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那天,列车长俞仲良被一个7岁小女孩弄到哭笑不得--
她是自己一个人上车的,说要游遍天下!
好不容易,软磨硬泡的,大伙儿总算从小女孩嘴里套出了她妈妈的电话。下午,女孩的爸爸从杭州赶到宁波,接到了女儿。
在杭州某小区里,她也算得上是最调皮的小孩子,小区的所有保安都认识她。在学校里,老师也根本管不住她。
当天中午12点50分,这趟K211列车到了绍兴站,停了将近20分钟。“小女孩穿着红色的上衣,格子裙子。我们的乘务员看到她在车厢里跑来跑去,很开心的样子,跑到9号车厢的时候,乘务员看到她跑下车了。”俞仲良回忆。
出于关心,乘务员下了车,并赶上去问:“小朋友,你的爸爸妈妈呢?”小女孩没有回答,咧嘴一笑,拔腿跑到了6号车厢又上了车。
然后,她又无比开心地在车厢里跑来跑去,许多乘客见孩子可爱,纷纷拿出糖果之类的零食逗她。
“我们的乘务员都觉得这孩子不一般,普通孩子这般大的时候,喜欢跟着父母,但她好像什么都不怕。”
俞仲良这时已经有点怀疑:这孩子不是自己偷跑出来的吧?列车上的广播找人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本没有大人来认领这个小女孩。
“对啊,我是一个人跑出来的啊!”面对乘务员和乘警的询问,这孩子好像觉得,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
天哪!
大伙儿都明白过来了,她小,还不需要买票,大家也想当然地认为父母肯定就在附近,所以很容易地就让她混上了列车。
很快,列车开到了终点站宁波。
也许是被乘务员的细心打动,也许是乘客们逗得她很开心,小女孩终于报出了自己妈妈的手机号。
她真的是一点不怕哎!说是自己要游遍天下!
当天下午4点多,她爸爸和姑父从杭州赶来了。见到孩子,他们没有意外的表情——原来这孩子,大大小小居然已经离家出走不下50次了!最远一次,居然跑到了南京!
为什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家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爸爸是生意人,妈妈在银行工作,两人都忙,女孩平时都由奶奶管,但奶奶根本管不住她。
在学校,老师也看不住她。因为频繁离家出走,她在杭州多个派出所报到过,因此,小区保安、辖区派出所民警都知道她。
9日早上,她是跟着奶奶出去散步的,趁着奶奶不注意,她又溜了。然后,上了一趟到城站的公交车,之后就上了那趟列车。
小小女孩,为啥要频频出走?昨天晚上,记者试图联系女孩的爸爸,但手机一直关机。
为这个小女孩跑前跑后联系家长的民警建议:
第一,希望父母多腾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孩子如果和父母感情深而融洽,对父母定是有依恋的。一时淘气正常,但长时间离开,还是会想起父母的好来。说不定她就是想用淘气引起父母的关注,多陪陪她呢。
第二,和孩子来一次深入的促膝长谈。听听她内心的想法,她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在想什么?
第三,对孩子进行危险性教育。用真实的案例告诉她,有些事情并不是她想象中那么好玩,而是充满了危险。若有条件,可以请有刻骨教训的人来现身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经常听说,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这与各种环境因素引起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
孩子离家出走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本身的意愿,人最初的依恋是“血缘依恋”,儿童本能地以父母为依恋中心,以家庭成员为依恋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对同龄人的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对家庭的依恋无形中被冲淡了。特别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易受环境的左右,虽然他们的身体发育比较快,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平衡,也不稳定,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逃学、厌学、离家出走现象。
除孩子本身的因素外,家庭环境也十分重要。据调查,20%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还有17%的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还有10%以上的孩子处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关系。学习压力过重,家庭生活缺乏关爱,代沟差异及沟通不畅是造成孩子出走的最主要原因。说到底,还是在于无人理解孩子内心的苦恼,他们都极度缺少常识,心理极不稳定。
除了上述原因外,孩子离家出走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猎奇心理。
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这对没有什么人生经验的孩子来说很精彩,孩子心智不成熟,极富幻想,喜欢编织美丽的梦,易受外界诱惑,如时下“网恋”、“出走寻网友”等报道都是此类。
A、预防孩子出走,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你确实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欢乐的家庭了吗?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或者冷战,会彻底粉碎孩子对完美家庭的期盼。而父母之间对立情绪又常常会以孩子为出口发泄,无辜的孩子做了大人的出气筒。有的父母为了争取孩子的立场,会将对方贬低得一文不值,这固然可以损坏对方的形象,但自己的形象也随之荡然无存。更有的父母整天唉声叹气,动不动就悲哀地问孩子:“我和你爸(妈)离婚了,你跟谁啊?' ' 幸福的婚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偏偏就有父母只顾考虑自己的感觉,忽略对孩子的责任。我们看到很多从这种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就算家里生活条件再好,宁愿在外面受苦,也不愿回到没有爱的家里去。
B、对孩子的关爱更多的应该是在精神生活上。学校里激烈的竟争,巨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荷。父母除了要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外,还应当教会孩子怎样宣泄。当孩子和父母有了心灵的默契,还怎么会想离开家,离开父母呢?
C、父母应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理动态与关注的事情,不失时机引导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朋友,其实有些出走的孩子只是当时头脑发热,心中是很犹豫仿徨的,如果有人肯听他们的心里话,也许就不会出走。
D、父母与老师都要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在平常生活与学习中与孩子交往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要留有余地,给予希望,不可把问题的解决推向绝路,二是要避免孩子“孤独”,要提供孩子诉说与求助的机会;因为孩子思想还不成熟,心理承受力不强,情绪不稳定,孩子需要更多的心灵沟通,切忌体罚与精神侮辱。
父母与老师应共同向孩子敞开宽容、理解的心灵之门,接纳孩子的不成熟,在耐心与关怀中,孩子会慢慢走出倾斜的世界,愉快健康的成长。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