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的一种玩具,是什么?——球。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在球类游戏中,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手腕力量,还可以训练孩子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使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提高了孩子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孩子在完成独立行走以后,随之就是高级的运动技巧的发育和形成,比如跳跃、模仿肢体动作、接球、跳绳等。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需要我们指导者结合孩子的生理特征来制定一套符合孩子发育特点的、科学的训练计划。
在这里,我们提供给您一些精彩的球类游戏。
※精彩的球类游戏
(1)接抛来的球
和孩子相距一定的距离,轻轻地把球抛给孩子,鼓励孩子接住。这个动作较难,刚开始的时候,您可以拉孩子两只手帮助孩子接住球,让孩子有成就感,激发游戏兴趣。多次练习以后再鼓励孩子独立完成。您和孩子间的抛球距离要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适当地调整。
【讲解】训练孩子手眼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2)接反弹过来的球
在第一步游戏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先把球在地上反弹一下,再要求孩子接住。和上个游戏一样,您首先要帮助孩子完成,然后再引导他自己完成。
【讲解】提高孩子手眼协调性,让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改变有一定的预测性。
(3)学原地拍球抱起
有了接反弹球的技巧,您可以教宝宝把球往下拍,然后抱住球。这对2岁多点的宝宝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您可以把动作分解开,让宝宝配合您的帮助完成。比如您拍球,让宝宝抱球,或是让宝宝拍球,您抱球。反复多次,再教孩子连起来做。接近3岁的宝宝基本可以掌握了。完成情况较好的宝宝就可以教他连续拍球了。
【讲解】训练孩子高级的连续动作运动技巧。
(4)打保龄球
用家里的废易拉罐做靶子,让孩子坐在距离靶子2米以外的距离把球滚过去击倒易拉罐。观察孩子的滚球动作是否有方向性。
【讲解】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发展,提高空间知觉能力。
(5)用脚推球
让宝宝面对墙50公分的距离坐下,并用胳膊在身体后面支撑地,放一个球在宝宝脚下,让宝宝先练习原地用脚底板滚球,等熟练了以后,教孩子用脚把球踢出去,并尽可能用脚接住反弹回来的球。
【讲解:】增强宝宝的下肢运动肌力和控制能力。
(6)对滚球
和宝宝相距2米以上面对面坐在地上,双腿分开。然后和宝宝互相对滚球。在游戏过程中,您应该配合球的滚动增加一些“音响效果”配音,增强游戏的兴趣。
【讲解】提高宝宝的手腕力量和手眼协调性,促进亲子关系。
(7)手指转球
准备一个与宝宝手大小相合适的花皮球,您先示范如何用四指配合拇指转动球,然后帮助宝宝完成;您也可以让宝宝模仿您尝试用两只手配合转动球。在游戏的过程中,您应该配合动作和球的转动“做配音”。除了球,您还可以用其他需要用手指转动的玩具让宝宝玩,比如陀螺、碾子等。
【讲解】增强宝宝的手指灵活性和力量,提高双手合作能力。
(8)投球
先给宝宝可以单手握住的小球,教宝宝握球、过肩投掷。在适合的时候可以增加球的重量;然后再给宝宝必须要双手才能抱起的球,教宝宝抛球或是投篮。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要求宝宝朝一定的目标扔出去。
【讲解】增强宝宝的手臂力量,提高宝宝身体协调性和手眼协调性发展。
(9)“抢”球大赛
准备一些乒乓球和几把大一点的汤匙,把乒乓球放在洗菜的塑料筐里,您和宝宝每个人手里再拿一个小碗。“比赛”开始以后,您和宝宝用勺把球舀到小碗里,看谁舀得多。您当然要让着一点孩子,如果有朋友的小孩来玩,让小朋友们之间一起玩耍就更好了。
特别提醒您,最好不要用较小的玻璃珠,容易发生危险。
【讲解】提高宝宝的手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性。帮助宝宝建立竞赛意识。
(10)“吹”球射门
准备一个乒乓球并用积木塔一个小门当“球门”,把乒乓球放在距离“球门”20厘米以外的地方。您先示范如何用嘴吹球进球门。然后鼓励宝宝尝试着做。宝宝进球的时候,您要及时鼓励宝宝。这个游戏最好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做,桌子太光滑了,球会到处乱跑。游戏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孩子健康。
【讲解】提高孩子的肺活量,增强身体素质训练。
※相关提示
A.在给2-3岁宝宝选购合适的球时,要注意球的材质不宜太硬,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反弹球击伤宝宝身体。
B.球类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所以最好在午睡以后再引导孩子玩球类游戏,时间不宜过长。球类游戏最好的游戏场所是室外绿地。
C.根据不同的游戏,给孩子选择大小合适的球。
※致家长的话
配合有游戏材料的活动会让宝宝更感兴趣,宝宝在这样的游戏中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健康。
智力开发的游戏是早教的一种方法,家长莫错过。以下这十款小游戏就非常适合1岁~2岁宝宝开发智力。
一、找玩具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观察思考能力;训练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内容:
准备些颜色鲜艳的玩具,用一块透明的玻璃挡在玩具前面。游戏时,孩子看见玩具会马上伸手去抓,但只能碰到玻璃,拿不到玩具。家长可当着孩子的面,从玻璃旁绕过去在玻璃后面把玩具拿过来玩,并教孩子这个动作。
游戏指导:
(1) 孩子能熟练取到玩具后,可将玻璃板换成木板、纸板。
(2) 取玩具的方法还可以是移开木板或纸板。
(3) 为了保持孩子的兴趣,可以有间隔的更换玩具。
二、用棍子够皮球
游戏目的:
运用手的动作来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尝试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
游戏内容:
游戏时,故意将皮球滚到孩子能看到但用手够不着的地方,然后给他一根细长的棍子,看他会不会用棍子够玩具,如果他还不会,家长应给他示范如何用棍子去够皮球,让孩子模仿。
游戏指导:
当宝宝模仿用棍子够皮球时,不要苛求他能准确地把玩具取出来,他能用棍子碰到玩具就算成功。注意宝宝拿棍子的动作,防止棍子戳到他脸部或其它地方。
三、都是球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思维;提高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
游戏内容:
教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球。如塑料球、乒乓球、足球、篮球、铁球、网球等。无论你指哪个球,都应该说:“这是球。”并滚动球,使孩子了解球都可以滚动这一共同特点。训练一段时间后,问孩子:“球呢?”启发他们指出所有的球。
游戏指导:
游戏可以触类旁通,教宝宝理解“凳子”、“鞋子”、“灯”等词的意义。
四、动物音乐会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以及记忆力。
游戏内容:
准备一些动物卡片。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小鸭、小鸡、小狗、小羊、小猫比赛唱歌。小鸡先唱:‘叽叽叽、叽叽叽’,小鸭接着唱:‘嘎嘎嘎、嘎嘎嘎’,小狗接着唱:‘汪汪汪、汪汪汪’,小羊慢慢唱:‘咩——咩——咩’,小猫最后唱:‘喵、喵、喵喵喵!”家长每学一种小动物的叫,就出示相应图片给孩子看。反复多次以后,再问孩子:“小猫怎么叫?”请他……模仿动物的叫。
游戏指导:
游戏时,家长还可以这样问孩子:“喵、喵是什么在叫?”
五、郊游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观察力、记忆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游戏内容:
家长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如街上的汽车、行人,路旁的建筑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家禽家畜等。带他捡各种各样的树叶、石子、花瓣等玩。用野花野草编成花环给孩子戴上。还可做一个小风车,让孩子拿在手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旋转起来。
游戏指导:
带孩子交游可以使孩子的感性经验越来越多,记忆力思维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六、搭积木
游戏目的:
通过宝宝手指的精细活动发展空间知觉以及想角力。
游戏内容:
家长给孩子示范怎样把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边垒边数“1、2、3、4,”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垒。1岁左右的孩子能垒起3~6块就很不错了。家长还可以教他们搭门。
游戏指导:
如果没有积木或积塑的话,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平整的纸盒,在上面画或贴上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画来代替积木。
七、宝宝戴帽子
游戏目的:
促进宝宝观察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内容:
家长故意让孩子戴上成人的帽子,孩子的眼睛会被帽子遮住。孩子马上发现这个问题,发求拿掉帽子。家长可以把几顶帽子放在孩子面前,让他找出自己的帽子。
游戏指导:
游戏还可以扩展让孩子找衣服、手套、鞋子等。
八、开关抽屉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手臂的活动能力,促进宝宝记忆力、思维力的发展。
游戏内容:
家长经常开关抽屉取放东西。孩子看着非常有兴趣。家长不妨找一个较轻的抽屉,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起开关一遍。看看里面有什么,并鼓励孩子拉开和关上抽屉。
游戏指导:
家长应防止孩子夹手。可给抽屉里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以保持孩子玩的积极性。
九、拼图形
游戏目的:
游戏能锻炼宝宝的图形思维能力,对以后学习几何知识很有帮助。形象思维能力较高的宝宝,有时不需要看样板也能凭想象自己拼图。
游戏内容:
妈妈用硬纸板自制一些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拼图,最好大一些,然后分别等分切开。将切开后的两块样板给宝宝随意拼。很多宝宝由于已经认识圆形,所以很容易就能将两个半圆形拼起来。如果宝宝拼不上,妈妈也不要着急,可以多给宝宝示范几次。
也可以在图形上画一些图画,让宝宝根据图画来拼图形。比如画个小鸭子,然后将图形剪开,让宝宝根据小鸭子的图像来拼合图形。
游戏指导:如果宝宝拼不出方形和三角形,妈妈要给予帮助,帮助宝宝将图形拼好。
十、认识几何图形
游戏目的:
宝宝的学习常常在游戏时完成,所以可以让宝宝参与到游戏中认识图形。
游戏内容:
给宝宝准备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和宝宝一起来认。也可以利用各种生活用品来帮助宝宝认识图形,比如宝宝每天都会吃鸡蛋,在吃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鸡蛋是椭圆形的;宝宝在看书时,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书本是长方形的。妈妈也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橡皮泥,用橡皮泥能捏出很多种不同的图形,而且还能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将圆形变成椭圆形等。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