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独生子女的独占行为

地板小金

地板小金

2015-12-15 00:47

小驰已经3岁了,但是总爱粘着妈妈睡,不愿意一个人睡在妈妈给他布置的那个漂亮的小房间里。现在每天晚上哄小驰到他自己的小房间睡觉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工程。眼看着又到了睡觉的时间,但是小驰待在妈妈的房间里不愿意

孩子爱看动画片怎么办

就像我们成人爱看故事片、体育比赛一样,儿童爱看动画片,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孩子们的喜好。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看动画片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动画世界里,孩子们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弥补了现实生活的缺憾。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是最弱小的,在家里,他们要听命于父母,在学校,他们要m.tulaoshi.com听命于老师。可以说,他们面前的所有人都比他们强大,都比他们有经验、有权力。于是,他们渴望像“超人”那样强大,像“宇宙英雄奥特曼”那样受到别人的拥戴和崇敬,以此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儿童观看动画片也一样,既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效果。从积极的效果看,儿童观看动画片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动画片可以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大量具有美学、享乐、刺激、轻松等特性的动画片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儿童的情绪刺激需要得到满足。第二,动画片可以充当儿童暂时的伙伴。当儿童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里后,父母们往往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游戏、交流,于是,动画片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往需要。第三,动画片可以为儿童提供有关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优秀的动画片总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儿童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等等。第四,动画片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为习惯。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如《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金刚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内容,儿童观看这类动画片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产生攻击行为。应该指出的是,我这里用的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第一,并非所有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都会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只有那些在动画片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或者暴力行为作为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时,儿童才容易模仿攻击行为。第二,并非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提高攻击行为的效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暴力内容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在促进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同时,可能会抑制另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例如,有的儿童不喜欢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有的儿童只将暴力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并不相信它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些儿童一般不会模仿攻击行为。只有那些盲目崇尚暴力“英雄”,把观看暴力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儿童才会模仿攻击行为。

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以下两点建议也许能对家长们有所裨益。第一,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第二,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父母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总之,家长们对待孩子观看动画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严厉压制,而应该耐心引导。

专家谈怎样让宝宝乐于交往

心理医生手记

自己玩儿的宝贝

实例

女孩叮当,14个月,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哥哥,兄妹俩爱在一起玩儿,叮当不爱与同龄人一起交往,自己也能玩得很开心。亲子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她不参加,老师提供的教具也吸引不了她,她就是看上了摆在教室里的“天线宝宝”玩具,老师和家长叫她,她不搭理,脾气还挺大,说跑就跑。

叮当爸爸是做生意的,比较忙,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陪女儿在亲子学校上课期间手机还响个不停。今天虽然能参加亲子学校的活动,但爸爸一到教室就对女儿说:“自己去玩吧。” 叮当倒是与爸爸配合得挺好,人多的地方不去,人少的地方自己玩,玩完“天线宝宝”,就自己穿珠子,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其他小朋友都不能转移她的注意力。

爸爸已经发现叮当有不爱交往的倾向,想请教一些教养策略。

分析

1岁多的孩子喜欢找大孩子玩,这是正常现象,何况这个大孩子是自己家里的资源,哥哥还会让着小妹妹,何乐而不为呢?1岁多的孩子已经能独立行走,语言开始发育了,对他人语意的理解更加完善准确,他们探索世界的愿望格外强烈。看着自己身边的大孩子有那么大的本领、那么多的招数,他们渴望与之亲密接触,通过观察与模仿,多学一点“童子功”,因此,与大孩子交往是幼儿自主发展、自主选择的结果。

然而,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家长对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的了解,以及对宝宝交往对象和模式进行适度的干预都是很重要的。

宝宝是怎样开始交往的?

自己的宝宝能不能与其他宝宝玩到一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客体中心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很“务实”,当他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并不是对自己的同龄伙伴感兴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体。10个月之前的婴儿,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对方当做活的玩具和物体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说话。

第二步: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这时的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但常常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或者是“模仿秀”。比如,第一个宝宝因为不小心碰着了自己而大哭起来。这时,第二个宝宝“同命相怜”、“触景生情”,也跟着哭起来,第一个宝宝看见第二个宝宝跟他哭起来,似乎觉得挺好玩,自己的哭声就更大了。

第三步: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宝宝会走会跑以后,社会交往变得丰富复杂了,模仿行为已经普遍出现,并且有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比如一个逃,一个追;一个藏,一个找。他们在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时,也会伴有消极的行为,比如打架、揪头发、抓脸和争玩具等。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告诉我们,婴幼儿的社会交往形式和内容虽然很初级,但是家长也要放手让宝宝走过这些阶段,不要人为地束缚孩子的发展过程,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就不管了,忽视宝宝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这样会损害宝宝的社会性发展。

早期亲子关系具有影响作用

爱不爱交往,合群不合群其实就是宝宝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问题,当然,婴幼儿对社会的探究与认识先是通过自己的看护者得知的。如果妈妈对宝宝的反应敏感,宝宝时时感觉有人在响应他的呼唤,自己的吃喝玩乐、游戏睡眠都有到位的关注和照料,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信赖的,他就敢于伸出自己的触角去触摸这个世界。反之,如果看护者对宝宝的反应迟钝、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绝,或者看护者时常更换,今天是妈妈,明天是奶奶,后天是保姆,宝宝没有稳定的依恋对象,跟一个又一个看护者的磨合不顺利,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朝令夕改、动荡不安,也就不敢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

可见,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同伴关系,影响孩子以后是否容易合群。具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认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依恋历史的儿童长大以后会将这种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爸爸不能当“甩手掌柜”

一般情况下,妈妈是教养孩子的“顶梁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在婴幼儿的成长中不重要。

我们发现叮当的爸爸“淡出”了家庭教育,这在客观上强化了女儿不爱交往的倾向。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父亲工作比较忙,与孩子共处时间少;另一方面,父亲往往认为教育小孩子是婆婆妈妈的家务事儿,等孩子大了自己再教育孩子也不迟。

其实不然。与爸爸相处,孩子的活动倾向于大肌肉运动,情绪更加开放、泼辣,思维更富有挑战,孩子体验着与妈妈风格不同的另一个多彩世界。因此,爸爸不要闲置了自己的教育能量,让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失之交臂。

一来到亲子学校,叮当爸爸不但手机响个不停,无法安心做亲子游戏,而且还纵容女儿“自己玩去吧”,而不是主动与教师配合,引导孩子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如果爸爸对亲子活动很积极、热情,主动拉着女儿一起参与进去,叮当的情况就会渐渐改善。试想,爸爸这时变成了共同游戏的大伙伴,宛若家里的大哥哥,叮当怎么能找不到游戏的快乐呢?

怎样让宝宝乐于交往?

为矫正儿童同伴相处困难,心理学家设计了不少有效的干预方案,这些方案稍加变通,就可以在家庭中使用了——

★ 看相关内容的影视作品

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大部分动画片都有同伴相处的故事情节,家长可与宝宝一起看,看完以后,反复给孩子讲述这一片断,语言水平发育好的宝宝可以让他自己讲,他们可以从中获得社交技能。

★ 唠叨儿歌促进宝宝的社会化

在此提供一首儿歌,家长可给孩子编成故事,也可以画成漫画或卡通,并经常与他一起念念有词,都会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他们都是好朋友》

小山羊,去种树,路上遇见小白兔;

小白兔,去种花,路上遇见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叫来一只大白鹅;

大白鹅,游啊游,请来一头老水牛;

排好队,一起走,他们都是好朋友。

★ 鼓励宝宝“扎堆儿”

一般情况下,0-3岁的宝宝擅长自己玩儿,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但这并不是把他们关在家里的理由。不把他放在人堆儿里,他怎么学会与人交往呢?这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个道理。因此,家长要鼓励宝宝平时与街坊邻居的同龄孩子一起玩,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让宝宝习惯于“扎堆儿”。

文/晏红 -(编辑:赵艺)           各种行为问题-3-4岁的儿童交往(4) 2003/11/17 14:01:50           各种行为问题-3-4岁的儿童交往(3) 2003/11/17 14:00:31           各种行为问题-3-4岁的儿童交往(2) 2003/11/17 13:58:41           各种行为问题-3-4岁的儿童交往(1) 2003/11/17 13:57:28

为什么让我一个人睡小房间?

小驰已经3岁了,但是总爱粘着妈妈睡,不愿意一个人睡在妈妈给他布置的那个漂亮的小房间里。

现在每天晚上哄小驰到他自己的小房间睡觉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工程。眼看着又到了睡觉的时间,但是小驰待在妈妈的房间里不愿意回去。

“小驰宝宝,该睡觉觉了。”妈妈温柔地说。

小驰看着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跟你睡啊?为什么总是让我一个人睡小房间呢?”

我可不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呀?

为什么爸爸是大人,睡觉还让妈妈陪着呢?

孩子出生后,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父母分床而睡。分床睡有诸多好处,例如: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被大人挤压受伤;可保证孩子的睡眠不受父母的影响和干扰,得到充分的睡眠,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也能很好的避免夫妇间的房事给孩子看到后的尴尬以及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起初,孩子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不愿意,但父母要耐心说服,开始时可在旁边多陪伴一些时候,待孩子睡熟了再离开,以后逐渐养成他独自睡觉的习惯。

“宝宝已经长大了,该自己睡了!”

“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长大了就不爱我啦?要不然为什么长大了就不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呢?”……过于简单的回答不但不能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而且会使孩子心中的疑问更多。

“宝宝想不想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呢?来,宝宝躺在床上,妈妈给你讲故事好不好?”

刚开始分床时,孩子睡觉前,可坐在小床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说说话,消除孩子睡前的孤单,也可以亲亲他的额头,使他感到父母的爱,有安全感,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到了宝宝这个年龄,就应该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要想长大就要敢独立,你想不想长大呢?”

孩子当时多半会说想,但是过不了几天,又会要求回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来。到时候可以再告诉他:“爸爸、妈妈喜欢自己单独睡的孩子。”但不管怎么说,父母都应该坚持,让孩子养成单独睡的习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宝宝是不是害怕啊?其实啊,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会害怕。不要害怕,妈妈就在你的隔壁,有什么事情你可以摇这个小铃铛,妈妈就会过来的!”

如果孩子是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分床睡,父母要允许孩子将他的恐惧流露出来,并及时给予开导,使孩子懂得恐惧是会消失的。也可以给孩子安装一些简单的小设备,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调查表明,家庭的休息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睡眠是休息的重要内容,孩子睡眠的多少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育、智力和学习。

不同年龄的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分别如下:

新生儿,睡眠总量应该在每天14~20小时,日间、夜间睡眠量相等;而婴儿的夜间睡眠应该为9~12小时,日间小睡,每次长度为30分钟至2小时。

1~2周岁的宝宝,每天应睡12小时以上。

2~4周岁的宝宝,每天应睡12小时。

4~7周岁的宝宝,每天应睡11小时。

7岁以后,m.tulaoshi.com孩子每天最好睡10小时左右。

小孩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比较娇嫩,生理机能发育得不完善,却又贪玩好动,精力容易消耗,容易产生疲劳,必须帮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

父母在宝宝0岁开始就应该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但如此,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因为午睡可以帮助孩子机体内部的机能获得休整,对孩子的健康和学习都有很大好处。

要想孩子睡得好,建议父母临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可以训练其分床睡,因为幼儿“独自睡”不但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其独立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宝宝临睡前,可以对其进行睡眠前按摩,缩短入睡时间和夜间清醒时间。宝宝半夜惊醒4~6次属于正常现象,父母不要过于惊慌,不要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应该培养他惊醒后自动重新入睡的良好习惯。

幼儿入园先查人格健康

幼儿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早期人格发展的健康,日前,问天津塘沽区妇幼医院对今年9月即将进入幼儿园的2-4岁的孩子进行查体工作中首次增加了对于幼儿人格发展趋向的评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查体的儿童将达到1400人次。

这几天,塘沽区幼儿入园前的查体工作已接近尾声,每天会有几十名孩子前来查体。查体大厅里,回荡着孩子们的哭声。据了解,孩子要进行眼睛、耳、鼻、喉的检查,微量元素和肝功的化验,还要量身高、体重,检查心脏。其中化验微量元素和肝功的时候,会采集血样,所以90%的孩子在采血的时候,因为疼痛都会大哭。

妇幼医院的陆医生说,给孩子采血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喊疼,但能够正确对待孩子面临“问题”的家长却很少,很多孩子都委屈地说“疼死了”,通常家长的反应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就顺着孩子,非常宠爱的一直安抚;要么就简单粗暴地说“疼什么疼!”其实,正确的方法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表示认同,客观地告诉孩子“有那么一点点疼”。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

在查体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都是集中在婴幼儿教育问题上。目前,塘沽妇幼医院心理门诊还会对这些入园前的孩子根据《幼儿人格发展趋向评定量表》对家长进行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辅导。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气质特点对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孩子的家属客观地填写评定量表来测试幼儿人格发展的情况,一共设计了45道题目,都是孩子一些生活中的表现,家长根据对孩子的了解进行客观的选择。最后由妇幼的医务人员进行统计评定,根据分数,进行归类,并对今后孩子的教育提供指导意见,让孩子的人格在成长中健康的发展。 尹洁

孩子天赋与领导能力的测试

心智评价

天赋与领导能力测试

发现孩子天赋20项测试

如何鉴别自己的孩子是超智儿童呢?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一种“多方面”的测验,这种测验考虑到孩子的多方面才能,认为如果你的孩子4岁以内具有以下大部分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有可能是超智儿童——

1.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电视中的台词。

2.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3.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

4.经常问像“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话。

5.动作协调优雅。

6.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7.经常问雷鸣、闪电、下雨等宇宙间的问题。

8.你改用了讲述故事时常用的一个词时,他会纠正你。

9.学习系鞋带、穿袜、骑自行车很快,且不费力。

10.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演得、编得蛮像样。

11.乘车的时候会说:“去年冬天奶奶带我来过这地方。”

12.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并能根据音色讲出乐器名称。

13.擅长画地图、绘物体。

14.好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15.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16.善于表达做某件事的感受,如“这样做我很高兴”。

17.很会讲故事。

18.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19.与陌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明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

20.能准确地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如上情形的话,他可能已显露出出色的能力和才华。反映其能力和才华的具体对应如下——

天赋 题号

适应环境下生存

人是群居的高等动物,也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演进的物种。身为人,我们需要“审视”,审视自己,审视周围,审视与己相关的种种。我有一位朋友,看到自己身边的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镀金,很是羡慕,回家后常常对她女儿做动员:“你看,XX家的儿子已经去德国读高中了,据说特别好!”或者:“XX阿姨的外孙女在加拿大,拿了学位了,这样要是回来多有出息!”弄得女儿都有点神经质,因为她从小就没有离开妈妈身边一步,不会做饭,更别谈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中如何去打拼了。她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妈妈,就只能自己忍着,任由妈妈东跑西颠,帮她联系学校,寻找中介,最后好不容易拿到签证,眼看大事告成了,女儿突然不吃不喝,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布娃娃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最后只好送到医院治疗,留学的事也就告吹了。

适应能力因气质而异

其实,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在现代社会生存,不仅仅指生理上的自理,更重要的是他心理上的自立,也就是人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单就宝宝来说,适应能力是婴幼儿的气质表现之一,所谓的气质并不是指风度,而是指宝宝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越小的宝宝适应能力也就越接近他们的本性。

这里我们来看看三个宝宝随妈妈参加聚会的反应——

丁丁

从走进聚会的场地那一刻起,他就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入无人之境,该疯还疯,该闹还闹,他的表现是否因为到新的环境后兴奋而有所变化呢?不像,因为据他的妈妈所说,丁丁平常就是如此,对周遭的环境、人事变化很不敏感。那么他就是适应能力很强吗?不能这么认为,丁丁是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对环境和人事反应淡漠,可以说他的适应能力还是不够的。

兜兜

兜兜有一双纯净的大眼睛,她先瞪着这双大大的眼睛四处扫瞄一番,“敌情观察”后她好像作出决定,只见她不紧不慢地挪到单人沙发旁,一屁股坐上去后,开始觉得自在了,看电视、吃东西和其他的宝宝玩玩具,很是受用。访问兜兜的妈妈后得知,兜兜到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刚刚开始时比较安静,但是她会很快找到一个地方或一件玩具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这样她就会融入这个氛围中去,也就如鱼得水了。可以说兜兜是个适应能力挺强的孩子。

花花

花花进入聚会场地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表演“哭功”,只见她紧紧地抓住门框,眼睛盯住妈妈,一个劲地哭嚎,震天动地的哭声引得在会的每一个宝宝的妈妈都感到心痛、坐图老师立不安,于是大家都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想把花花哄住,但是在花花“坚定不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终于把妈妈们一个个耗得筋疲力尽,缴械投降了。花花的妈妈很不安,她不知自己的孩子何以适应能力如此差,她应该怎么办?

“适应能力营养餐”

随着宝宝年岁渐长,适应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进幼儿园、上小学……社会性生活越来越多,宝宝也就越来越需要去适应不同的情境和人群。如果宝宝的适应性不强,那么他就很容易感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心理上的严重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为宝宝的适应能力培养做点儿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宝宝:他的先天适应能力是强还是弱?他是否很容易就放弃自己所要做的事?他是不是不愿意接触新人或去新的地方?他是否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

在了解了宝宝适应能力的表现之后,妈妈们就要开始制订一套适合宝宝的“适应能力营养餐”——

1.针对适应能力强的宝宝

妈妈可以适当提高一点要求和难度,使他能够养成坚毅的个性品质,比如到姥姥家的时候请宝宝协助姥姥做一点事情;在新的地方学习观察,然后可以去协助其他的小朋友等等。

2.针对适应能力弱的宝宝

妈妈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下先安排一些将要遭遇的活动,帮助宝宝练习在陌生环境下的行为举止,尤其妈妈们自己就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心情以及快乐的心态,这样是能很大地影响宝宝的心理的。

最后,妈妈们还要记住:教会宝宝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可能遭遇挫折甚至危险,宝宝是否善于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慰是很管用的。比如教宝宝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观察,分辨哪里是安全的哪里可能容易发生危险;遇到陌生人不能随便吃别人给的东西,在大的场地中活动尽量要在大人的视线里,如果觉得害怕可以找自己熟悉的人帮忙,觉得难受时拿一个充气娃娃捶一捶等等不一而足,教宝宝这些基本的适应技能其实就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文/林薇(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赵艺)

谈谈独生子女的独占行为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自私,独占行为强。其原因是:

1、与家长的教育有关。有的孩子独占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比如有的家长去买东西,买回来看见孩子说:“宝宝,我给你买好吃的了”,这个“给你买”的概念一旦形成,买来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就是自己的了,还给别人分什么,时间长了就养成了独占行为。

2、与家长的行为有关。2至3岁的孩子模仿性强,经常模仿大人做些事情。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成人自身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家庭比较强调秩序,严格区分家人的私用物品,严格区分孩子的日用品,不允许别人使用,还有的父母自己就不愿与别人分享合作,这些做法都可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强化孩子对“我的”概念的理解。认为我的东西只能我来支配我来用,不愿与别人分享,慢慢养成了独占行为。

3、与家庭成员结构有关。现在的家庭中大部分是一个孩子,一家三口人,或是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从小没有兄妹和他分享东西,如买来的玩具,吃的东西等,加上长辈对他的溺爱和迁就,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独占行为。

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与别人分享的行为,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另外,吃东西时可让孩子把吃的拿给爷爷、奶奶,大家一起分着吃,把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等。让孩子懂得共同分享、礼让别人,防止孩子养成自己做先、自己独占的习惯。

幼儿趣事:眼睛是有点小

园里组织幼儿来到地处顺义区的“汇源果汁生产基地”参观。乘车途中,一架飞机“隆隆”飞过,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指着飞机大声地叫着:“飞机、飞机……”。楠楠小朋友没看到飞机,便问旁边的小朋友:“哪儿呢?”那个小朋友回答说:“你眼睛瞎了?”只见楠楠慢条斯理地说:“嗯,我爸爸说了,我的眼睛是有点小”。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幼儿园 李慧茗

图文:举止之儿童篇--行

昂首行 双肩平 不冲撞 不抢行 遇长辈 应避让www.Tulaoshi.com

解读会哄妈妈的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被孩子“哄”得云里雾里,晕头转向地中了孩子的“计”还不自知。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会“哄”爸爸妈妈呢?

各种各样的“哄法”又反映了孩子什么样的心态呢?

从只会被爸爸妈妈“哄”,到开始“哄”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段不短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家庭环境、亲子互动的方方面面。

招数1:静悄悄的反抗

[特写镜头]:小惠正在家里开心地看动画片,爸爸过来说,这样子不好,你快上一年级了,应该多看点书,到房间去看书吧。小惠很不乐意,可又不敢反抗,只得噘着小嘴巴进了房间。她把书放在桌子上,就开始玩起小刀、橡皮和文具盒。一边玩一边看着房门,担心爸妈突然进来。

心理分析:专制型的家长 VS 呐喊自由的孩子

像小惠这样“哄”父母的方式在孩子中很常见,她没有用言语来反抗父母的命令,却用表面顺从实际对抗的行为来“哄”他们。

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小惠的爸爸妈妈非常专制,他们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必须由父母来决定什么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平时,他们严格规范小惠的一言一行,稍有越轨,就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打骂。

小惠上了幼儿园后,爸爸妈妈要求她一定要听话,不能让老师批评。于是,在幼儿园里,小惠一直非常乖,很内向,不大和小朋友说话、玩耍,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呆着,因为她担心自己一“调皮”,爸爸妈妈就会批评自己。老师为小惠的状态很着急,敦促她父母将孩子带到了咨询室。

我告诉小惠的爸爸妈妈,小惠的问题是他们无限夸大了父母的作用。父母的作用只是将生命传递给孩子,给予爱,辅助孩子健康成长。若把自己视为孩子的“上帝”,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那么,在这样的“淫威”之下,可怜的孩子为了获取父母的爱和关心,很多时候就会百般委屈自己。但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内心里其实非常逆反。长期下去,虽然成了乖乖女,却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给父母的小贴士:

1.尊重孩子,努力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少指手划脚,多推心置腹。

2.凡事多询问孩子的想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商量应该怎么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

3.和孩子约法三章:当父母表现专制的时候,孩子可以指出来;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父母也要指出来。

招数2:勤于道歉

[特写镜头]:傍晚,妈妈带着豆豆到小区的儿童乐园玩耍,顽皮的豆豆奔来跳去,没一会儿就把一个小小孩给欺负哭了。豆豆的妈妈赶快去哄,豆豆则躲得远远的,看到妈妈把小伙伴哄好了,才跑出来。妈妈刚想教训他,他就磕头如捣蒜般地道歉起来:“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我保证。我不是故意的,妈妈相信我吧……”看着儿子这样诚恳,妈妈也心软了,心想男孩子调皮捣蛋也不是大问题,于是,就像以前发生过的无数次一样,事情也就这样算了。

心理分析:溺爱型的家长VS 狡猾的孩子

男孩子顽皮淘气的确很正常。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能量很多,有使不完的劲。经常跑来跑去,和小朋友打闹也是交往的一种方式,可是,如果以强凌弱就不同了,如果父母不制止,并向孩子说明道理的话,孩子还会以为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即使做错了,妈妈也会帮自己摆平的,没有关系。

豆豆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惹了祸以后,就会跑得远远的,说明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好,所以,才逃避开做了错事的后果,而且,他能意识到妈妈可能会批评他,所以,他提前就向妈妈信誓旦旦,又道歉又发誓的。这样“哄”妈妈的方式是非常成熟化的举动,而且有些虚假的成分。这是溺爱型家庭中孩子的典型表现,正是他从父母的反应中习得的一种方式。

给父母的小贴士:

1. 教育孩子学习动画片中的哪咤,当正义的小英雄,要爱护弱小,大家都喜爱这样的小英雄。

2. 在家里墙上张贴两张纸,一个记录孩子爱护弱小行为,一个记录欺负弱小的行为,每个周末评定一次,多表扬鼓励孩子的正义行为,也要委婉批评那些不应该的行为,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

3. 孩子一旦欺负弱小,一定要严肃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

4. 在孩子“哄”你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原则。

招数3:甜言蜜语

[特写镜头]: 6岁的小强经常说一些成人的话,甚至做一些成年人的事情,比如唱流行歌曲,要求父母给自己染头发,甚至在幼儿园追逐小女孩,还模仿电视里亲吻。而且小强还很会逗父母开心,父母很高兴,觉得孩子很懂事。

老师认为小强的很多行为过于成熟了,建议家长带他去心理咨询。而面对父母的询问,小强振振有词,说自己不过是模仿电视,就是好玩而已,爸妈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都怪自己不好,让爸妈担心了等等。

心理分析:放纵型的家长VS 成人化的孩子

小强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而且行为语言都很成人化,一见到我,就夸奖我说:“阿姨真漂亮,阿姨的衣服很有味道!”我听了,感觉十分别扭,这哪里像一个6岁孩子的表现呢?

原来,小强的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他,就雇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此外陪伴他的就是“电视保姆”了。小强经常看电视到很晚,直到爸妈回来。小小年纪就开始无节制地看成年人的电视连续剧和各种娱乐节目了怪不得小强的行为和语言都趋向于成人化。

6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小强“哄”父母的方式也是模仿成人的做法,是从电视上学习来的。这正是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过于放纵孩子自由发展的结果。

给父母的小贴士:

1.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用有趣的亲子活动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2. 给孩子买一些适合孩子的动画片或者磁带,用这些来填补他因为少看电视而带来的空虚感。

3. 对孩子的成人化举动不予理睬,逐渐淡化他的行为。

招数4:眼泪加亲吻

[特写镜头]:青青在幼儿园里是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一回到家里,马上就变了样,吃饭要妈妈喂,睡觉要妈妈陪,而且脾气还很坏。无论妈妈怎样劝哄,青青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湮。而一旦妈妈真的生气了,青青就一脸委屈和害怕,痛哭得让妈妈心疼,哭过后,又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说自己不对,妈妈不要生气了。然后就亲个没完没了。弄得妈妈哭笑不得,拿她没办法。以前妈妈因去外地读书,曾长期把青青放在父母家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欠了孩子很多。

心理分析:变化无常的家长VS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在家是个小老虎,到了学校像个小绵羊,现在像青青这样的小孩子还真不少。他们“哄”妈妈的方式也是靠杀伤力最强的眼泪和亲吻。

这样的孩子,往往有着喜怒无常的父母。父母开心的时候,会宠着他,答应他的一切要求,不管其是否合理;不开心的时候,就拿孩子撒气,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不予理睬,甚至还打骂孩子。在父母这样动荡不安的“爱”下,孩子往往变得非常敏感,缺少安全感。

为了获得安全感,孩子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观察父母是否开心,开心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无理取闹,甚至大闹天宫;父母不开心的时候,他就变得像只安稳的小花猫一样乖顺。

幼儿园里老师的权威感和陌生感让孩子有所畏惧,再加之父母的教诲是诸如“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否则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要是不听话,会被罚站,老师很厉害……”等。孩子在幼儿园里就会压抑了自己的需要,变得非常听话、乖巧。回到家中熟悉的环境,被压抑的需要、内心的委屈就要寻找途径去发泄。

青青幼时长时间不在妈妈身边,缺少应有的母爱,她与妈妈的情感连接是非常脆弱的。民间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孩子见了娘,无事哭三场”么?说明孩子是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特别是杀伤力最强的“哭”来吸引妈妈的注意,获取母爱。而青青妈妈觉得自己欠了孩子的,下意识中就会用“纵容孩子”来补偿,这就更造成了青青的脾气喜怒无常。

给父母的小贴士:

1. 在孩子回到家后,多陪伴孩子,给他讲故事、做游戏,通过这些来增强亲子情感交流。

2. 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鼓励孩子表现自己,不给孩子太多的约束。

3. 给孩子稳定的爱,不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判断孩子对错的依据。

4. 和孩子定一个小合同,自愿让孩子做你的监督,你也有权做孩子的监督,互相监督对方不合理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许维素)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谈谈独生子女的独占行为

育儿百科
谈谈独生子女的独占行为

独生子女如何养育

育儿百科
独生子女如何养育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独生子女的优势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独生子女的优势

独生子女的弱点

教育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独生子女的弱点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独生子女怎么养

教育
独生子女怎么养

怎么培养独生子女

教育
怎么培养独生子女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坏习惯影响智力吗

坏习惯影响智力吗

家长如何对付幼儿发脾气

家长如何对付幼儿发脾气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