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提出了“8020”计划,即年龄80岁的老人还应有20颗健全的牙齿。但是,要想有一口好牙,必须从小开始在“吃”字上下功夫,必须注意给宝宝加强各方面的营养汲取。
宝宝出生后4~10个月开始出乳牙,1岁时萌出6~8颗,2岁至2岁半时出齐,达到20颗。专家提示我们,在宝宝长牙期间,辅食添加和平衡的膳食对牙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及时正确的辅食添加既可以为牙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如钙、磷等矿物质和许多维生素,促进牙齿的长成。而且还可以帮助宝宝练习咀嚼、消化,甚至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加强钙、磷摄入
钙是组成牙齿的主要成分,人体钙摄入充足则牙齿坚固。奶类和豆类制品钙含量最为丰富,尤其是乳类,其钙、磷比例合适,人体容易吸收。烹饪富含钙的食物,适当放点醋,有助钙质溶解,利于人体的吸收和利用。常吃含柠檬酸的水果(如柠檬、柑橘、梅子等)也有助于钙的吸收。磷是保持牙齿固不可少的营养素,在食物中分布很广,只要不偏食,均能摄取到丰富的磷。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及骨化作用,保证牙齿的健康发育。在动物肝脏、鱼肝油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可适当摄取。
摄入足量维生素C
足量的维生素C是预防牙病的重要措施,如果缺少它,可以导致牙周病。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同时人体对维生素C的储存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每天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中摄取。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C,是不容忽视的护齿食物。有条件的还可以每天补充适量的水果(如橘子、柠檬等)。
多吃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广泛存在于蔬菜、粗粮中的护齿营养素。多吃适当硬度的粗糙性食品,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和牙龈按摩作用,从而增加牙体和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如山芋、大豆等粗粮,其含磷量比细粮高,能促进牙齿正常发育,增强抗龋力,故可常吃;同时,由于进食的是粗粮,必须细嚼慢咽,这样可促进唾液分泌,减少食物的粘附和牙菌斑的形成,起到了护齿作用。
少吃糖,注意口腔卫生
甜、软精制食品由于其含糖量高,又易于滞留在牙缝中,细菌可利用糖产生酸性物质而腐蚀牙齿,故应少吃。科学食用碳水化合物食品,例如,在两餐之间吃糖类食物,睡前和刷牙后不吃糖类食物。也不要吃过量强刺激性(如过酸、过辣、过烫、过冷)食物,以免损害牙齿。吃甜食或苹果后,一定要漱口或刷牙。
欧美国家的老人咧嘴一笑,大多显露的是两排整齐的牙齿,洁白养眼;中国老人一笑,显露的往往是“黑洞”,牙齿已不见踪影,或是仅存的几颗孤零零地挂在牙床上。据调查,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平均失牙高达11颗。是外国人的遗传特别好,还是外国的水土上佳,让他们能终生拥有一副好牙?并非如此。口腔医学专家告诉我们,中国人的牙都是“死”在自己手上的,它们本不应该如此早地“退休”,假如你做足口腔保健措施,你也能——
惊心:中国烂牙几十亿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对冤家,牙齿都不太好,经常要看牙医。有一天,他们在医院碰见。甲对乙说:“你现在有几颗是假牙?”乙针锋相对:“你现在有几颗是真牙?”甲瞠目结舌。
笑话归笑话,但这笑话却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口腔健康的恶劣程度。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90%有牙丧失;全口无牙老人,达到1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失牙高达11颗。
或许对许多人来说,以上数据并不足以让他们感到骇然,因为他们认为人老了,牙齿必将“下岗”,在他们眼中,老年人一望无“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凌均棨教授说(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凌教授告诉记者,老年人也应当有一口好牙,她在国外看到的外国老人,他们的牙大都整整齐齐,清洁白净。但是,在国内,缺牙、烂牙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利”,而且儿童、成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
据凌教授介绍,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制定了口腔健康标准,包括:①牙齿清洁;②没有龋洞(即无蛀牙);③无疼痛;④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对照这些标准,看看自己的牙齿,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口腔健康呢?
大众最为熟悉的牙病,莫过于龋病(即蛀牙)了。1995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第三次调查已于今年开始,2006年出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76.55%的儿童有龋齿,平均每人有4.48颗龋齿。成人恒牙的患龋率是49.88%。总体而言,人均患龋齿数超过两颗,也就是说,须治疗的龋齿总数达20多亿颗!
刷牙时“见血”,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很多人将之归结于“上火了”等原因,但实际上,牙龈出血大多是牙周病在作祟。牙周病是除龋齿外的另一大危害中国人口腔健康的疾病。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牙周存在程度不同的健康问题者,12岁组占68.99%,15岁组占78.42%,18岁组占85.18%,成年组占97.15%,老年组更高,竟达99.44%。可见人群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牙周健康问题。
惊奇:牙病不仅仅坏“牙”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牙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即便痛得要命,牙病仍然不是病,至多是一种小病。很多人认为,患了牙病,带来的不外是牙痛、口臭,顶多是掉牙齿这样一些后果,不会要人性命,无谓太过操心。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口腔健康是反映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是全身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凌均棨教授说。
口腔疾病可以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像龋齿加重可引起牙髓炎及根尖周感染,并作为病灶可致颌面部感染、心内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牙周病同样会对全身健康造成影响。牙周炎的致病菌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细菌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也可以扩散,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对全身健康造成影响。例如: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牙周炎患者因冠心病死亡或入院的概率,比非牙周炎者高25%;重症牙周炎孕妇,发生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危险性为正常孕妇的7.5倍;牙周炎的致病菌导致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比非牙周炎患者困难。
而牙病导致牙齿脱落缺失,使患者丧失或减弱了咀嚼功能,饭菜未经或缺少咀嚼,就直接吞入消化道,肯定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时间长了会引起胃病。“牙好,胃口就好,吃饭倍香,身体倍棒!”这句广告语,生动地反映了牙齿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凌教授还向记者介绍道:最新的研究发现,牙齿缺失后由于口腔咀嚼运动的减少,会减少对脑细胞的刺激,久而久之,会影响脑细胞的活力,使患者记忆力衰退,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增高。
此外,牙齿在语言、美容和仪表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有人因此说,牙齿在未来的社交活动中,是人的第二张名片。残缺不全的牙齿会影响发音和语音的清晰,使患者与人交流时产生障碍;牙齿的缺失会影响面部美观,像犬牙(上门牙旁的两颗尖牙)掉了,面颊局部会由此塌陷,凌教授称会“使人看起来特别老相”。诸多牙病患者会由于这第二张名片的受损,使自信心大受打击,精神和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有一位高校男生,因有一口难看的牙齿而不愿与人交往,并发展到每晚睡觉时担心牙齿外露而睡不着,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然而,经牙医治疗后,他的神经衰弱和抑郁症也随之“不药而愈”。
惊醒:武装牙齿,你做得远远不够
龋病,在民间更多地被称为“虫牙”。有此称谓,是由于许多老百姓认为,龋齿是由一种小虫子将牙齿慢慢咬坏而形成的。有的巫医装模作样在龋齿洞里找虫子时,用一个小管将干的韭菜胚芽等放入洞中,待胚芽遇唾液中的水分膨化而稍变弯曲,取出来后就像一条白色的小虫子,巫医们言之凿凿说这就是“牙虫”。在不少地区,还常有用青蛙肉诱捉龋齿“牙虫”的事情发生。
其实,“虫牙”并非牙虫作怪,而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的硬组织发生了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牙周病同样是一个多因素疾病,而细菌和牙菌斑是牙周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牙菌斑是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团块,是牙周病的始作俑者。
这两类疾病都与口腔中牙菌斑的作用有关,因此,预防龋病及牙周病的主要方法,第一条就是控制菌斑。
凌均棨教授将控制菌斑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性的,包括用牙刷、牙线、牙签等工具来清洁牙齿;另一类是药物性的,即将药物加入牙膏、漱口水或牙周袋冲洗液中,依靠药物的作用来抑制牙菌斑。
链接:药物牙膏面面观
药物牙膏目前较常用的有氟化物牙膏、中药牙膏和脱敏牙膏。由于氟化物有抑制致龋链球菌的生长繁殖和遏止菌斑(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的形成,促进牙釉质的再矿化,增强牙的抗龋力的作用,因此,对龋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中药牙膏如两面针,含有一些抗炎抑菌的中药,对口腔疾病,尤其是牙周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适当采用。脱敏牙膏主要用于具有牙本质敏感症者(牙齿受到冷热酸甜刺激时会有酸痛感觉)。但有刺激症状不一定就是牙本质过敏症。有刺激症状者,最好先请口腔医师诊治,在口腔医师指导下使用脱敏牙膏。
疑问:天天刷牙,为何依然烂牙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每天都刷牙,怎么还会烂牙呢?
造成“天天刷牙,仍有烂牙”这种局面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人刷牙不够“水准”,往往只是走走形式,匆匆了事。
有资料表明,一般刷牙,40%~60%的牙面仍有菌斑;经专业辅导刷牙后,牙面菌斑较一般刷牙减少30%。
刷牙的“专业水准”涵盖了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刷牙的方法,人们习惯采用的牙刷在口腔内“横冲直撞”的横刷法弊病很多,常会导致牙龈萎缩,使牙颈暴露,或在牙颈部形成楔状缺损,结果是护牙不成反伤牙。正确的刷牙方法是竖刷法。方法是牙刷毛沿着牙缝,上牙自上而下刷,下牙自下而上刷,牙的咬合面来回刷,这样才能把各牙面和牙间缝的软垢以及食物残渣清除干净。
其次,刷牙时间不宜过短,因为时间不够是不足以清除菌斑的,故刷牙时间每次以3分钟为宜,且要做到“面面俱到”,即每个牙面都刷到。
此外,刷牙起码应当做到早、晚各一次。很多人习惯于早晨起床后刷牙,而不注重晚上睡觉前刷牙,实际上,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这是因为睡后口内唾液分泌少,口内自洁作用差,如有食物残渣残留,口内细菌更易滋生繁殖。故睡前必须刷牙,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口腔清洁。
曾经有媒体报道,歌星费翔每天刷牙七八次,除了早、晚刷牙,每次吃完东西他也会刷牙,甚至连喝杯咖啡他也要刷牙。费翔表示,他从小就养成了刷牙的好习惯,因此到现在也没有一颗蛀牙。
那有没有必要一天刷七八次牙,或是每次饭后都刷牙呢?凌教授认为,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漱口,已基本能达到刷牙的效果,而一天刷七八次牙,在现实中很少人能做到,也没太大必要。
在采访中,凌教授提到这样一件趣事:医学院校口腔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节实验课,同学间相互用品红使牙齿染色(牙菌斑在肉眼下很难观察到,在用品红染色后就可以明确地显现出来),结果,在每一位同学的牙齿上都会发现有牙菌斑,包括那些刚刚刷过牙的学生。
“即便刷牙方法正确,也只能清除50%的牙菌斑。这也说明了尽管刷牙是自我口腔保健最基本的措施,但要保证口腔卫生,仅仅刷牙是不够的。”凌教授这样解释道。
链接:儿童刷牙小窍门
挤点牙膏(黄豆大小,不要太多)在儿童牙刷上,然后用手将牙膏抹平,再给孩子刷。这样做,可避免孩子将牙膏吞入胃内。
链接:乳牙龋病一定要认真对待
乳牙是儿童进食的咀嚼器官,牙不好,胃口就会大打折扣,对于正在发育的儿童,危害显而易见。另外,乳牙有引导下方的恒牙生长、促进颌骨发育的作用,乳牙龋坏了不补,发展下去,牙根化脓会对恒牙及颌骨产生不良影响,使恒牙钙化不完全,甚至不能形成。如果乳牙过早脱落,还会使恒牙萌出的时间和方向改变,造成排列不齐。
链接:刷牙龈
曾有数位朋友向凌教授求助:刷牙时常会有牙龈出血该怎么办?凌教授在为他们检查后发现他们的口腔健康状况还不错,就让他们先“洗牙”以去除牙石,并叮嘱他们以后刷牙时要有意地让牙刷去撞击牙龈,给牙龈一些刺激,凌教授形象地将之称为“刷牙龈”。她的朋友照做之后,确有不错效果,读者朋友不妨一试。
链接:“全面”护牙:5分钟学会用牙线
刷牙只能去除50%的牙菌斑,最主要是因为有一些牙菌斑躲藏在牙间隙、牙邻面,尽管刷牙要求“面面俱到”,但这个区域是牙刷难以刷到的,因而使得这些牙菌斑“漏网”。
要做到“全面”护牙,需要使用其他一些工具来清洁牙间隙。中国人最常用的是牙签,在饭后,许多人都习惯用牙签剔牙,以去除牙缝内嵌塞的食物残渣。不过,凌教授并不提倡这种清洁牙间隙的方法。一是由于其清洁功能有限,较难以去除牙菌斑;另一方面,是容易损伤牙龈。有些人习惯用金属牙签(甚至有些人直接用针)则更危险,在“挑剔”牙齿时,时常会把牙釉质崩掉一块,结果相当麻烦,补也不好补。
凌教授认为,牙线是最有效的牙间隙、牙邻面的清洁工具。牙线很多人都不习惯用。但凌教授说,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5分钟,就可以轻松学会使用牙线了。
洗牙:不是美容,而是治疗
时下,华夏大地兴起一股“洗”风,洗肠、洗眼等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洗牙也是其中之一。在许多人的眼里,洗牙似乎是一种牙齿美容的手段,洗过牙后,牙齿就变得洁白靓丽,去医院洗洗牙,已渐成一种风尚。
当采访涉及这个时尚话题时,凌教授却一再强调:洗牙不是美容,而是一种治疗手段。
洗牙在医学上简称洁治术,也叫洁牙。洗牙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牙石是附着在牙面上钙化或正在钙化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团块,内含大量的多种致病菌。
牙石是牙龈出血、口臭、牙龈炎和牙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于牙石尤其是龈下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使牙龈组织受到损伤,局部营养代谢障碍,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导致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牙齿松动、脱落。所以必须定期洗牙,去除牙结石。凌教授认为,为保护口腔健康,一般人应当每隔6个月至1年去洗一次。当然,口腔卫生差、牙面粗糙、牙排列不齐等,洗牙的间隔时间应短些。目前常用的洗牙方法是超声波洁治法。
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医生为患者洗一次牙往往费时颇长,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数小时,可在国外,并不需要花医生太长时间。凌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时,看到一位患者预约的时间只有15分钟,这是因为在欧美国家,普通群众都会每三个月去看一次牙医,所以口腔都很健康,因而15分钟已经足够。相反在国内,医生碰到的,常常是一生都未曾洗过牙的患者,大部分患者都是需要“大修大补”才来就诊,牙面上的牙石多不胜数,且较“巨型”,因而洗一次牙要花很长的时间。
有的人洁过一次牙后,原来不酸的牙现在反而遇冷酸痛,以为是洁牙把牙损坏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凌教授解释道,牙石的表面和牙垢中都有大量的细菌,它们的代谢产物可对牙龈产生刺激,引起牙龈的炎症,长期刺激还会引起牙龈萎缩,一旦牙龈萎缩,牙齿的颈部就没有牙龈覆盖了。牙颈部的牙本质暴露,遇冷刺激后就会引起疼痛,但是当有牙石堆积在表面时,这种刺激酸痛感就不明显了,一旦去除牙石,酸痛感反而变得明显,这不能说是去除牙石引起的,而是牙石的细菌长期刺激造成牙龈萎缩的结果。如果不把牙石清除掉,牙龈还会进一步萎缩,以致牙齿松动、脱落,所以去除牙石是必要的。洁牙后牙齿酸痛的人,一般过一周左右酸痛会自行消除,这是因为唾液中的钙离子沉积把牙本质的小管口阻塞了的缘故。
漱口:方便的洁牙措施
在国内,最基本的口腔保健方法常被概括为八个字: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漱口,也是一种维持口腔卫生的主要措施。
不过,用清水漱口只能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及其他污物,不能冲走牙菌斑。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漱口水出售,这些漱口水中含有不同的药物,通过药物作用,可以部分清除牙菌斑,达到预防口腔疾病的目的。
加入漱口水的药物主要包括洗必泰、甲硝唑、精油、抗生素等等。洗必泰是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抗菌斑制剂之一,它杀菌力强,可吸附在牙釉质、口腔黏膜和牙菌斑的表面,并缓慢释放,能很好地减缓牙龈炎症状。不过洗必泰漱口水也有不良反应,可使牙齿或修复体(假牙)、舌背染色。此外,洗必泰漱口水味道较苦,一般人不易接受。且其对黏膜也有轻微的刺激作用,一般不推荐长期使用。含精油的漱口水(如美国辉瑞公司的李施德林,由4种植物精油组成,有关实验证明其可在30秒内杀灭99.9%的口腔细菌)有杀菌效果,可减少菌斑量,起到预防疾病、消除口腔异味的作用,而且其刺激性没有洗必泰强,也不会使口腔染色。
由于12岁以下的儿童自控能力尚差,易将漱口水误吞入肚,因此不宜使用漱口水。
有人说咀嚼口香糖可清洁牙齿,含漱口水可杀灭病菌,且都方便易行,因而想以之代替刷牙。凌教授告诉记者,这都是不对的。这两者代替不了刷牙的作用,都不如刷牙的清洁效果好,只能起到辅助清洁的作用。
完善的口腔保健措施,凌教授认为首先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牙间隙,使用漱口水来控制牙菌斑,以及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用牙开瓶盖、睡前饮食等。
其次要定期到口腔专科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最起码要6个月至1年一次,以期早发现口腔疾病。
最后要对口腔疾病及时进行专业治疗,否则会造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早期不治,晚期拔牙”的后果。
“只要做好上述几点,中国人也能够一生一口好牙!”凌均棨教授最后这样说道。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如何做到新生儿包裹舒适
新生儿让包裹不可太紧
正确使用包被的方法很多,在市场上购买的睡袋,较宽松柔软,睡袋的下方是开的,便于换尿布,而且保暖。白天可以给新生儿穿上内衣、薄棉袄或毛线衣,再盖上棉被就可以了。
特别容易惊醒的新生儿,可以用包被将新生儿包裹起来,但不可太紧,这样可使新生儿的睡眠更好一些。
不要“绑着养”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妈妈抱着未满月的婴儿,婴儿身上包裹着毛巾,外面又绳带五花大绑式绕了数圈,宝宝动都不动地安躺着,妈妈就好似捧着一尊花瓶。其实,婴儿的双手不应硬绑起来。
胚胎的发展及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姿势,是背外腹内地卷曲着,手脚则护在胸腹外围,其目的似乎是在保护脆弱的腹部免受外力侵扰。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