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耳聋宝宝”涛涛
图老师健康网医学委员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校区保健门诊副主任医师 范海虹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营口大石桥市20个月大的涛涛突然对声响几乎没有反应,经医院检查,他属于重度耳聋。据他父母说,涛涛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吃药,一开始吃的是补锌补血等药物,后来随着感冒发烧不断,各种抗生素接踵而至。(详见“药罐子”宝宝突发重度耳聋 警惕6个原因)究竟涛涛的耳聋是否和长期服用药物有关?其他家长要如何引以为戒?图老师健康网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校区保健门诊范海虹副主任医师解答了网友们的疑虑。
范主任认为,单从报道上来看,如果只是使用补血补锌药物和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的抗生素的话,一般是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的。由于报道里面没有更详尽的情况,所以涛涛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说一定是由于使用过多的药物导致的。“但不可否认,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小儿听力受到损害的事情,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范主任强调。
耳毒性药物家长切勿乱用目前,我国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近3000多万,其中药物致聋的占30%-40%之多。在每年新增听力障碍患者中,新生儿占千分之三。以往造成新生儿耳聋的病因中,主要是先天性内耳畸形、药物性耳聋和遗传性基因突变致聋。而近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不明原因耳聋中,药物性耳聋所占比例明显升高,这和儿童治感冒乱用抗生素药、用药过量有很大关系。最常见会引起耳聋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小儿听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宝宝一旦因此造成听觉障碍,最后只能通过电子耳蜗、助听器等介入手段恢复听力,这类药物已经不在儿科使用。
其实不单是抗生素,范主任在接受图老师健康网采访时也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小儿用药家长都应该慎之又慎。因为儿科的用药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药物,按照孩子的体重或体表面积换算出来准确的剂量,以及如何用药、什么时间用药都是有原则有方法的,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当小孩发高热,有些家长为了能快速退热,自行购买强效的抗生素、退热药给孩子服用,殊不知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有些广谱抗生素,如喹诺酮,成人能用,但由于会会影响儿童的软骨发育,所以在儿科是不用的。家长如果擅自给孩子服用这类药物,后果可想而知了。
另外,范主任也提醒各位家长,儿童所有用药都必须依据医嘱进行,包括保健药物,例如钙片、维生素D、鱼肝油等,也不是多多益善的。家长不要盲目给小孩补充。
爱护宝宝听力由爸妈做起除药物原因外,造成小儿耳聋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家族遗传、外伤等。临床上较常出现儿童耳聋的原因还有:节日燃放的鞭炮在小孩耳边炸响、小孩互相之间打巴掌玩闹、感冒引起中耳炎、父母为孩子清洁耳道方式不当等等。说到小孩耳道的保护,范主任不建议家长使用耳挖,因为孩子的耳廓耳道还很脆弱,成人轻微的动作都有可能伤及其中,容易造成感染。“耳屎”学名耵聍,是人体正常代谢物,一般可以自行排出体外,如果有大耵聍无法排出则可以到医院由专科医生取出。家长平时帮助小孩保持耳廓外观上的清洁就可以了,不要用耳挖、木棒等尖锐、纤细的东西进入耳道。如果在洗澡、游泳时耳道进水了,可以用棉签引出。
新生儿父母在和孩子玩耍沟通时,可多注意他们的表情和对声音的反应。如果宝宝对铃声、关门声、说话声、报纸的折叠声等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钝,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按时带宝宝到儿科门诊进行例行检查的话,很多听力问题早期也是可以被及时发现的。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推荐
药物性耳聋的临床表现
国际聋人节:感受无声的世界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药物致聋是可以预防的。母亲在孕期(特别是3个月内)要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对有药物致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用药时尤应谨慎,如非用不可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禁止对儿童使用对听神经损害严重的药物,使用后可引起双耳感音神经性聋。
常见小儿致聋“元凶”主要有:
1、药物
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常见的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龙霉素、多黏菌素B、奎宁、阿司匹林等。
预防措施:
药物致聋是可以预防的。母亲在孕期(特别是3个月内)要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对有药物致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用药时尤应谨慎,如非用不可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禁止对儿童使用对听神经损害严重的药物,如新霉素对内耳毒性最大,使用后可引起双耳感音神经性聋。链霉素硫酸盐与双氢链霉素,前者损伤前庭器官,后者破坏耳蜗器官。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
2、中耳炎
由于耳咽管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幼儿在伤风感冒,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恶心、呕吐时,常常会引起中耳腔的细菌感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当中耳腔内脓液不断增多时,孩子会因耳痛加剧而大哭,中耳腔内脓液增多的压力也会引起鼓膜穿孔、破裂。如果不及时就医或治疗不彻底,会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将日趋严重。
预防措施:
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是引起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另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 汁。
3、外伤
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耳朵撞击水面,以上外力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
预防措施:
父母应在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行动,避免意外。燃放鞭炮时应注意距离,游泳时注意安全。防揪打,揪耳朵、打耳光都对耳朵有害。
4、耳周病变
耳朵周围邻近器官的病变,有时也会涉及中耳腔,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如鼻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预防措施:
有了疾病积极治疗,不可掉以轻心。
5、掏耳
当孩子叫嚷耳朵痒时,有些父母会信手取来发夹、短木棒、毛衣针等物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掏挖。这时,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他人碰撞,极容易戳破孩子耳道深处薄薄的鼓膜,造成鼓膜破裂、穿孔,不仅引起耳痛、出血,而且还使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细菌也就乘虚而入,引起感染。鼓膜参与声音传导,若鼓膜穿孔会直接影响儿童听力。
预防措施:
掏“耳屎”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耵聍可自行出来;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1周左右1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6、噪声
相对于成人,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噪声的伤害,给听力带来损伤,而且往往是在没有任何知觉的情况下使他们的听力逐渐减退。虽然助听器可以帮助孩子们听见声音,但是,就像近视眼镜不能治愈视力一样,助听器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听力损伤。
预防措施:
避免孩子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避开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污染源,比如电视,或者高音量的立体音响。当孩子周围有长时间噪声的时候,父母最好给孩子带上保护听力的耳塞,或者带着孩子远离污染源。要确保家里所有的加热设备和制冷电器在噪声方面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标准,同时关注孩子在学校和其他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噪声污染源。
延伸阅读: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