包含的压力感更重要,受到赞许或批评后形成的心理状态也更加明显。
我们也经常看到来自这方面的报道。
一个做母亲的可以置自己病重的孩子于不顾,而专程去另一个地方关心另一个生病的也同样需要照顾的孩子。一些父母为了工作,“忍痛割爱”,丢下家庭,在事业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而其家庭却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些事迹被社会大加渲染,过早地渗入到孩子内心深处,不仅使他们对社会的道德标准产生疑虑,同时也对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拿不定主意。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因为他们所想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放在“良心”的天平上称出分量,然后再拿到成人世界提出申请,那里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良心”和“社会”一致了,方可施行。孩子们必须记住这句话:在你们尚未能对世界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前,须得到大人引导。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父母们于是便充当了这种角色,教会孩子以虚荣造假。在他们本来纯洁无暇的内心中注入世俗的成分,然后再一笔一笔涂抹下成人的色彩和线条。
父母们在担忧孩子的将来是否会变得“虚伪”、“自私”和“无情”的时候,殊不知自己的诸多言行正是充当了这方面的“导师”。孩子们正不知不觉地接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实际上正是“强制灌输”的结果。他们“以身试教”的教养方式,正为孩子简单直率的内心加以模仿并接受。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说:“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他可能会感到难于爱别人。而能否爱别人,直接取决于爱自己的程度如何。”
因而,我们也看到了众多被自己同时也被生活抛弃的人们,在回顾自己充满磨难的一生时,会发出这般感慨:
一个不能自爱的人怎么能爱别人,一个不能爱别人的人怎么能够为别人所爱——同样,怎能为世界所爱?!
当我们第一次学会自我贬低,且为此而沾沾自喜时,我们就已被彻底贬低了,它使我们一生都抬不起头来。
我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我也想不起来曾为别人做过什么。
我在不停地努力“付出”,可它从来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意义。
孩子们总是说:“父母耽误了我们的前途。”我想加以批评,可不知说什么好,也许我过去说得太多了,这在他们看来实在可笑。我想这也确实可笑。
有句老话,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若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已经知道的东西,用圆周来表示不知道的东西,那么,当我们的知识增加时,圆的面积增大了,而圆的周长也随之增大了。与新陈代谢的速度一样,孩子越小,这个圆的半径越小,但其向外扩张的要求和能力越强,因而其学习潜力也越大。
要顺应这种要求,家长就应为其创设发挥的环境。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世界,而奔跑的骏马则能领略大地的辽阔,高飞的雄鹰则能感受到天空的广袤。在印度森林中发现的被狼养大的小孩,因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习性只能与狼相同,并且又错过了最佳发展的成长时期,因此当他到十四岁时,即使经专家培训也只相当于两岁孩子的知识水准。同样是在在人类社会中从小长大,环境与教育的不同,也会使孩子的发展完全两样。美国学者布卢姆经过细致的研究,认为智力的潜能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他的一个著名假设可以概括为下表: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是小大人,其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要认真了解这一规律,使我们所用的方法能够达成我们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即尽最大可能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为其成为“小天才”而创造条件。
儿童的发展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但由于遗传、环境等影响,会出现个别差异。在注重按照普遍规律培养的同时,注意孩子的个别差异也很重要。
1。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能力
众所周知,孩子越小,模仿能力越强。对于孩子的这种能力,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发挥得好,孩子就会走上正道;发挥不好,孩子可能一事无成,甚至走向犯罪。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道理,一则孟母三迁的故事作为佳话流传了两千多年。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三迁其居”虽非易事,但给孩子创造一些积极向上的模仿环境,避免消极的模仿环境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英雄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使孩子从小就有丰富的学习楷模。孩子的行为方式、观念、兴趣都会逐渐地有所指向,良好的行为品质与学习潜能的发挥是成正相关的。如在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孩子很快就会仿效,知道尊长;讲了瓦特的故事,孩子也会想看看烧水时壶盖跳动的情形等。但这些工作需要长期巩固暗示,以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选保姆学问多。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一般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难免要为孩子雇用一个保姆,这样,除了父母外,保姆就算是一位早期的老师了。保姆的言行在孩子身上很快就会像镜子一样照出来,而且以后也不容易改掉。举几个例子:王小林,两岁时父母雇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平时做家务很勤快,但在她洗衣服、收拾家里时,会让孩子收拾鞋架上的鞋,不到一个月,孩子便养成了玩鞋的习惯,蹲在地上,能把鞋摆来摆去玩上一两个小时也不烦,保姆走后,父母为纠正这一癖好不知费了多少力气,可惜收效甚微;阳阳,两岁时父母雇了一农村姑娘照顾他,阳阳到楼下玩时,常从垃圾堆里捡些东西回家玩,这个保姆不懂得及时纠正,弄到最后,孩子一到楼下,就老想到垃圾堆或路上捡些东西,遇到一些较脏的东西也要拿来玩玩,此习惯两年多还未能纠正过来。
因此,现在的保姆市场也讲究水准,这是自然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想给孩子创造好的模仿环境,选择保姆也有原则,需要多加琢磨。
为孩子找一些行为端正、聪明且稍大的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经常处于与同龄朋友的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中,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要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朋友的状况,把受“朋友”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2。胆大胆小,因材施教
有的孩子胆量太小,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而有的孩子则不计后果,闯劲有余,谨慎不足。两者都可视为性格弱点,要因材施教。要想做得好,只需记住孔子因人而异的教法,时刻仿效即可。
孔子有两大弟子,子路和冉有。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马上就去做吗?就言行合一去实践吗?”孔子告诉子路说:“你还有父母兄长在,责任未了,处事要谨慎小心,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呢?”另外一个学生冉有也向孔子问同样的问题:“听了您讲的这些道理,我要立刻去实行吗?”孔子说:“当然!你听了就要做到,就要实践。”因为孔子答复这两个学生的话完全不同,公西华听到以后觉得奇怪,就跑来问孔子说:“老师,他们两人问同样的问题,您的答复却完全不同,我越听越不懂了。请您原谅我,告诉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两种答复?”孔子说:“冉有的个性,什么都退缩,不敢急进,所以我告诉他,懂了的学问,就要去实践、去力行。子路则不同,他勇敢,他的精力、气魄超过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前进,所以把他拉后一点,谦退一点。”
因此,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要掌握好分寸。充分把握孩子的个性,是进是退,灵活掌握,必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3。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在1岁半~3岁之间一般会出现叛逆心理的表现。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是不好的,就担心、忧虑,甚至采用高压的办法,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论调。其实,叛逆心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本质上看,叛逆心理是由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发的。种种研究和我们的长期观察表明,这标志着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和发展高峰期的来临。家长和老师要顺应这种要求,提供丰富的文化刺激来满足孩子这种旺盛的求知欲,以达到充分发挥孩子学习潜能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叛逆心理会呈周期性地出现,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会出现一次高峰期,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成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采用高压或棍棒政策,就会压抑孩子所萌发出来的正常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严重的,有少数孩子因与家长闹情绪,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或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结兄拜弟,染上恶习,以致沦为社会的罪人或干脆以生命为代价以示抵抗。这就不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
4。防患未然
众多的新技术、现代传媒离孩子越来越近,网络也已经相当普及。因为孩子们好奇心强、意志薄弱,对一些不好诱惑的抵抗能力弱,所以应当注意网络的两面性,用网络这一工具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而避免其消极影响,防患于未然。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美国的情况。在美国,校园枪击案一再发生,色情、毒品和不良文化已困扰美国家长几十年。现在,由于有了网际网络和电脑游戏光碟,家长们更加忧心忡忡。虽然大部分青少年的网上活动是有益的,但上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色情、暴力和毒品方面的内容,时间一长,便会情不自禁地浏览一下,有的孩子便从此难以自拔。
家长们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防患于未然,专家有以下建议:
1)充实孩子的生活,消除孤独感。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斯莱德对七千个十几岁的孩子进行了五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平均每天有三小时是独自一个人在家。孤独感会带来感情真空。只要有效地消除这些感情真空,就可以避免他们做出糟糕的事情来。
2)家中电脑连上互联网后,将电脑安置在大人和小孩能共同讨论网上内容的房间里。
3)每一个网络浏览器都应将上网者访问过的网址记录下来。
4)家长需掌握有关电脑的基本知识来监督孩子们的上网情况。
5)采用网络过滤程序限制上网者访问某些网站。
6)家长可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并给予引导。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二)
4、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5、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鍊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6、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