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是自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天然喂养方式,而人工喂养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人工喂养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拯救了许多生命,但在母亲和婴儿双方都产生问题,如营养、疾病、情感等问题。
(一)人乳的特点
人乳是婴儿的天然最好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
一个健康的母亲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月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液体量。哺乳不仅供给婴儿营养,同时还提供一些可供婴儿利用的现成物质,如脂肪酶、SIgA等,直到婴儿体内可自己合成。说明母婴间存在一种天然的生理生化关系。因此,母乳喂养是婴儿从胎内完全依赖母亲摄取营养和断乳后完全独立生活的一种过渡营养方式。
1.营养丰富 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人乳所含酪蛋白的为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易被消化吸收。人乳中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人乳喂养的婴儿很少产生过敏。
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促进肠蠕动;乳糖在小肠远端与钙形成螯合物,降低钠在钙吸收时的抑制作用,避免了钙在肠腔内沉淀,同时乳酸使肠腔内pH下降,有利小肠钙的吸收。
人乳与牛乳宏量营养素产能比(100ml)
成分
母乳
牛乳
理想标准
碳水化合物
6.9g(41%)
5.0g(29%)
40~50%
脂 肪
3.7g(50%)
4.0g(52%)
50%
蛋白质
1.5g(9%)
3.3g(19%)
11%
能 量
67kcal/dl
69kcal/dl
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吸收。人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人乳矿物质易被婴儿吸收,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锌结合因子—配体,易吸收,锌利用率高;人乳中铁含量为与牛奶相似,人乳中铁吸收率(49%)高于牛奶(4%)。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应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应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2.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牛奶pH 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胃酸pH0.9—1.6),利于酶发挥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初乳含丰富的SIgA,早产儿母亲乳汁的SIgA高于足月儿。人乳中的SIgA在胃中稳定,不被消化,可在肠道发挥作用。
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更多,其中85%一90%为巨噬细胞,10%~15%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初乳含量更丰富(可达1741mg/L),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人乳的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人乳的乳铁蛋白有杀菌、抗病毒、抗炎症和调理细胞因子的作用。
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人乳的补体及双歧因子含量也远远多于牛乳。双歧因子促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pH达4—5,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人乳中补体、乳过氧化酶等参与机体免疫。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中低聚糖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黏附抗体的结构相似,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粘膜;促使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生长。
(3)生长调节因子:为一组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样蛋白(上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以及某些酶和干扰素。
3.其他母乳喂养还有经济(仅1/5人工喂养费用)、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优点。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二)人乳的成分变化
1.各期人乳成分 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5—14日为过渡乳;14日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人乳中的脂肪、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铁等营养素与乳母饮食有关,而维生素D、E不易由血进入乳汁,故与乳母饮食成分关系不大。
初乳
过渡乳
成熟乳
蛋白质
22.5
15.6
11.5
脂 肪
28.5
43.7
32.6
碳水化物
75.9
77.4
75.0
矿物质
3.1
2.4
2.1
钙
0.3
0.3
0.4
磷
0.2
0.2
0.2
初乳量少,深柠檬色,碱性,比重1.040~1.060(成熟乳1.030),每日量约15ml~6ml;初乳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初乳中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颇丰富,并含有初乳小球(充满脂肪颗粒的巨噬细胞及其它免疫活性细胞),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抗感染能力十分重要。随哺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各期乳汁中乳糖的含量较恒定。
2.哺乳过程的乳汁成分变化 每次哺乳过程乳汁的成分亦随时间而变化。如将哺乳过程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分泌的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乳汁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第三部分乳汁中脂肪含量最高,可能是给婴儿停止哺乳的一个“安全信号”。
各部分乳汁成分变化(g/L)
Ⅰ
Ⅱ
Ⅲ
蛋白质
11.8
9.4
7.1
脂肪
17.1
27.7
55.1
3.乳量 正常乳母平均每天泌乳量随时间而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可达700ml~1000ml。一般产后6个月后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逐渐下降。判断奶量是否充足是以婴儿体重增长情况、尿量多少与睡眠状况等综合判断。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哺乳。
(三)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
成功的母乳喂养应当是母子双方都积极参与并感到满足。当母亲喂养能力提高,婴儿的摄乳量也将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有三个条件,一是孕母能分泌充足的乳汁;二是哺乳时出现有效的射乳反射;三是婴儿有力的吸吮。
1.产前准备 大多数健康的孕妇都具有哺乳的能力,但真正成功的哺乳则需孕妇身、心两方面的准备和积极的措施。保证孕母合理营养,孕期体重增加适当(12ks~14kg),母体可贮存足够脂肪,供哺乳能量的消耗。
2.乳头保健 孕母在妊娠后期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乳头;乳头内陷者用两手拇指从不同的角度按捺乳头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日1 55数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这些方法可防止因出现乳头皲裂及乳头内陷而中止哺乳。
3.刺激催乳素分泌 吸吮对乳头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进泌乳。0~2月的小婴儿每日多次、按需哺乳,使吸吮有力,乳头得到多次刺激,乳汁分泌增加。有力的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使催乳素在血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产后2周乳晕的传人神经特别敏感,诱导催产素分泌的条件反射易于建立,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吸吮是主要的条件刺激,应尽早开奶(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尽早开奶可减轻婴儿生理性黄疸,同时还可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低血糖的发生。
4.促进乳房分泌 吸乳前让母亲先湿热敷乳房,促进乳房循环流量。2~3分钟后,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促进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两侧乳房应先后交替进行哺乳。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则可每次轮流哺喂一侧乳房,并将另一侧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每次哺乳应让乳汁排空。
5.正确的喂哺技巧 正确的母、儿喂哺姿势可刺激婴儿的口腔动力,有利于吸吮。正确的喂哺技巧还包括如何唤起婴儿的最佳进奶状态,如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已更换干净的尿布。
6.乳母心情愉快 因与泌乳有关的多种激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功能与情绪有关。故泌乳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心情压抑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乳腺血流量减少,阻碍营养物质和有关激素进入乳房,从而使乳汁分泌减少。刻板地规定哺乳时间也可造成精神紧张,故在婴儿早期应采取按需哺乳的方式并保证孕妇和乳母的身心愉快和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可促进泌乳。
(四)不宜哺乳的情况
凡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或分娩时,是通过胎盘或血液传递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的禁忌证。母亲感染结核病,但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才能有充足的乳汁喂养孩子?要想母乳喂养成功,须掌握哪些关键点?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给准妈妈和新妈妈传授一些母乳喂养的技巧:
1.母亲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充足的乳汁喂养自己的宝宝,让宝宝健康成长。事实上,99%的母亲在掌握了母乳喂养知识、技巧以后,都会有充足的乳汁。
2.在孕期就要学习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听孕妇学校的课,看母乳喂养的书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现在很多大医院都办有为孕妇和家属免费提供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课程。参加孕妇学校,对即将分娩的母亲很重要,因为分娩后母亲马上就要面临母乳喂养问题。
3.怀孕37周以后每天按摩乳房,这对产后乳腺管的通畅很有帮助。
4.产后要坚持纯母乳喂养,也就是说不要给孩子加母乳以外的任何食品及饮料。
分娩后产妇很累,尤其是剖宫产后的产妇伤口疼,回到病房后立即就要喂婴儿,很辛苦,这也是做母亲的伟大之处。婴儿刚刚出生时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期,也是婴儿最佳的学习吃奶时期。这时婴儿频繁地吸吮母亲的乳头,母亲的体内才能产生泌乳素,泌乳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房,乳房产生大量乳汁。如果这时给婴儿加了糖水或奶粉,减少了对乳房的刺激,就会影响母亲下奶。
生后7天之内的乳汁是初乳。初乳里含有大量抗体,初乳是新生儿得到的第一次免疫。实践证明,吃母乳的孩子不爱生病。
产后第一天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胃肠道功能尚未建立,因此需要的奶量很少。父母、(外)祖父母不要担心这时宝宝吃得少被饿着。
5.要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预防乳头破裂。
母亲要学习正确的抱奶体位,同时让婴儿掌握正确的含接姿势。如果母亲喂奶时感到乳头疼,要及时纠正婴儿的含接姿势。婴儿吃奶时要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到口中,如果只含乳头,乳头就会被吸破。
6.要按需哺乳。母亲用母乳喂养婴儿时喂奶的间隔时间、持续时间没有限制。婴儿刚出生、母亲没有下奶时,婴儿吃奶的次数多、吃的时间长是很正常的。有时婴儿吃饱了仍然吸吮乳头,这是为了满足口欲,不能强行将乳头从婴儿口中拔出。按需哺乳不仅是为了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
7.每次喂奶时要在一侧乳房上喂的时间长一点,让婴儿得到全面的营养。
喂奶的前10分钟婴儿吃到的是前奶,前奶的成分是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颜色为灰白色。10分钟以后吃到的奶是后奶。后奶里含有脂肪,婴儿吃到含有脂肪的后奶才能长体重。
8.家庭支持是母乳喂养的保证。
家人要保证产妇有良好的心情,为产妇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同时要多喝些汤汤水水。家人要让产妇充分休息,还应给新妈妈多些鼓励,促使母乳喂养成功。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