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我国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HBV),10%的人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而且HBsAg慢性携带者多始于儿童期感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母婴传播引起。今年把新生儿乙肝计划免疫作为重点,倡导“预防乙肝,从‘新’开始”。
预防乙肝 接种第一针最重要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月龄和6月龄分别注射第2、3针。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绝大部分的新生儿可以免除从带乙肝病毒父母感染乙肝的危险。对于父母无乙肝感染的新生儿来说,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也十分必要,因为乙肝病毒除可通过母婴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由于年龄越小,越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一旦感染,有70%-90%的机会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因此,新生儿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所以,新生儿乙肝疫苗不但要强调全程(3针)接种,而且还要强调及时第1针接种(24小时内接种完第1针)。
乙肝疫苗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乙肝疫苗接种后偶见注射部位有短暂的红肿、疼痛或硬结,全身反应可有发热和头痛等,一般不需处理。对疫苗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及时处理。
以下几种情况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1)患有肝炎、急性感染、其他严重疾病及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2)新生儿窒息、严重畸形以及新生儿体重不足2.5公斤暂缓接种;
(3)新生儿以往对乙肝疫苗有严重过敏史(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口和咽喉部水肿、休克等),不要再接种。
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宣传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社会成本最多的国家。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全球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近1亿是中国人,全球每年大约70万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人群中中国占近一半。专家称,疫苗接种是防治乙肝最有效办法。
中国乙肝报告病例多年来一直居所有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约占总数的1/3。中国疾控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1至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估算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为9300万人。此外,每年乙肝新发感染者达10万之多。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从1992年开始,中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并在2005年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维中介绍说:“1992年的时候(新生儿)接种率在20%,出生24小时之内的孩子,24小时打第一针,这针是至关重要的,防止母亲的病毒传染给他。而现在已经有95%的孩子出生24小时之内注射乙肝疫苗,这(对防控乙肝)起了决定的作用。”
同时,2009至2011年,作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国开展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工作,共补种6800万余人。杨维中认为,疫苗接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6年)我们5岁以下的孩子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是0.97%,92年以前是9.7%,减少了十倍,应该说减少了将近9200万人,避免了乙肝的感染。”
去年,中国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认证,已经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
备孕禁忌知识大全(一)
不轻易减肥
临床发现,体重与女性的孕力有关,太重或者太轻的人都不容易怀孕。专家解释其中原因,体重过低会造成脑下垂体分泌促滤泡素及促黄体素不足,使卵泡减少卵子的生产,以至引发慢性不排卵及不孕症;而体重过重则会造成体内雄性激素增加,导致多囊性卵巢症及多毛症,进而造成不排卵及不孕症。
不吃全素食
德国的一项试验证实,全素饮食也会影响女性排卵。有关研究者将参加试验的女性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除了吃少量乳酪和牛奶外,其他食物全部是素食;而另一组则正常饮食。6周后研究者发现,两组试验者的体重都下降了同等幅度,但是吃全素的女性中有78%的人出现了停止排卵的生理现象,而且几乎全组人的月经周期都比正常时间短。正常饮食组中67%的女性排卵正常,月经周期没有发生变化。
少穿紧身衣
英国的研究发现,紧身衣裤在子宫及输卵管的四周会产生极大压力。当脱去紧身衣服时,对输卵管的压力会减弱,但子宫仍会保持一段时间压力。压力差会使子宫内膜细胞离开子宫,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长时间穿过高鞋跟会使身体倾斜,从而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减少,骨盆也会随之倾斜,容易造成骨盆腔位移,还容易引起子宫位前倾,增加不孕的机会。
怀孕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iy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