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诞生的力量和由此带给产妇分娩过程的那一场痛,让许许多多的准妈妈们不知所措而忐忑不安地等待。那一场痛如同身处炼狱,把准妈妈们折腾得死去活来。有时即使精疲力竭时,也不一定就能将孩子生下来,最终还得剖宫产而忍受挨一刀的痛。
新生命从孕妇腹中降临人世,无非两种方式,即自然分娩和剖宫产。自然分娩,因为自然分娩是人类进步过程中形成的生理过程,相对于母婴健康安全来说,应该是一种最佳方式。自然分娩出血较少,很少或较少出现并发症,产后身体及生殖器官恢复快。
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胎儿受到子宫、产道适度的压力刺激,躯体有节奏地被“挤压”,这些刺激信息被外周神经传递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组合和反馈处理,使胎儿以最佳的姿势和最小的阻力顺应产道运动直到出生。这个生理过程对于宝宝的大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同时来自产道的“挤压”,还能帮助宝宝肺部扩张,排除呼吸道的液体,利于产后正常呼吸。
自然分娩虽然好处很多,但遇到孕妇或者胎儿的原因无法自然分娩时,采用剖宫产才是明智的,才有利于母子平安。
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几乎是当今所有即将做妈妈的年轻女性所面临的“痛苦折磨”。分娩到底有多痛呢?这个问题也许无法给出一个定量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分娩疼痛在很大程度上与精神因素有关。据有关资料显示,90%的产妇的分娩疼痛感与分娩恐惧心理有关,这些孕产妇由于在分娩前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在分娩时无痛也觉痛,小痛变大痛。相反,有些产妇在分娩时无所畏惧,就会觉得整个过程容易应对。除此之外,分娩痛还与产妇的年龄、身体条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意志有密切关系。如从事体力劳动、生活条件较差的产妇,一般不会感觉疼痛难以忍受,而生活条件优越、平时娇生惯养的产妇,分娩关则较难过;年轻的初产妇比年龄较大的初产妇感觉到的痛苦要少些;肥胖的产妇则普遍感到分娩实在不堪忍受。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灵丹妙药能使产妇分娩时丝毫感觉不到疼痛,但也有不少减轻疼痛或镇痛的措施,使分娩的疼痛大为减轻。充分地、密切地配合,便是其中的一大高招。
产程刚刚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较长,子宫收缩力较弱,宫缩疼痛程度轻。这种疼痛感觉和痛域与其他情况(如胃肠炎)引起的疼痛不同,在初始时会使肚子有一种发紧的感觉,疼痛逐渐加剧后又逐渐减轻。经医生同意后,可在室内走动一下,随时排空膀胱,解解小便。还要注意进食,吃些软饭或半流质饮食,如怕进食,身体会软弱,也会影响分娩的进程。随着产程的进展,疼痛的频率增加,间歇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强度也逐渐增强。到第一产程末期,间歇时间仅1~2分钟,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这时,产妇可通过深呼吸法、按摩法、压迫法帮助减轻疼痛。疼痛次数增多,强度增强,这并非是坏事。一般地说,如果产妇骨盆和胎儿没有异常,分娩的速度和疼痛的程度呈正比,疼痛越重,宫缩越强,宫口开大越快,产程进展越快。所以产妇一定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声呼叫,要和助产医生密切配合,以顺利度过漫长的第一产程。
进入第二产程,宫缩疼痛已减轻,产妇会不由自主地向下屏气、用力,如解大便状,并且有明显的“排便”感。此时,助产医生通常会用“呼气”、“吸气”、“放松”、“用力”等词来指导产妇用力,帮助分娩,减轻痛苦。产妇应在助产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屏气、用力以增加腹压,使产程加快。宫缩时产妇要注意两脚不要收缩,宫缩过后全身放松,不要用力,胎头要娩出时,不要使猛劲,而应在助产医生的指导下,适度用力或张口“哈气”,让胎头缓慢娩出,防止会阴撕裂伤而引起疼痛。
胎儿娩出后,产妇顿感轻松,其后有一短暂的休息期,接着宫缩又开始,随后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注意产后宫缩引起的不适或轻度疼痛及阴道出血情况等。
深呼吸法 每逢子宫收缩时做此动作,先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大口气,然后慢慢用口吐出,要深而慢且有规律,每分钟做6~10次,宫缩间歇时再恢复正常的呼吸,下次宫缩时重复上述动作。
按摩法 常与深呼吸法并用,效果较好。在子宫收缩时,产妇两腿弯曲或伸直,用两手手指的指腹,轻轻按摩下腹部。吸气时,两手从下腹部两侧向下腹部中央轻轻按摩;呼气时,从下腹部中央按摩到下腹两侧,每分钟按摩次数与深呼吸次数相同,宫缩过后注意休息。也可按摩不舒服处,如腰部、耻骨联合处。
压迫法 产妇两脚伸直,用拇指压迫髂前上棘或四指合并压迫耻骨联合,亦可用拳头压迫腰部,常与按摩法交替做,同时仍做深呼吸法。
快要生宝宝的准妈妈们,是不是已经在倒数预产期了呢?对于分娩的日子,既期待又害怕。老是听人家说,顺产生宝宝痛得要生要死的。痛是必然的,可是有些方法,是可以把这些疼痛降到最低的,赶紧看看来学习一下吧。
一、子宫收缩过强
子宫收缩过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协调性子宫收缩国强,一种是不协调的子宫收缩过强。子宫收缩过强时,准妈妈们疼痛难耐,这种疼痛是由拉长或撕裂子宫肌肉纤维、子宫血管受压等刺激所引起的。
1、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均正常,仅仅是子宫收缩力过强、过频。若产道无阻力,宫颈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全,分娩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结束,总产程不超过3小时,这种情况称为急产,有过一次分娩经验的妈妈们发生急产的几率比较大。
2、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强直性子宫收缩,就是有外界因素造成的如临产后由于分娩发生梗阻,或不适当地使用催产素,或胎盘早剥令血液浸润子宫肌层,引起的宫颈内口以上部分的子宫肌层强直性痉挛性收缩。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就是子宫壁某部肌肉呈痉挛性不协调性收缩所形成的环状狭窄,持续不放松。这种宫缩多发生在子宫上下段的交界处。
小编建议:宫缩过强、过频可预防。曾经有急产史的孕妈们,特别是第一胎时,宝宝的头先露位置低的孕妈们,在预产期前1~2周不宜频道外出走动。这时候最好就是提前住院,以免发生意外。一有临产征兆,马上做好接生准备。
使用催产素及子宫收缩药需要特别谨慎,使用此类药物能免则免。特别是对这些药物敏感的准妈妈们更不能随意使用此类药物。宝宝娩出后,要仔细检查妈妈的产道有没有裂伤,并注意严密观察宝宝有没有颅内出血,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二、准妈妈们精神状态不佳
分娩中的准妈妈们心理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她们要忍受从未经历过的宫缩疼痛,另一方面又担心腹中的宝宝是否良好、自己能否顺利分娩。第一次生产的妈妈们,在分娩过程中产生都会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英国学者Read曾提出“害怕—紧张—疼痛综合征”,临近分娩时准妈妈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分娩的疼痛,使准妈妈对疼痛更加敏感。反过来,分娩过程中剧烈的疼痛又增加准妈妈们的恐惧、紧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的紧张、焦虑及分娩过程中剧烈疼痛,会使妈妈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致使准妈妈的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子宫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及宫缩乏力。
小编建议:陪产的人要时刻注意妈妈们的情绪变化,应该给予准妈妈们及时的安慰,消除疑虑,解除紧张与孤独,同时不断地给准妈妈们信心。准妈妈们内心也要学会不停地自我暗示,将自己的心态印象积极乐观的一面。
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高的、分娩疼痛严重的。可以采用心理疗法联合药物减轻分娩镇痛,如实施无痛分娩,通过这样的方法缓解准妈妈们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三、分娩知识缺乏
如果准爸爸准妈妈对分娩知识完全没有准备,对整个分娩过程没有了解,那么准妈妈也会因为对分娩的无知而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同时,在分娩中不会运用相应的办法去缓解疼痛,面对各种特发情况,过度紧张与彷徨。
小编建议:准妈妈最好在分娩前多阅读分娩方面的书籍,同时多与有经验的妈妈沟通交流分娩经验,听听过来人,是怎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认为别人在分娩时很难受,不代表你也会不顺利,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要正确地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
准妈妈们,可以去报一个分娩学习班。在专家的带领下,学习各种运动,让宝宝在子宫内处于正常的位置,以便于顺利分娩。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这个呼吸方法对你的分娩十分重要,可以缓解你的疼痛帮助你加速分娩。除了呼吸法,很多培训班还有开设放松法、想象法等。准妈妈在怀孕晚期,要积极地询问自己的产科医生,关于分娩时的进程和各种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在西方国家,大部分的妈妈都会制定一个分娩计划,其中包括使用什么方式镇痛,以及在妈妈给宝宝第一次拥抱前是否要给宝宝洗澡等等。在怀孕第36周的时候就要把计划制定好,以防分娩过早开始,即使你不写下来,也要把分娩过程提前想想,并提前与你的产科医生讨论,这都会对分娩有帮助,即使做了计划,还要有随时根据情况改变计划的心理准备,最重要的是确保宝宝的安全。
延伸阅读:
分娩时母亲的疼痛有利于宝宝
分娩时需要疼痛的原因
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生活就像被装在一个口袋里一样,袋口处有扎紧的绳子,这扎紧的绳子就是妈妈的子宫颈口。子宫颈口和长长的阴道,由坚硬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组成,平时这些器官都是紧紧地关闭着,以防止孕期里的宝宝从口袋里滑脱出来。随着妊娠即将结束,这些坚硬的结缔组织和肌肉在临产激素的作用下开始变松变软,以利于分娩时软产道的扩张便于宝宝从此通过。
分娩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把宝宝从妈妈的子宫和生殖道中挤排出来的过程。然而,在分娩中若没有推动宝宝前进的动力,宝宝是无法娩出的。这一动力,主要就是妈妈子宫的收缩力(疼痛)。
子宫收缩力起两个作用:
A。促使子宫颈张开,宫颈口的张开还需要靠宝宝用自己的头硬顶,才能把它们撑到足够大,让自己的头和身体通过。而这项艰难的工作单凭宝宝自己本身是做不到的,只有靠妈妈的疼痛一次次推动的帮助才能完成。
妈妈在分娩中的痛感是由于妈妈的子宫在收缩引起的,而子宫的收缩正是在帮助宝宝扩充产道,推动宝宝前进。没有子宫的收缩力,宝宝就不能够把产道扩开。
B. 产道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宫缩又将会促使宝宝尽快娩出来到人间。因此说,妈妈的疼痛是必须的。
分娩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