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
一名初中男生因为跟同学打架被父亲批评,结果与父亲顶撞起来,当着众人的面,父亲忍耐着不做声。然而这个男生却不依不饶,不仅大声斥责,还一把举起身边的椅子作势要砸,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这男孩儿闹腾了十来分钟才罢休。
据了解,因为家庭中夫妻关系已经破裂,这个男生的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长期以来,孩子已经有了心理问题,这种暴戾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家庭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家庭气氛则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尽管也会意见不一,但在原则问题上则团结一致。生活在这种合作、谅解的氛围里,儿童会不知不觉间学会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而有的家庭长期冷战,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争吵无休无止,处事只想到自己,很少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和想法,甚至还互相挖苦折磨。这样的家,犹如一座“精神监狱”。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闹事和犯罪,也难于受教。那位与父亲冲突的初中男生,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结果出现了心理问题。
首先,家长要能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说话办事不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语言文明,构建出融洽的家庭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的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养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个性上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态度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专横的家庭。强调辈分,强调绝对服从家长意志,稍不听从就加以惩罚。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的脸色做人,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第二类是过分娇宠、有求必应、父母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的家庭。父母长期、过分的包办代替,容易使孩子养成很强的依赖性,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时,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父母替孩子办理各种入学手续、张罗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而孩子却在一旁袖手旁观;父母离开后,孩子无法忍受独自生活的寂寞,跟新同学也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学生竟因此而退了学。
第三类是对孩子放任自流、很少过问的家庭。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的儿童,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想法,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家庭。这类家庭中充满了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和关心,父母鼓励和引导孩子,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孩子也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可见,不同的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所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年轻的父母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负责、勤奋、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而变,单亲家庭不断出现,离婚与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
家庭结构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儿童心理的被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被破坏了,家庭给予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了,伴随而来的,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在有些破碎的家庭里,孩子还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倾诉的对象,甚至是一方或双方的“同盟者”或“仲裁者”,有时还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有的孩子很难与继父母相处,或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阻碍着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有统计显示,家庭不完整的孩子,犯罪率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都要高于正常家庭,曾经在浙江金华发生的中学生弑母惨案,还有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父母要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已离异的家庭更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建立良好的氛围,消除现实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经有关专家大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儿童,不是因为智力不行,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不良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健康、学习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情感、个性、品德的恶劣影响,往往会伤害幼小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生。
目前常见不良家庭环境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一)父母离婚
父母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整个崩溃了,常表现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二)父母认识不一致
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却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
(三)父母不惜钱物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他们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
(四)父母娱乐过度
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即一个和睦、规律、勤奋、充满生机的环境。在孩子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时,不要干扰其注意力,避免高声喧哗,必要时“牺牲”听音乐和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另外,固定的学习地点、充足的光照、室内空气新鲜、桌椅合适、整洁安静,也是必需的。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