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育儿经 时代的碰撞

艾川

艾川

2015-07-14 17:25

在新生儿儿护理的问题上常常有这样的矛盾,究竟是现代的护理方法更科学前卫,还是传统的育儿习俗更实用有效?

为新生儿擦”马牙”

给新生儿”擦马牙”有害无益宝宝出生后3~5天后,口腔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这种在宝宝出生后,出现在其口腔硬腭上的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并没有任何影响,它往往会由于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由于宝宝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无论是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俗称的“马牙”不必特意处理,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将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有益无害无须处理

宝宝出生时,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宝宝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宝宝吸奶。用刀割“螳螂齿”不但影响宝宝吸奶,还可引起口腔破溃、感染,甚至还可引起全身的败血症,严重的可致宝宝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口腔保健是人生保健的第一步

口腔与牙齿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一生身心健康。特别是对新生儿来讲,口腔与牙齿的疾病与宝宝的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的育儿方法所体现的全身健康状况,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口腔与牙齿的健康。上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新生儿口腔保健是人生保健的第一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

口腔具有摄取食物、咀嚼吞咽、语言、呼吸等多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刚出生的宝宝就具有吸吮、吞咽的能力,但这仅仅是一种原始反射的最初表现,随着宝宝的不断生长发育,其口腔功能也将日趋完善。有的爸爸妈妈特别是一些老人认为刚出生的宝宝口腔内有羊水、血等脏的东西,因此,喜欢用纱布或手帕擦洗口腔,这样很容易擦破口腔黏膜而引起感染。其实,这个时期的宝宝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清洗,因为这时口腔内尚无牙齿,口水的流动性大,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另外,在每次给宝宝喂奶后再喂点温开水,可将口腔内残存的奶液冲洗掉。如果确实需要清洗时,可以用棉签蘸水轻轻涂抹口腔黏膜,注意千万不要擦破。所以,从新生儿期开始爸爸妈妈就要关注宝宝的口腔与牙齿的保健,为宝宝的健康管理打好基础。

为新生儿“挤乳头”

可能引起乳腺发炎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亦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不能见光

不能见光对新生儿视觉发育不利新生儿不能被强烈光线照射,强烈光线会伤害宝宝眼睛。但这并不等于说新生儿不能见光,如果把宝宝的房间布置得很昏暗,或只给宝宝开一盏小瓦数的灯泡甚至彩灯,这对宝宝视觉发育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室内光线太暗,还可能影响妈妈的心情,使妈妈感到视觉疲劳。此外由于视线不清,爸爸妈妈也不能及时发现宝宝是否有皮肤黄疸或其他情况。所以,民间所说的新生儿不能见光是错误的。

合理安排新生儿的生活环境

新生儿身体幼小、娇嫩,最好选择朝南的房间作为宝宝的居室。居室阳光充足,宝宝可以晒到太阳,不容易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病。白天不要给宝宝的居室挂窗帘,尤其是比较厚、颜色比较深、花色比较暗的窗帘,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灯。

朝南的房间干燥,致病菌不容易生长繁殖。平时要经常开门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注意不让风直接吹到宝宝身上,用窗帘或屏风遮挡一下即可。如果天冷或风大时,也可以先把宝宝抱到另外的房间,等通风以后再抱回来。居室要清洁,每天应打扫室内卫生,家具应用湿布擦拭,地面应用潮湿的拖把清扫,以免尘土飞扬。

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吓

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于是育儿经验不足的新爸爸妈妈们则依照传统方法,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唯恐声音吓着宝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惊跳”是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宝宝在入睡或清醒时,在听到响声后肢体会快速地抖动几下,出现“惊跳”现象,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有形成,外界响声从听神经传入大脑神经中枢时,神经冲动可同时波及到大脑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引起四肢肌肉的抖动。这种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减少、消失。如果妈妈做一下试验,轻轻碰碰宝宝任何一个部位,宝宝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四肢伸开,并很快向躯体屈曲。还有些爸爸或妈妈认为出现“惊跳”现象是因为抽筋或缺钙,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当宝宝肢体抖动时,如果轻轻压住肢体,可以使肢体停止活动,而抽筋时轻轻按压不能停止肢体抖动。

科学训练宝宝听觉的方法

首先,要给宝宝一个有声的环境,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水声、刷洗声、扫地声、说话声等家人的正常活动产生的各种声音,以及室外的车声、人声嘈杂声等。这些声音会给宝宝听觉的刺激,促进听觉的发育。

其次,除了自然存在的声音外,爸爸妈妈还可人为地给宝宝创造一个有声的世界,使其接受丰富的听觉刺激。如各种形状的吹塑捏响玩具、各种音乐盒、哗铃棒、摇铃、拨浪鼓、悠扬的手风琴声及各种发出声响的悬挂玩具等。在宝宝清醒时,爸爸或妈妈可在宝宝耳边轻轻摇动玩具,发出响声,引导宝宝转头寻找声源。除了用音响玩具外,爸爸妈妈还可以拍拍手、学小猫“喵呜”叫、学小狗“汪汪”叫等逗引宝宝,使他(她)作出向声音方向的转头反应。除了用玩具训练宝宝的听觉外,平时在宝宝清醒时,妈妈要用亲切的语调和宝宝说话,逗宝宝发音,以促进宝宝听觉的发展。特别是妈妈的亲热话语,会使宝宝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不许碰宝宝前囟门

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没有科学根据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也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质疑。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空间。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只有脑膜、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叫前囟门;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叫后囟门。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新生儿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囟门是反映宝宝疾病的窗口

宝宝出生时,由于头颅受产道的挤压,颅骨常常相互重叠,所以囟门比较小。出生后由于脑的迅速生长,重叠的颅骨被渐渐撑开,囟门反而变大了。正常的囟门外观平坦或稍微下陷,还可触及搏动。随着宝宝颅骨的不断生长,颅骨边缘不断生长新骨,使囟门逐渐缩小,直至闭合。一般来说,前囟门应于生后18个月前闭合,后囟门在生后3个月内闭合。

囟门是一个反映疾病的窗户,前囟门未闭合之前的形态和闭合过程,对提示宝宝的健康状况尤为重要。首先,囟门关闭延迟宝宝到18个月前囟还未闭合,提示宝宝骨骼发育及钙化障碍,可能患佝偻病、呆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积水等。其次,囟门关闭过早有脑发育不全、头小畸形的可能。但囟门关闭并不意味着脑发育停止,头围不长了。对于几个月囟门就闭合的宝宝,其颅骨与颅骨之间的颅缝尚未融合(正常颅缝融合为13~15岁),脑仍能继续发育,头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因此,对于囟门关闭略早的宝宝,主要应测量其头围是否正常,并定期检查,了解头围增长的速度是否正常,同时还应评价宝宝的精神神经发育情况。如果均正常则不必过分担忧。另外,囟门饱满或明显隆起提示颅内压增高,多见于脑积水、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硬脑膜下血肿、颅内肿瘤,也可见于口服四环素后及维生素A中毒。而囟门明显凹陷则常见于严重脱水,如急性腹泻等。

科学清洗宝宝头垢的方法

由于传统育儿经验中有“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所以有些家长认为头垢有保护宝宝前囟门的作用,不愿意把它洗掉,使有些宝宝出生后不久头顶上会有一块黄色硬痂。这些头垢是宝宝出生时头皮上的脂肪,加上以后头皮分泌的皮脂,再粘上灰尘而形成的,留着极不卫生,还会影响宝宝头皮的正常作用,所以应当洗掉。

在清洗头垢时,由于头垢很厚,并和头皮粘得很紧,如果硬剥硬洗很容易损伤头皮,引起细菌感染。这时可用煮熟冷却后的植物油轻轻擦在头垢上,使头垢变软化,然后再用肥皂和温水洗净,一次洗不干净,可重复洗几次。有的虽然洗得很干净,但以后又长出来,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患了脂溢性皮炎,应带宝宝到医院皮肤科请医生处理。

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认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没有科学根据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健全,汗腺不发达,肌肉也不发达,不但怕冷,也同样怕热。由于母体子宫内体温明显高于一般室内温度,所以宝宝娩出后体温都要下降,然后再逐渐回升,并在出生后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36℃。新生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称为中性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时,机体可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或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过了宝宝机体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宝宝体温过低或过高。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为宝宝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是有道理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宝宝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按千克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新生儿体表面积是成人的两倍甚至还要多),散热面积大,很容易散热。二是虽然人体脂肪组织有隔热作用,但新生儿皮下脂肪薄,明显少于成人,容易丢失热量。三是新生儿体态姿势特殊,裸露面积大,散热量增加。但是,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通过增加皮肤水分蒸发而散热。当水分蒸发过度,体内有效血循环不足时,宝宝就会发生高热,这就是新生儿患脱水热的原因。所以,民间育儿习俗总以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从绝大多数的育儿实践看,新生儿因为保温不够造成寒冷损伤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而更多见的则是保暖过度。保暖过度对新生儿的健康同样是有危害的,有时比寒冷损伤危害更大。

应保持宝宝居室的适宜温度和湿度

宝宝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20℃~22℃,既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而且湿度也应保持在50%左右。冬季出生的宝宝,特别要注意保暖。如果宝宝是在夏天出生,衣服不能穿得过多,包裹不能太紧,房间要开窗开门通气,地上可洒些水。天气很热时宝宝不需穿衣服,睡眠时在腹部盖条毛巾即可。值得注意的是,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的风直接吹到宝宝身上,最好使用微风吊扇。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要注意开门窗换气。宝宝如果是在春秋季节出生,要注意开窗,但要防止冷风直接吹着宝宝。

宝宝要睡头形

宝宝用硬枕头睡出好头形不科学民间育儿还有一个习惯做法是让新生儿睡硬枕头,比如豌豆枕头、绿豆枕头等,认为这样能够睡出好头形,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颅骨容易变形,主要是由于骨缝尚未闭合,受到挤压时,会出现骨缝重叠或分离,使头形发生变化。宝宝的头在出生1个月左右的时间,生长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快,头围可扩大3厘米。头骨的急剧生长,不一定会左右对称。左右不同,并不是因为外界压迫,而是因为内部的力量所致。妈妈对宝宝头部的形状不必太费心思,每一个宝宝头部都会有些偏斜,即使是相当偏斜的头在过周岁生日时也会变得不明显了。

再者,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枕头会长时间伴随着宝宝,枕头过硬,会使宝宝头皮血管受压,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而且宝宝喜欢不断地转动头部,如果枕头过硬,就会把头发蹭掉,出现“枕秃”。另外枕头过硬,宝宝会因为不舒服而碾转反侧,使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新生儿的枕头可有可无

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枕头并非绝对需要,可不用枕头,也可用毛巾折叠当枕头用。为了固定宝宝的头位,枕头一定要低,只要宝宝觉得舒适就可以了。对于不溢乳的宝宝,可以睡软硬适中的马鞍形枕头。

有的新妈妈认为水枕又凉又软,在夏季给刚出生的宝宝使用这样的水枕,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水枕太凉,会使宝宝脑血管收缩痉挛,减少脑血流,而且水枕比较高,宝宝睡眠时头位过高,气管被弯曲,阻碍气体交换,使宝宝处于半缺氧状态,这是非常有害的。另外长时间让宝宝睡高枕头,身体不呈水平状,这对宝宝的发育极为不利

为宝宝包“蜡烛包”或压沙袋

“蜡烛包”或压沙袋对宝宝发育不利

在传统的育儿习俗中,有两种类似的做法,一种是把宝宝像蜡烛一样包起来,一种是在被子周围压上沙袋或枕头,认为这样宝宝睡得稳,不易受到惊吓,而且认为小时候如果不把宝宝双腿绑直,长大会成为八字或罗圈腿。其实,这种做法会影响宝宝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对宝宝的发育不利。

胎儿在母亲充满羊水的子宫内中生活,自由自在地伸伸手、踢踢脚,不受任何约束。如果在出生之后,爸爸妈妈反而把他(她)捆裹在“蜡烛包”内或压上沙袋,四肢的活动受到限制失去了自由。有研究证实,使用蜡烛包的宝宝,发育的各项指标,普遍低于未使用蜡烛包的宝宝,其理由如下:

一是宝宝四肢屈曲的姿势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反映,不必人为地去矫正。随着年龄的长大,四肢会自然地伸直,更不会出现四肢的畸形。

二是“蜡烛包”或压上沙袋不仅限制了四肢的活动,使肌肉的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影响脑的发育,而且还会影响宝宝的呼吸动作,尤其在哭泣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影响胸廓和肺的发育。

三是如果把宝宝包裹太紧,容易造成宝宝髋关节脱位,因为如果硬拉直腿,把两腿绑在一起,使大腿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就能使股骨头错位,这不利于臼窝的发育,也容易引起脱位。另一方面,“蜡烛包”或压上沙袋,也很难控制宝宝的体温。因为打“蜡烛包”束缚了宝宝的身体尤其是手和脚,使宝宝在寒冷季节可因活动减少、产热减少而很容易导致硬肿症等寒冷损伤;或者因“蜡烛包”过紧过厚,在环境温度偏高时,又可因散热不良而致体温过高,甚至导致宝宝突然死亡。

宝宝衣着应轻快、宽松、透气

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出汗,所以穿衣原则应是冬暖夏凉,穿着舒适,不影响生理功能(皮肤排汗、手脚运动),应让宝宝穿轻快、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

那么,什么样的衣服宝宝穿着比较理想呢?内衣应选用柔软、吸水及透气性比较好的浅色纯棉布或纯棉针织品制作。式样最好是和尚领斜襟,在一边打结的,这样的衣服容易穿脱,并且胸围可以随着宝宝长大而随意放松。此外,宝宝脖颈短,容易漾奶,这种上衣穿着比较舒服,且便于围放小毛巾或围嘴。裤子也要准备几条,虽然宝宝每天大小便数十次,裤子很容易弄潮,但如果不给宝宝穿裤子,换尿布时容易受凉。宝宝内裤也应选用柔软的棉制品制作,式样为开裆系带或开裆背带,不要用松紧带,因为松紧带过紧,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如果准备到商店购买婴儿成衣,应选择装饰少的、袖子宽松的。同时应避免有金属纽扣或拉链,以免划伤宝宝皮肤。如果是冬天出生的宝宝,可以给他(她)穿上绒布衣服及薄棉袄或毛衣,盖上小棉被,让他们手脚自由活动,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到商店买一种棉睡袋,样子像斗篷,下面有扣子固定,可随时打开更换尿布,睡袋比较宽松,既保暖又不影响宝宝活动。


为宝宝“过小满月”对母婴健康有害

民间育儿习俗中,常把新生儿出生后第12天的庆贺仪式称作“小满月”。

由于宝宝出生刚12天,对外界环境还很不适应,抵抗细菌、病毒侵入的能力还非常脆弱;而且新爸爸妈妈这时也很疲劳,如果这时过“小满月”接受亲戚朋友的探视和祝贺,对母婴健康都没有好处。

另外,新生儿和新妈妈的居室要保持安静,如果过“小满月”接受亲戚朋友的探视和祝贺,势必难以避免嘈杂的声音。虽然宝宝在母体中获得的免疫能力,能够让宝宝在6个月内成功抵抗外部细菌的侵袭,但如果探视的人过多,成人呼吸道中的微生物就可能成为宝宝的致病菌。过多探视,对新手妈妈产后恢复也不利,休息不好,乳汁分泌就减少,给母乳喂养带来困难。做丈夫的要学会保护妻子和宝宝,相信这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否正常

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不正常

在民间传统的育儿经验中,有一种错误的习惯性认识,认为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很正常的,或者认为新生儿开始喝点糖水就行了。现代新生儿护理医学已经明确指出,宝宝出生后就具备了吃奶的能力,越早喂哺越好,对大脑发育越有利,还能降低低血糖及暂时性黄疸的发生几率。所以说,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不正常的。

新生儿的几种不同状态

从表面上看,新生儿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睡、活动、哭、吃奶和大小便。然而,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新生儿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即在每一天里,每个新生儿都要循环往复地经历安静睡眠和活动睡眠两种睡眠状态,即深睡眠和浅睡眠,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三种觉醒状态,以及另一种介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即瞌睡状态。

安静睡眠状态:安静睡眠时,宝宝的脸部放松,眼闭合着;全身除偶然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自然的活动;呼吸是均匀的。宝宝完全处于休息状态,这时候最不容易唤醒宝宝。

活动睡眠状态:活动睡眠时,眼睛通常是闭着的,但偶然短暂地睁一下,眼皮有时颤动。经常可以见到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运动。呼吸不均匀,时快时慢。手臂、腿和整个身体时有轻微的抽动。脸上常见到微笑或做出怪相、皱眉等表情,有时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

安静觉醒状态:安静觉醒时,眼睛睁得很大,明亮发光,很安静,很少活动。此时,宝宝表现得很机敏,喜欢看东西、看人脸、听声音,甚至还会模仿大人的表情,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吃过奶、换过尿布时。

活动觉醒状态:活动觉醒时,宝宝活动增加,眼和脸部活动也增加,好像在环视周围环境并发出一些简短的声音。有时运动很剧烈,甚至出现自发的惊跳。这种状态一般由强烈的内部刺激引起(如饥饿、寒冷、疼痛等),也可由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如放进小床或从嘴里移走奶头等)。

哭的状态:宝宝哭时四肢有力地活动,眼或张开或紧闭,脸有时涨得通红。宝宝的哭是和他人交往的方式,他(她)用哭来表示意愿,希望爸爸妈妈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饿了、尿布湿了或身体不适等。还有一种没有什么原因的哭,一般出现在睡前,宝宝哭一会儿就睡着了;也可出现在刚睡醒时,哭一会儿后就进入安静觉醒状态。

瞌睡状态:瞌睡状态通常出现在刚醒后或入睡前,宝宝眼睛半闭半睁,眼皮出现闪动,眼睛闭上前眼球可能出现向上滚动。有时出现微笑、皱眉或噘起嘴唇等。目光变得呆滞,反应迟钝,对声音或图象表现茫然,常伴有惊跳。这是介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持续时间较短。

贴“夜哭郎”字符解决不了新生儿夜哭问题

贴“夜哭郎”字符解决新生儿夜哭问题是无稽之谈

“夜哭”是指新生儿白天如常,每到夜晚则啼哭不眠,或午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在传统的育儿风俗中,有一种贴字符的解决方法,据说只要在住家附近的街道两旁贴上几张写有“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过路人念过之后,家里的宝宝就不哭了。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法没有一点科学道理,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

盼望己久的宝宝终于诞生了,当你紧紧地把他(她)抱在怀里,细细品尝当父母的滋味时,这对于刚当上爸爸妈妈的人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所以,在遭遇宝宝有夜哭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按照传统的方法行事,要分析原因,找出科学解决的办法。其实,在宝宝不会说话之前,哭就是他(她)的语言,啼哭是表达自己需求与情感一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当宝宝啼哭时,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是宝宝饿了,然后把乳头或奶嘴塞到宝宝口中。面对宝宝的夜啼,这种方法有时虽然很灵验,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这是因为,引起宝宝夜啼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是宝宝的生理因素造成的,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必要时求助于儿科医生。

新生儿夜哭可能与宝宝脾虚、蕴热或惊恐等原因有关

按照中医理论,宝宝的夜哭,除因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因素外,很可能与宝宝脾虚、蕴热或惊恐等原因有关。

一种是虚寒,就是因新生儿身体虚弱,受寒后引起的病变。具体地说,是由于妈妈在怀孕期间身体虚弱,使胎儿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禀赋不足,宝宝出生后容易受寒而影响到脾脏的功能,夜间体内阴阳不调,阳盛而引起的腹痛,宝宝因疼痛而醒来哭吵。典型症状表现是:患儿常会夜间哭泣,其哭声偏于细微,睡眠姿势以俯卧蜷曲位为多,伴随身体消瘦,无精打采,手足发冷,面色青白,食欲不振,排出水样粪便,其指纹淡红,舌质淡,苔薄白,时有腹痛但喜欢按摩,头发稀疏干枯等。

另一种是蕴热,是指宝宝出生后因受热过度,致使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因而容易精神不宁,烦躁不安,所以夜间哭声不断。宝宝的症状表现是:面赤唇红,眼半睁着,手心、足心有热感,多烦躁不安,夜啼有力,小便短赤,指纹紫,舌尖红,苔微黄。若发现宝宝有上述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寻医问诊。

还有一种就是惊恐,这是因为宝宝出生后受到惊吓,使心神的安宁和平衡受到干扰,所以夜晚稍有异常声响就会导致宝宝惊恐害怕,并且啼哭不止。此种症状通常表现在:患儿常于睡眠中猝然啼哭,哭声悲惨而紧张,多呈恐惧状,喜欢紧偎在人怀中,若抱时则可保持安静,嘴唇与面色均乍青乍白,一般无其他明显症状。这种患儿也宜用中药治疗以安神定惊。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新生儿夜哭,只要爸爸妈妈能仔细观察,并积极做好防治措施,令人头痛的宝宝夜哭问题也是可以预防的。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新生儿育儿经 时代的碰撞

新生儿 新生儿呵护 新生儿喂养
新生儿育儿经 时代的碰撞

新生儿的“防暑经”

生活百科
新生儿的“防暑经”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新生儿育儿知识 妈妈如何照顾新生儿

小孩
新生儿育儿知识 妈妈如何照顾新生儿

新生儿父母常犯的错误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新生儿 新生儿呵护 新生儿喂养
新生儿父母常犯的错误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关于新生儿的育儿锦囊

生活百科
关于新生儿的育儿锦囊

科学育儿:新生儿不怕光

生活百科
科学育儿:新生儿不怕光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如何防止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如何防止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父母常犯的错误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新生儿父母常犯的错误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