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 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 “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
“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
记住: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电视,不是广告,而是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整个家庭共同坚守的价值观。
让孩子长得更高,是家长们的心愿,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以外,后天的努力也不可缺少。家长要了解影响孩子长高的因素,积极地进行避免,合理促进孩子长高。
宝宝营养不良会导致长不高,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事情,但是宝宝睡眠不足,也会影响身高,你知道吗?
7类疾病影响孩子长高
1、先天性甲状腺素激素缺乏症“呆小症”
儿童期出现典型表现,如特殊面容:头大,干燥,发稀少,浮肿,眼距宽,舌体宽而厚、常伸出口外等。此外还表现为呆滞、反应迟钝,心律慢或心脏大,腹胀、便秘等。
2、“侏儒症”
患该疾病的患儿智力多正常,出生身高正常,2-3岁生长减慢,学龄期年增长不足5厘米,娃娃脸,骨龄延迟,外生殖器发育小。
3、染色体疾病
如特纳综合征(Turnersyndrome),也称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发病率为1∶2500-3500,是引起女性儿童侏儒的常见原因。
4、骨骼系统疾病
如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大骨节病等均可导致身材矮小。
5、小于胎龄儿/宫内发育迟缓
由于其孕母有慢性疾病史,服药史,宫内缺氧、宫内感染等,导致患儿出生体重或身长低于同胎龄、同性别最低标准。出生后半年内未能实现有效追赶,成年身高也低。
6、特发性矮小(ISS)
排除骨代谢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等不明原因的矮小,60%-80%的矮小症属于此类。
7、真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在开始时,身高会出现增长加速、身材较高的现象,但最终可因骨龄提前闭合,导致成年后身材矮小。
3种原因导致孩子暂时性矮小
1、心理因素
过度抑郁、焦虑等可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生长缓慢。
2、营养不良
偏食:蛋白质摄入不足,挑食、偏食,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合成、释放,抑制身高生长。
3、生长发育期睡眠差
生长激素是在深睡眠后合成和释放的,若睡眠不足可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身高增长。
为了让孩子长得更高一点,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莫错过生长快速期
在儿童少年青春发育过程中,何时身高长得最快呢?研究证实,绝大多数中国汉族儿童的身高突增高峰为女童12岁左右、男童14岁左右;90%以上女童身高增长最快的年龄在11—13岁之间,男童为13—15岁之间。为了让孩子长得高一些,家长尤其应注意孩子在生长快速期的营养、运动等问题。
2、应注重营养补充
营养是儿童体格生长的关键。体格正常生长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必须由食物供给,主要是肉、蛋、豆及豆类食物。骨的形成还需要足够量的钙、磷及微量的锰和铁。钙的摄入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时,会造成骨矿化不足,维生素A缺乏会使骨变短变厚,维生素C缺乏会使骨细胞间质形成缺陷而变脆,这些都会影响骨的生长。
目前一般家庭在有荤有素的饮食中,营养应该是全面及足量的,家长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更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吃零食而影响重要营养物质的摄入。
3、莫忽视运动锻炼
体育运动可加强机体新陈代谢过程,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骨组织生长,有益于人体长高。
熟睡状态下,每天晚上10—12点和清晨5点左右,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因此儿童应在晚上9点前入睡,早上6:30或7:00以后起床,以保证生长激素更好地分泌。体育锻炼应尽量选择拉单杠、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均有助于孩子身体长高。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