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搬离贫困社区无助于低收入家庭脱贫,但却能使他们更健康、更快乐。
在《科学》杂志(Science)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来自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哈佛大学(Harvard)及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阐述了“搬家寻找新机会”(Moving to Opportunity)项目的成效。该项目是一项施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性联邦住房计划,它通过向两千多个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券来帮助他们从贫困社区搬到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社区居住。在此次研究中,对照组为人口统计学特征相似但没有获得住房补贴券帮助的家庭。
“搬家寻找新机会”项目旨在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它为母亲及其孩子提供了一些途径来获得更舒适的住房、更优质的学校、更好的工作机会及社交网络。然而,在这些方面,这些举措基本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项目参与者的确搬进了条件更好的房子及安全性更高的社区,但他们在经济与教育方面的获益甚微。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发现,该项目在改善家庭成员生活状况方面却效果显著。与留在原处未搬迁的家庭相比,项目参与者中患有糖尿病、极端肥胖与焦虑症的人数比例大幅下滑。不仅如此,搬迁的家庭对生活总体上也感到更为满意──研究人员称,这一点至关重要。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简斯•路德维格(Jens Ludwig)说,“人们一直关注一个家庭所居住的社区在经济与教育方面对于家庭的影响,但事实证明它在这两方面影响都不是很大。人们一直以来所关注且担心的其实并不全面,帮助贫困家庭远不止是提高他们的收入这么简单。”
尽管搬进更安全的社区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如果你搬入的地方是各种族杂居区,情况则会不同。近几十年来,虽然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逐渐消融,但人们又开始依照经济状况划分贫富等级,越来越多的贫民聚集在某一片区,这种情况令人担忧。研究人员发现,从生活质量上看,过去四十年来,贫困阶层居住集中程度的加剧几乎抵消了美国穷人的收入增长。
路德维格说,“不断扩大的贫富等级隔离现象带给家庭的负面影响基本抵消了穷困家庭收入增长所带来的益处。”
塞布丽娜•奥利弗(Sabrina Oliver)原先居住在巴尔的摩市中心,这一带的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她回家时还会在自家的门廊上撞见毒贩。她的女儿患有严重的哮喘,奥利弗自己也消沉绝望、无法工作。但她最为担心的,还是处在青春期的儿子。
奥利弗说,“我不希望他和这一带的孩子交朋友。你会因此失去你的孩子,他们的命运不是坐牢就是死。”
三年前,奥利弗和她的家人通过巴尔的摩流动住房计划(Baltimore Housing Mobility Program)搬到了郊区。这个项目已实施了近十年,旨在帮助贫困家庭搬入更好的社区居住。现在,奥利弗的儿子能够跟上学校的学习了,女儿的严重哮喘几乎痊愈了,而奥利弗自己也半工半读,一边兼职工作,一边上大学,目标是成为一名药物滥用顾问。奥利弗说,良好的居住环境、优质的空气和学校,这些都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搬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奥利弗说,“你看到所有的家庭都在正常、有序地运转:父母出门去工作,孩子们去上学。我认为我的孩子不会沦为社会福利机构的收容对象了,因为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到了我身上的变化。”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马里兰州分会的房地产律师芭芭拉•塞缪尔斯(Barbara Samuels)参与监管了巴尔的摩流动住房计划的实施,她认为奥利弗的经历并不为奇。她说,“周围的环境会让你产生一种无望无助、身体受压的感觉。”
塞缪尔斯和其他的专家都认为,“搬家寻找新机会”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参与者在经济上获益。因为对于那些想搬进真正的中产阶级社区、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的家庭而言,住房补贴券只是杯水车薪。举例来说,正是有了巴尔的摩流动住房计划,奥利弗全家才得以从巴尔的摩市搬到安娜•阿伦德郡(Anne Arundel County),而“搬家寻找新机会”项目在这一点上根本帮不了她。
此次研究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劳伦斯•卡茨(Lawrence Katz)也认同研究对象中的大多数家庭都没能够如愿搬进更好的学区。他说,是其它一些项目(如提供职业培训的项目)帮助参与者提高了收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iyun/)卡茨说,“找到一份好工作可能跟你到底住在哪儿真没什么关系。”
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在关注人们的快乐指数和其他一些衡量幸福感的标准,因为像财富、收入这样的传统计量标尺无法全面反映人的这种感受。在论文刊发于《科学》期刊的这项研究中,工作人员就要求参与者采用常规的三分标准为自己的幸福感打分。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这一次研究人员发现,从幸福感的角度出发,社区贫困程度降低13个百分点与年收入增加13,000美元带给人的喜悦感是一样的。而对于家庭平均年收入仅为20,000美元的阶层来说,13,000美元的涨幅无疑是很惊人的。
日前,发表在英国《流行病学和社区卫生杂志》的研究表明,经常搬家对孩子的健康不利,特别是18岁之前经常搬家,孩子的精神压力会增大,出现吸毒等极端反应的可能性也加大。
该研究历时20年,随访了850人。专家发现,每搬家1次都会使孩子的身体健康面临风险。搬家3次或以上的人,吸毒的几率是一直未搬家孩子的2倍,有自杀念头的则是未搬家孩子的3倍。
英国格拉斯哥市社会和公众健康科学组的丹尼斯·布朗博士说:“对于许多人来说,搬家是一件好事,它有可能改善家庭情况。但对一些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来说,搬家可能使其精神压力增大,还可能导致成年之后身体出现亚健康状况。频繁转学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较大。”所以在搬家时,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准备怀孕五大秘籍(二)
受孕需要浓情蜜意
性欲的顺畅高低与否,甚至关系到优生的成败。
古人认为,受孕必须以情欲高涨为前提。如果女子进入性兴奋,却因其他因素干扰了情欲,或女方情欲旺盛,而男子却无法“投桃报李”,或者只是为了“造人”而性交,以致造成精神紧张等,这些都会影响优生。
生活中,愚夫笨妇也有可能生出聪明伶俐的下一代。古人将这种看似超出常理的情况解释为因为他们“交疏而情意狎,思切而情先交,所以阴阳和而生育多也”。也就是说,情欲高涨才能形成“阴阳和”的条件,从而生出健康的后代。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妇女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引起子宫收缩方式的破坏,并最终成为所谓原因不明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张枫说,临床上有不少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背负沉重包袱,越想生,行房时反而越难达到高潮,因而影响受孕生育。他们在抱养一个孩子,断绝生育的念头后,精神一放松,反而无意中怀孕。
频率与生育:过少过多都可致不孕
性交频率对生育力也有一定影响。“不育症的病因并不都是‘肾虚’”
给病人规定每月只能在排卵其性交1~2次,以达到“清心寡欲”、“保存元气”的效果,并不适合每个病人。有的不育夫妻受“肾虚”的精神压力,拼命压抑自己的正常性需求,久而久之反倒影响双方的性欲和性功能。
若男性每月只射精1~2次,精子的数量虽然会有所增加,但精子的活动度和存活率却会下降,“老化”的精子比率将显著增加,反而不利于受孕。
还有些求子心切的夫妇行房事过于频繁。精子的生成需要时间,这就导致精液变稀,精子数目显著下降,同样不利于受孕。如果在女性经期未完时便着急地行 房,甚至可能会引起女方免疫性不孕,即把丈夫的精液当成侵入机体的“敌人”,产生抗精子抗体。而性交越频繁,女方吸收男方的精液越多,抗原激发抗体的程序 就越强烈。因此,对性交过频而不孕的夫妇,最好暂停一段性生活,或使用安全套3~6个月,以利于受孕。
究竟性交频率保持在多少才合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通常卵子离开卵巢后的“寿命”在1~2天,而精子在阴道酸性环境中至多能生存8小时,进入子宫后则可生存2~3天。“一般来说,性生活以每周1~2次为适中,女子排卵期前后可适当增多。”
时机与生育:秋冬季出生的宝宝更优秀
人的自然受孕率只有2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4个周期中只有1次受孕机会。对于不育或生育力低下的人来说,正确地掌握性交的时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排卵期性交可增加怀孕的几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妇女在排卵期有少量出血,如误以为是来月经,人为地避开房事,这无疑是丢失了大好的机会。”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金秋或初冬时节出生的孩子,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方面,都比其他季节出生者更胜一筹,其中以10月、11月、12月内出生者更为显著。
而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应该与大自然的气候节律同步,即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因此,同房受孕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深秋或初 冬,即阳历12月和次年的1、2月。此时肾气闭藏,肾精充足,为胚胎提供了极好的生长发育场所。到了春季,自然界生机蓬勃,人体气血运行也随之旺盛,精血 充聚胎儿的大脑,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夏日万物茂盛,有利于各器官的发育。到了秋天,是万物收获的季节,胎儿也已发育成熟,“瓜熟蒂落”,自然分娩。
怀孕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