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拼图究竟有什么魔力?如何让宝宝在拼图中边玩、边提升智力呢?
拼图老少皆宜,乐趣无穷。尤其是对0~3岁的宝宝来说,它不仅有利于集中宝宝的注意力、观察力,还有助于提升其视觉空间、图像认知、手眼协调能力,因此拼图是开启宝宝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你不妨带着宝宝一起来试试看。
0~1岁:看图案
0~12个月的宝宝,由于身体发育还不成熟,活动的空间也有限,因此,这一时期比较适合给他看一些色彩鲜艳、线条清晰、比较大的图案,尽量选用红、黄、蓝、绿这四个原色的玩具和图形,为发展宝宝视觉图像认知的准备。
1~2岁:玩拼装玩具
1岁左右的宝宝会走路了,视野也拓宽了,认识事物和图像认知能力大大提升。这一时期,你可以给宝宝玩一些简单的可拼装的立体玩具。市面上出售的一些过家家的玩具,比如:可拆分、拼装的萝卜是不错的选择。这类玩具可以帮助宝宝从拆分到拼装的游戏中初步建立整体——局部——整体的概念,同时也促进了手部小肌肉的运动和发展。
2~3岁:玩四片拼图
2岁,宝宝的“正式”拼图游戏就可开始了。建议你,让宝宝先从4片式拼图玩起。在选择拼图时,要注意拼图的图案、线条要大而清晰,颜色的区块要明显。
引导宝宝边想边玩
方法1:由易到难的引导
对于没玩过拼图的宝宝,你最好先向他演示将四片拼图拼成一幅完整图画的过程,并让他仔细观察最终拼出的图案。接着,你试着将其中的1片拼图移开,放在旁边,这样拼图就少了一片,然后让他观察移走的那片拼图的上下左右的边线和颜色特征、并让宝宝尝试将这块拼图放回原来的位置,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当宝宝已经能将移走的1片拼图放回相应的位置时,你则可以试着取走2片拼图,让他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根据宝宝的实际能力,你可逐渐增加难度,由移走2片到移走3片,甚至将四片拼图完全打乱,让宝宝去拼。
方法2:启发式的引导
在玩拼图时,你需要时时启发宝宝思考和观察,而不是帮宝宝代劳。比如,你可以在游戏中提醒宝宝:这片拼图的线条和那片拼图的线条能连在一起吗?这两片拼图的颜色相同吗?可以放在一起吗?找找每片拼图的四条边和四个角,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以上这些都是宝宝在拼图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思考、动手尝试解决的问题,他会从中体会到:从边到角、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对应关系和空间概念,这些对宝宝的智能发展有很大的助益。
究竟小拼图如何拼出大智慧呢?
1、提高听说动手能力
听说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关键要素, 是幼儿时期父母培养训练孩子的重点。家长在教孩子玩拼图时,给他讲拼图上的故事,告诉他们拼图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再让孩子复述故事,要他说出先拼哪块,后拼哪块。在这样的语言交流中,孩子的听说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拼图的另一大特点是需要动手玩。两三岁的孩子玩拼图,一拿一放会使手指的肌肉得到较多的活动,还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上臂肌肉,让小手变得灵活起来,从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有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始于孩子有兴趣的游戏。如果孩子在3岁到8岁期间这个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就错过了培养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期。
2、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孩子要将一块块的图块拼成图画,这要求孩子对每一块图片都要细致地观察。孩子在玩拼图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他们玩拼图还学会辨别颜色和图形,并能逐步理解色彩的深浅、线条的曲直、图形的形状等。
由于孩子玩拼图需要坐静下心,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耐心及专注力,让他们可以坐得住地做一件事。
3、教会宝宝逻辑思考
在开始接触多片的拼图时,很多孩子都知道拼图要从边缘开始拼,这就是孩子学习顺序、秩序及进行逻辑思维锻炼的过程。
从观察与判断中学习分类,孩子必须观察拼图范例上的正确拼法,这样才能拼出正确答案。拼图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许多的“部分”能拼凑出一个“全部”,以及“一个全部”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孩子是经过假设、判断到选择的过程,来学习运用逻辑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锻炼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孩子刚接触拼图,都需要大人在旁指点。慢慢长大,孩子玩拼图的数目不断增加。当孩子和伙伴(或是家庭成员)一起拼一个较大的拼图,每个人负责拼图的一部分时,就需要集体合作,相互配合了。特别是在孩子不能完成自己负责的那份图时,他需要向伙伴求助,借助他人的思维开阔自己的思路。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以其明亮、宽厚、金属般极富魅力的高音给世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听觉享受。《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等名曲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啊,多么快乐》中连续唱出9个完美的高音C,更带给了他“高音C之王”的美誉。难忘在北京紫禁城的“三高”演唱会上,他同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互飙高音,一人胜过一人,最终还是他技高一筹的情景;难忘他三次来华演出,对中国表达出的友好情感;难忘他高大的身躯、爽朗的笑容和独特的魅力。如今,他逝世了,给世人留下无限的惆怅(关于他的死因,请参阅我刊2007年第11期上半月版《追求美食,追坏了胰腺》一文)。在慨叹惋惜一代歌王之余,人们不禁想问,他为何能够在男声最高音上那样轻松、游刃有余地放声歌唱,那非凡独特、与生俱来的歌喉,奥妙究竟在何处?抢占歌喉的“制高点”
人的发声器官是决定能否拥有动听歌喉的先决条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①喉,声带因振动产生声音,形成音调、音强和音色,这是最关键的;②肺,呼气时气流冲击声门,提供动力,也可影响音强;③鼻腔、鼻窦腔、口咽及胸腔共同构成共鸣腔,对声音起增强和扩大作用,也可影响音色;④唇、舌、软腭、口腔,控制吐字发音。
帕瓦罗蒂无疑拥有发声器官的这种先天优势,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曾盛赞他“嗓音异常圆润,音色变化细微,音域极其宽广”。音域即音调变化范围,声带的不同振动频率产生不同音调,当声带拉紧、变薄、张力增大时,频率增高,发出高音;反之,当声带松弛、变厚、张力减小时,频率减低,发出低音。若把声带的厚薄、张力变化想象成吉他的琴弦,拉长变薄的声带就好比细弦,发音高亢,而缩短时的声带就如粗弦,发音低沉。一般男高音的音调频率在150~420赫兹之间,而帕瓦罗蒂所唱的高音C频率约为1046.4赫兹,足见他声带条件的优势。普通人不能随意控制声带运动,而歌唱家通过训练,则可自如地控制声带的伸缩运动,调整声带的长度和张力,随意地发出某一频率的音调。
帕瓦罗蒂歌唱时底气十足,高音明亮丰满,游刃有余,这跟他超常的肺活量及共鸣腔的条件密切相关。声音的强度(也即音强),一是取决于呼出气流的压力和声门的阻力,由于肺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肺活量越大,气流越强、越稳定,声带振幅也就越大,声音就越响。若要增加吸气量,须扩大胸腔,尽量使膈下移,即“气沉丹田”。帕瓦罗蒂吸足一口气,就可根据发声需要,像喷雾器那样精确地呼出大小不同的气,持续稳定地唱出高音。二是口咽、鼻腔等构成的共鸣腔的作用,可通过有意识地将喉体下移,增大咽腔体积,同时使咽壁肌肉坚固,减少高音损耗,起到扩大声音的作用。
所谓“听音识人”,即指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音色由基音和泛音构成,基音是声带基础频率发出的,泛音为基音频率的整倍数,两者共同构成和谐的音色。帕瓦罗蒂那透明、富有穿透力的音色与其特有的共鸣体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准确锤炼声音,当然,超人的天赋须与后天的刻苦训练相结合,才能真正造就天才。帕瓦罗蒂亲口说过,他必须得“准确地锤炼自己的声音,一如雕刻家精心创作一件作品一样,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帕瓦罗蒂的高音虽令普通人无法企及,但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美妙的声音,歌喉迷人。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声乐学上的训练,如口部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共鸣控制训练等,来改善自己的声音。
除了天赋和勤学苦练外,歌唱家都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音。帕瓦罗蒂喜欢在歌唱休息间隙口含冰块,以减轻声带水肿和声带疲劳。我们经常在门诊工作中,碰到许多出现声嘶等嗓音问题的病人,如声带水肿、声带小结等,都与不注意用嗓卫生有关,如嗜好烟、酒、辣椒;急性咽喉炎治疗不及时,转化成慢性咽喉炎;滥用超过本人能力范围的嗓音(用嗓过度);变声期、月经期、妊娠期,声带均产生生理性改变,此期声带组织娇嫩,创伤后不易恢复,在此期间不注意嗓音的正确使用而出现说话声音低沉、沙哑不清、发音变调或漏气的改变;还有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负担过重,也是造成发声障碍、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完全失声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①保持健康身心;②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休息;③讲究饮食卫生,戒烟和少饮酒;④进行适当和科学的嗓音训练;⑤及时治疗嗓音疾病。
一代歌唱天才离世了,但他美妙而振奋人心的歌声却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