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顺顺利利的生活,其实适当的挫折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成长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注意适当,避免适得其反。
挫折教育有助孩子成长
长期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评价相对较高,容易在受挫后因为自尊体系受到冲击而产生两种极端反应:一种是可能会从高度自信的状态,进入自我否定的状态,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我们称为“内归因”,在情绪上可能表现焦虑、抑郁、悲伤、委屈等反应;第二种是孩子因为一直在鲜花与掌声中长大,自我感觉良好,当出现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归结到外部环境,我们称为“外归因”,这时他们可能无法接受他人的指责,产生不满、愤怒、怨恨的情绪,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攻击老师、家长或同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有助于以后的人生路。
为了可以进行正确适当的挫折教育,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挫折教育的原则
正确评价孩子。不要随便夸孩子“聪明”、“漂亮”这类孩子自己也无法掌控的词语。告诉孩子,什么是勇敢,并用勇敢肯定他努力的行为。勇敢是个非常好的词语,为孩子正确解读什么是勇敢:你敢吃妈妈给你的漂亮蛋糕,那不叫勇敢,因为你本来就喜欢做这件事;勇敢是害怕失败、不敢做还能去做。
平时孩子有细小的克服都要及时肯定他是个勇敢的人。也可以评价孩子坚持、努力等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词语。如果夸聪明,孩子一旦遭遇失败,就不知道怎么让自己聪明了。
不轻易代劳。当孩子做一件事没有成功的时候,家长们不能轻易代劳。例如,一个2岁的孩子捡不到正在滚动的球,有些家长看到宝宝不高兴了,就会上前一把抓起小球,递给他。但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把你给的东西扔掉,因为他要的是自己能捡起来。其实你捡起来给他并不能让他马上转变情绪,反而让他受挫。如果此时你还辩解说:宝宝捡不到,妈妈帮宝宝捡。那么时间久了,他就失去了在困难面前坚持的能力,下次他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说,宝宝不会,妈妈帮宝宝做。
不要因为他闹情绪而训斥,把关注点放在事情上。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在那里哭闹,有的家长因为爱子心切,错误地急忙上前动手帮忙;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为一点小事做不好哭闹就很恼火,觉得孩子胡闹,甚至觉得孩子没出息。这时候一般家长就会大声训斥:你看看你,就这么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家长总是针对情绪进行指责,没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负面评价进入孩子的自我评价里,遇到问题就会认定自己没能力处理,总是想办法回避。
不要拿自己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天生会对自己感觉良好,不会拿别人的优秀给自己压力,挫折感主要来自于想把事情做成的愿望实现不了的过程,一旦最后做成了,孩子会马上开心起来。而当孩子的无意行为经过家长的有意比较,结果孩子都学会了关注结果。被夸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强,遇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的时候就接受不了。而孩子做得不如别人好,就会觉得自己做这件事不如别人,从而丧失了做事本身的乐趣。要教会孩子跟自己过去比,告诉孩子现在好不代表以后好,因为每个人学习的时间长短不同,爱好不同。
鼓励孩子做事有始有终。无论我们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仍然会有数不清的时候不得不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或让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对于必要的强迫事件,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好时机。例如画画,孩子可以不喜欢画画、不学习画画,但是当孩子开始画了,那么就应该把一幅画画完。如果孩子画了一半觉得没兴趣继续了,家长要告诉孩子,需要画完它。这里的强迫不是硬生生地把孩子拉回来让他画,而是需要我们给孩子引导,例如告诉孩子,没画完的画就像没吃饱的孩子会哭泣,调动孩子的责任心去坚持。有责任心的孩子更懂得坚持。
虽然,挫折教育有好处,家长也要注意方法哦。
出席家长会的,清一色是妈妈,爸爸要是去了,很容易成为“稀缺动物展出”;每逢节假日,在网上吆喝着组团旅游、制订线路的,也总是妈妈,如果爸爸参加,那纯属友情出场;在外面,板着脸给孩子做规矩的是妈妈,一脸“老好人”表情打圆场的是爸爸;送孩子补课充电,更是妈妈打头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认知中的慈母严父变成了慈父严母。但是,这样的改变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成家庭父亲缺位家庭教育
中国家庭一直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便形成了爸爸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妈妈温婉亲切的慈母形象。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主外”的爸爸忙于在外打拼,将更多的家庭责任交予妈妈,很多时候家庭教育都是妈妈说了算。于是新情况出现了:妈妈一派严格,而爸爸则会宠爱孩子。其实,这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久前,一份对上海部分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三成家庭,父亲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参与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亲教育为主,父亲只是辅助角色。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说,父爱与母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而且父爱和母爱是有“分工”的。父亲的爱和接纳赋予孩子价值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个人。父爱与母爱相结合,给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孩子成年之后能够顺利地得到他人的爱与接纳。在父爱母爱平衡的家庭里,母亲更多承担了哺育、照料、安抚的任务,父亲则承担了供给、保护、教养的任务。
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母亲除了承担哺育和照料、安抚的任务外,还承担了教养的工作。但是,母亲由于长时间事无巨细地养育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高,所谓“付出更多,期望也更多”,荷花池幼儿园的园长宋青说:“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较少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会对孩子有一种补偿性质的宠爱。只要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尤其是女孩子的家庭,父亲对女儿的溺爱甚至会比母亲更加极端。”
当然,这或许也是父母刻意的“角色扮演”。宋青认为“这就好像是唱戏里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且由于父母的个性特点差异,导致母亲更严格,父亲更放纵。因为女性较为细心,且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照顾的更多,也正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无意识所显现出来的。母亲通常会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对于孩子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上升,因而成为一名严格的母亲。而男性不一定会有如此精细的观察和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父亲对孩子要求不高”的原因。父亲会对孩子的调皮不以为然,显得比较纵容,从而演变为慈父形象。
延伸阅读: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