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学习,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照单全收,因为他的人生才刚开店,需要库存。成人提供的库存是良善的沟通模式,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沟通;提供的库存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以那样的语言来应对进退。
台湾《中时电子报》刊载台湾李坤珊文章指出,幼儿的言行,往往就是大人的翻版,想教好小孩,第一步就是让他“有好样学好样”。
文章摘编如下:
在台湾花莲的车站,人声鼎沸中,一句清楚却不柔软的童音,直捣我的耳朵:“爸比,你很讨厌,你真没有用啦!”那个男人,在离我不远的几尺,叹叹气;我却不忍心抬头看他,因为他一定觉得很丢脸。
在美国离家不算太远的玩具反斗城,我和儿子排队等着结帐,前面一个大约10岁的小男孩,正在那东翻翻、西摸摸店家的陈列物。男孩的父亲顺口请他别乱动东西,他转过头来就对父亲说:“你闭嘴(Shut up)!”原本预料那个爸爸会大发雷霆,管教一番;但他也只是摸摸鼻子,一句话也不说。
一个人在青岛的车站等高铁,正忍受着闷热,一句话却像冰冷的冰柱,从后方清清楚楚的传来一阵寒意:“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我忍不住用眼角看了看那个满头大汗的妈妈,和她伺候着的太上皇。
从台湾新竹演讲完,与朋友跳上出租车,那个明眼的司机从我们的简单对谈,就嗅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语重心长的问我们:“每个小孩小的时候都还好啦,都还会听话;但等他到了青少年后,就管不了,愈变愈坏了。这是怎样啦?”我和朋友两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他。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家里都有青少年,他们虽然有着青少年的不稳定“荷尔蒙”,但都没有愈来愈坏。
幼儿说话伤人--因为大人生气就用骂的
上述那些骂爸妈、把爸妈当佣人的幼儿,以及愈变愈坏的青少年,他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成为那个样子的。是他们身处的环境,养成了他们不尊重他人、口出伤害语的“习惯”;是成人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允许孩子养成了那自我中心的态度和出口伤人的习惯。
幼儿会对成人口出伤害语“你没用啦”、“我讨厌你”,那是他学来表达生气的方式和用语。从他生活环境中成人的行为里,学会了生气就以“骂”的方式来表达;从成人的嘴里,学会了生气就以“伤害语”的方式来对应。
“你没用啦”这句话,应该是孩子从爸爸或妈妈嘴里听到的吧!当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有一方常在幼儿面前以这种语言数落另一方时,孩子也敞开他的学习频道,同时在学习“这是生气的方法”、“那是生气时可以说的话”。
幼儿的学习,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照单全收,因为他的人生才刚开店,需要库存。成人提供的库存是良善的沟通模式,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沟通;提供的库存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以那样的语言来应对进退。
幼儿不尊重人--因为大人凡事以孩子为中心
幼儿会对成人极尽所能的要求:“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那是他养成的、凡事要以他为中心点的生活态度和用语。从他生活环境中成人不断替孩子做、替孩子想的行为里,孩子学会了他自己的需要是宇宙的中心点;从成人不断道歉的嘴里,学会了成人没达到要求,就以“那是大人的错”的思考模式来解释。
“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这句话,应该也是孩子从成人嘴里不断的听到类似“好啦,我已经尽量快点了。”所得到的结论吧!当成人以无谓的牺牲奉献,替孩子做一切的事时,孩子也敞开他的学习频道,同时在学习“我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的需要要靠他人来满足”。
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从生活环境中成人的眼里看见、认识他自己。因为幼儿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能力?他需要一块一块的、像拼图一样,拼出自我形象、自信及自尊。
那么,在教育幼儿方面,成人应该如何做呢?
1、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3、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4、教育子女“学会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5、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
6、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
7、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让幼儿养成等待的习惯、替他人考虑的习惯。比如说,你正手忙脚乱的在炒菜,但孩子要你立即找他的玩具;你可能拗不过他的哭闹,也就不情不愿的放下锅铲,皱个眉急急忙忙的先帮他找。你的这个习惯,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和习惯。
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转过身心平气和的对幼儿说:“我炒完这盘菜后,再帮你找,请你先等一下。”尽管孩子对于他的需要被延宕,并不开心;但这是我们成人所能提供的良善机会教育,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尊重成人的需要。等你炒完菜后,帮孩子找到玩具,别忘了补一句:“谢谢你等妈妈!”让孩子知道,他的等待,是种尊重的行为;他的等待,是个正向的选择。
在关爱的环境中,孩子学会了关爱;在尊重的环境中,孩子学会了尊重。这个流传已久的教养方针,是不会退流行的。没有坏孩子,只有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我和你……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拒绝孩子时,附加一堆道理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爱”。
当我们长大,提要求时,执着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一定要达成,而是一定不能体验到“我错了”的感觉。于是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的答应。
同理,拒绝别人我们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但爱的流动因此而止,也许亲人朋友从此心怀芥蒂。所以我们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后因为莫名小事怨气大爆发,真成了“毫无道理的家伙”。
亲密关系里的经典对话,女人:“你为何不陪我说说话,是不爱我了吗?”男人低着头,不耐烦地说:“没看到我很忙吗,给我点独立的空间安静安静。”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难道亲密和独立必须是反义词吗?
那么,好父母拒绝孩子时该如何做呢?
用“可以”取代“不行”
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例如:吃饭时孩子提出要看电视,妈妈说:“吃饭时不准看电视”,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如果妈妈说:“可以,饭后我会让你看电视,现在赶紧把饭吃完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乐于接受。
父母对孩子要养成此类婉转说话的习惯,才会有利于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耐心解释说出感受
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是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让孩子二选一
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
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
亲自示范并告诉孩子
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
比如,2岁的哥哥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他,“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哥哥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态度严肃语气坚定
父母拒绝孩子时,即便不说“不”,也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部表情也应当严肃。让孩子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表情意味着“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你最好给我停下!”
有时候某件事似乎无比重要,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关系就完蛋。这种执着我也常有,去深入觉察这执着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所以要威胁对方以避免这种恐惧。这恐惧是什么呢,一层层拨开,结果是,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了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正视,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谬,爱的连结真不必被这荒唐逻辑折断。
拒绝这件事情,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拒绝仅仅因为我的感受告诉我,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
不带评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