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平均仅为50%多,最大瓶颈就在于产前染色体异常的筛查。今年3月成立的染色体芯片产前诊断联合实验室(CMA),利用针对中国人群定制的染色体芯片,能够检测出在常规染色体检测中显微镜下无法识别的基因缺陷,可筛查出200多种已知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引起的疾病。这一技术不仅可通过产前诊断达到优生目的、降低流产率,而且将会使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整体提高两成达70%,尤其是将会使高龄女性做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提高五成。
技术:染色体芯片技术可查缺陷基因
随着强制婚检的取消,近年来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明显升高。目前已知的出生时严重出生缺陷婴儿染色体异常的比率只有10%。而国外学者通过高通量、高分辨率的染色体芯片技术研究发现,大量以前无法确定遗传改变的出生缺陷,实际上都是由常规染色体检查显微镜下无法识别的基因组微缺失和微重复引起的。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染色体芯片产前诊断联合实验室。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检测出200多种已知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引起的各种疾病。我们还可以结合DNA测序技术对已知各种单基因疾病进行诊断。这项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领先的。
【故事一】十次试管婴儿都失败
来自湖北的阿丹和阿强(均为化名)结婚十年来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两人为此焦虑不已。近年来,求子心切的他们居然连续做了十次试管婴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每次将胚胎植入之后,他们都满怀希望地等待,但无一例外,没有一次能够怀到“瓜熟蒂落”。漫长的求子之路,让他们身心俱疲。尤其是阿丹,经历了十次“煎熬”之后,精神“几近崩溃”,身体也经受了太多的损伤。他们为什么总不成功?他们还有希望吗?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广医三院。
专家解读:植入前做检测 妊娠率可达80%
对于做试管婴儿的夫妻来说,压力之大非外人所能想象,尤其是做了几次不成功的夫妻。专家指出,在传统的技术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只能检测少数几条染色体是否异常。但事实上,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可能发现异常,只是以前很多其他的染色体异常没有筛查出来,所以即使不健康的胚胎也会被植入。目前,该院与美国休斯敦生殖医学中心合作,率先开展了利用染色体芯片技术对植入前胚胎筛查,可以检测全部染色体组的异常数目。
目前,通过这种筛选的胚胎,妊娠率可提高到80%。也就是,在胚胎植入前就可以对全部染色体组进行检测,然后进行筛查,再把健康的胚胎植入体内。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女性,最后的成功率都可达70%,这就大大减少对女性身心的伤害,也为患者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于高龄女性而言,成功率更提高了五成。
注册好孩子网站,为您定制更多备孕知识点 >>[立即注册]
>> 孕前准备母婴用品抢先看
>>推荐专题《关于生育那些事儿》
孕前体检发现有子宫肌瘤,究竟是该先做手术呢,还是先怀孕生完宝宝后再做手术?这个问题让武汉市民刘小姐格外苦恼。产科专家指出,不是所有子宫肌瘤都需要手术。28岁的刘小姐结婚半年后,准备要孩子,去医院做产检检查,却被告知患有子宫肌瘤。“到底是先怀孕呢,还是先手术呢?”刘小姐为此颇为苦恼。
只有那些位置特殊、出现月经量多、月经淋漓不尽、贫血等症状,或者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才需要手术。专家表示,对位于子宫腔内的粘膜下肌瘤,由于有可能妨碍未来的胚胎着床,从而导致流产。因此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在怀孕前先进行处理。如果肌瘤位于子宫的下端即子宫颈、或者其他部位的子宫肌瘤直径小于4厘米,但患者有不孕历史或多次自然流产又找不到其他明确原因时,也可以先做子宫肌瘤剔除,然后怀孕。如果从来没有试过怀孕,只是无意中发现患了子宫肌瘤,月经等各方面都很正常,超声又提示不是黏膜下肌瘤,这类女性怀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存在先手术还是先怀孕的问题,可以自己尝试怀孕。
延伸阅读: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不孕不育(一)
女性如何预防不孕不育:
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很多患有不孕不育的人反而是因为盼子太过于心切了,这样反而不会怀孕了。特别是高龄夫妻或者是婚后多年未孕的男女中这样的情况最明显。所以想要怀孕的女性一定要注意保持心情的愉快。
其次要注意自己身体的保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生育的情况。比如说放射线或一些化学药品和重金属,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生育力。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
第三要注意日常营养。有些女为了追求完美的生产常年吃素或节食导致身体的营养不足,让胎儿在还未发育完全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然后胎儿就会像月经一样慢慢的流出。所以想要怀孕的女性要注意补充多种营养元素,如果想维持身体的话可以选择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更健康。
第四避免房事过频。节制的性生活更有利于孕育优良的种子,而且房事过多容易引起免疫性不孕。免疫性不孕只要多带避孕套就能够治疗好。
不孕不育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