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怎么得的?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以全身性严重中毒症为主,是新生儿时期常见严重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新生儿败血症是怎么得的?
新生儿败血症是怎么得的
一、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脐部未愈合时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较弱;血清补体浓度低;白细胞的调理、趋化及吞噬等功能均较差,致使细菌侵入时机体局限能力不足,因而易扩散发展成为败血症,IgA、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这类免疫球蛋白浓度低,由于IgM低较易得埃希菌属(大肠杆菌类)感染;分泌型IgA低则使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病菌并能经此侵入血流。
二、病原菌
病原菌不同地区病原菌有所不同,欧美国家40年代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占优势,50年代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60年代以大肠杆菌占优势,70年代以后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成为最多见的细菌,大肠杆菌次之,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也颇重要。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成为美国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我国仍以大肠杆菌(多具有K1抗原)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L细菌(以Lister研究所定名)感染常有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不断增加,GBS虽有报道但不多。
三、感染途径 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
1 出生前(宫内)感染 孕母有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胎儿。羊膜早破或羊水污染者,细菌可直接感染胎儿。
2 出生时(产道)感染 分娩时因产程长、羊膜早破,细菌由产道上行污染羊水,胎儿吸入或吞下后感染;或因助产过程消毒不严而引起感染。
以上两种感染发病较早,多数在生后3天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肠道菌属多见,如埃希菌属(大肠杆菌类)。
3 出生后感染 是主要感染途径,常见的是细菌经脐部、皮肤、粘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侵入,尤以脐部为多见。产后感染发病多较晚,常在生后3天或更晚出现症状,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四、自身因素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IgM、IgA缺乏,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使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随出生体重的下降而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
五、发病机制
新生儿败血症引起炎性反应的主要机制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一是由于细菌毒素对全身各系统,尤其是受累脏器的直接作用,主要是毒素对相关脏器,细胞的损害;另一方面是由各种炎性介质(proinflammatory factors)和细胞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降钙元素(procalcitin),活化补体,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多种白细胞介素(IL-1,6,8等),在成熟新生儿尤其在重症感染的新生儿中,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已成为引起SIRS与MODS的主要病因机制,另一方面,早产儿,低体重儿与未成熟儿的炎性反应功能不健全,尤其是与炎性反应有关的免疫细胞功能不全,包括中性粒细胞趋化,集聚过程中的所需的一些黏附分子(adhesion factors)如选择素(selectin)功能不全也可成为感染扩散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表现
新生儿患败血症时,临床症状不像较大儿童有典型表现,一些败血症的特征表现不出来,特别是早期因症状无特异性而易被家长忽视,没有及时送医院,被延误治疗。不过并不是完全不可捉摸的,我们将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归纳为“三少”、“二不”、“一低下”。
“三少”即少吃、少哭、少动。少吃是指新生儿吃奶明显减少或吸吮无力。少哭是指新生儿哭的次数减少或哭声低微。正常新生儿在尿湿后、饥饿时等不适情况下都会哭闹,而且哭声响亮。而败血症的孩子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低微。少动是指新生儿四肢活动减少,或全身软弱。正常新生儿屈肌张力高,表现为四肢屈曲,你将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而且四肢能自主出现活动。败血症的孩子四肢及全身软弱,你将他的上肢抬起后放下,他的上肢不是表现为屈曲明显的反应。
“二不”即体温不正常及体重不增。体温不恒定,或发热或温度35.5℃以下不升。平时小儿手足温暖,败血症时小儿手足发冷。体重不增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因败血症使体重没有正常增长。
“一低下”即反应能力低下,或精神萎靡。正常新生儿在受到刺激时可做出适当反应,如微笑、注视、惊醒等,而败血症的小儿则表现为反应能力低下,昏昏欲睡,精神差。
此外,还有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皮肤发花。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无法解释时,均应怀疑本症。
当出现一些类似的症状的时候就要送医院进行专门检察。
新生儿败血症预防保健:
1、做好围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 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近日,一则新闻导致准妈妈心惊,月嫂“邋遢”,导致宝宝患败血症,这究竟怎么回事?小编告诉你。
月嫂“邋遢”,宝宝患败血症
“现在的物质条件好了,新生代父母又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为了迎接新生命,早早就请好了保姆。一些依赖性比较强的新手妈妈,甚至还没出院就把月嫂带到 医院。”
心痛教训:
小宝宝出生的第六天,不吃不喝、肚子发胀,脐部有脓 性的渗出液,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送院后发现已经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最后送到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一个月才康复。
原来,请来的保姆未受过正规训练, 没有注意手部卫生清洁,导致小宝宝的脐部受感染。妈妈为此难过、自责不已,一度出现产后抑郁。
四 点护理宝宝的注意事项:
1、察言观色:
怀孕期间血供、激素分泌改变,女性的记忆力、反应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曾有妈妈在病房给孩子喂奶时走神,孩子呛奶、嘴唇紫绀都没有意识到,护士查房时发现,吓了一大跳。宝宝的吃喝拉撒、呼吸、脸色、皮肤、体重、体温,妈妈都应该多加观察。
2、脐部护理:
新生儿出院后的脐部护理很重要,不能像上述例子中一样,让脏东西接触到,同时因为脐带窝藏了很多细菌,接触前后都要洗手。洗澡、新生儿游泳前要用防水脐 贴保护好脐部,洗澡后一手揭着脐贴一手按着皮肤轻轻撕下,用75°的酒精给脐部清洁。清洁时注意手法,一定要把肚脐撑开,用棉签从中间到周围5厘米范围清 洗,不要不敢清洗里面,因为脐带里没有神经,宝宝不会感到疼。清洁后贴上无菌护脐包。万一脐部沾水了,要用碘伏消毒。有的脐带逐渐会变成黑色,有的则变 白、变薄,一般7~14天就自动脱落。
3、皮肤护理:
宝宝那么小那么弱,有的家长不敢给宝宝洗澡,甚至到宝宝满头头 垢、满脸皮疹的地步。实际上头发上的头垢多数是皮脂快,宝宝的腋下、腹股沟,女宝宝小阴唇都容易积聚,一般清水洗不掉。这时候可以用BB油先软化皮脂块, 用温水轻轻擦就能擦掉,对头垢可以软化后用小梳子轻轻地清洗掉,尤其是头发多的新生儿。千万不要抠破皮。假如不彻底清洁,皮脂垢会越积越厚,造成过敏、瘙 痒。建议每天给宝宝洗澡,水温在38℃~40℃之间即可,冬天可以在旁放一个暖炉。
4、接种疫苗:
由于宝宝没有抵抗力,怕出院后感染,出院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的时间到到社区卫生中心接种疫苗。打完疫苗要多补充水分,洗澡时要注意保持接种处清洁。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护理:
1、做好围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 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 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延伸阅读:
新生儿鼻塞怎么办
热敷鼻子
如果是新生儿只是因为受凉出现了流鼻水、鼻塞的情况,而身体没有其他不适的话,可以通过用拧干的热毛巾敷在宝宝的鼻子到口的部分,鼻粘膜湿润之后,新生儿就会觉得舒服,也可以喂宝宝喝点温开水,能够帮助缓解鼻塞。要注意热敷的温度稍微高于宝宝的低温即可,以免烫伤宝宝。
空气湿润
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会导致小宝宝的鼻粘膜变得干燥,流出的鼻涕容易结成鼻痂,加重鼻腔堵塞,导致宝宝呼吸不畅,影响宝宝吃奶、睡觉。所以室内空气较干燥的时候可以使用盆装水或者是加湿器来湿润空气。
去除鼻痂
新生儿的鼻腔较小,容易因为鼻痂堵塞鼻腔而引起鼻塞,所以爸妈们学会怎么帮助宝宝去除鼻痂也是帮助缓解鼻塞的必备技能。
1、不能用硬的或者是尖锐的物件直接挖宝宝的鼻孔,以免损伤鼻粘膜。
2、可以用棉签蘸少量的水或者是乳汁让鼻痂变软之后再用棉签帮助宝宝打喷嚏去除鼻痂。
3、用棉签在软化鼻痂之后用棉签在鼻腔内转圈以吸附鼻痂,用棉签将鼻痂带出鼻腔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